俾路支人 بلوچ | |
---|---|
总人口 | |
超过1500万 [1] | |
分布地区 | |
巴基斯坦 | 800万(1998年)[2][3] |
伊朗 | 410万 (1998年)[4] |
阿富汗 | 110万 (1998年)[5] |
阿曼 | 40,7000 (2000年)[来源请求] |
阿联酋 | 21,5000 (2000年)[来源请求] |
土库曼斯坦 | 5,5000 (1993年)[6][来源请求] |
科威特 | 2,0000 (1993年)[7] |
卡塔尔 | 1,3000 (2007年)[来源请求] |
沙特阿拉伯 | 1,2000 (2007年)[来源请求] |
索马里 | 8200 (2007年)[来源请求] |
语言 | |
俾路支语 | |
宗教信仰 | |
伊斯兰教(多为逊尼派,少数Zikri教派[8][9] [10]) | |
相关族群 | |
库尔德人、布拉灰人 |
源起
俾路支(Baluch)的字面意思就是“游牧”。在阿拉伯地区有一座山,名叫“伯路杰(Baloj)”。他们自称是属于阿拉伯后裔,名称可能来自这座山。在倭马亚王朝时期,生活在叙利亚的阿勒颇草原,迁移至伊朗大不里士、马什哈德等地。最后进入锡斯坦,再到马卡兰,于13世纪进入信德地区。在统治阿富汗的加兹尼王朝期间,他们也是这个王朝主力部队之一。 而该地区的布拉灰人虽然语言与俾路支不同,但关系密切,被视为俾路支部落的一部分。
图像
-
伊朗俾路支部落酋长(可汗)在卡扎尔王朝时期,C. 1884
俾路支民族主义
俾路支人以部落为主要社会结构形式,分为定居单位(Shahri)和游牧单位。定居单位是俾路支中部和南部地区(即马卡兰地区)社会秩序的支柱,而游牧单位是北部部落地区统治的基础。俾路支传统的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相对应,绝大多数的部落民采用原始放牧和农耕的生产方式,两种生产方式在南北不同地区相互并存,在某些地区则是两者的混合。 12世纪随着米尔贾拉尔汗建立俾路支部落联盟,主要的俾路支部落形成,这成为未来俾路支地区的核心。布拉灰人建立的卡拉特邦是俾路支民族主义运动的中心。[11]
注释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