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曼纽尔·列维纳斯(法语:Emmanuel Lévinas法语:[emanɥɛl ləvinas],1906年1月12日—1995年12月25日),当代犹太裔法国哲学家,出生于今日的立陶宛共和国,在1928年于弗莱堡大学跟随胡塞尔研究现象学。他对海德格的《存在与时间》有深入的研究,其著作可以说是对海德格的一种批判与延续。列维纳斯认为,胡塞尔的现象学与海德格的存有哲学的盲点在于,其整体的思想结构都关注在“存有者”通往“存有”的存有论途径上,他则是逆向思考,思索“存有”如何到“存有者”,并且坚称存有者须将优先性交还给“他者”。

事实速览 伊曼纽尔·列维纳斯, 出生 ...
伊曼纽尔·列维纳斯
出生1月12日1906年儒略历1905年12月30日]
俄罗斯帝国维尔纳省考那斯
逝世1995年12月25日 (aged 89)
 法国巴黎
国籍 法国
时代20世纪哲学
地区西方哲学
学派欧陆哲学
主要领域
存在现象学塔木德伦理学本体论
著名思想
“他者”、脸孔理论
关闭

生平

从立陶宛到法国

列维纳斯,又译作莱维纳斯,1905年12月30日(此为俄国当时所用的儒略历,即公历1906年1月12日)生于立陶宛考那斯。幼年在立陶宛接受过传统的犹太教育。二战后,师从神秘的犹太导师乔查尼先生研习《塔木德经》(犹太教法典)。直到生命的后期列维纳斯才承认舒沙泥对其学术影响的重要性。

列维纳斯于1924年进入法国阿尔萨斯的斯特拉斯堡大学。起初兴趣在古典学、社会学心理学,而后转向哲学。其哲学兴趣源自于就读犹太高中时所阅读的俄国文学,如普希金杜斯妥也夫斯基等人的作品。列维纳斯重心转移之后,尤其对胡塞尔柏格森的学说感到兴趣。1926年,列维纳斯遇见了他一生的学术伙伴——法国哲学家、文学家莫里斯·布朗肖。他们俩彼此交换自己的思想,列维纳斯介绍俄国的文学作品给布朗肖,而布朗肖则介绍普鲁斯特以及法国诗人保罗·瓦勒里的作品给列维纳斯。他们一生始终都是亲密的朋友,在二战期间,布朗肖曾协助列维纳斯的妻子逃离巴黎。1928年他转去弗莱堡大学跟随胡塞尔研习现象学,后来在胡塞尔的建议之下,列维纳斯继续留在弗莱堡与胡塞尔指定的继承人海德格尔学习。于是列维纳斯成为最先关注海德格尔与胡塞尔的法国知识分子,并翻译了胡塞尔的著作《笛卡尔的沉思》(与其斯特拉斯堡的同学Gabrielle Pfeiffer女士合译),其后也将他们的思想引介到自己的哲学之中,例如《胡塞尔现象学中的直观理论》、《实体与存在》等。

刊发于纽约时报的列维纳斯讣告提到,他对自己付之于海德格尔的热情表示遗憾,因为后者与纳粹关系紧密。甚至在一次公开的演讲中列维纳斯提到,人们应该以宽恕之心对待德国人所犯下的罪行,但海德格尔不应被宽恕。

博士毕业后,列维纳斯到巴黎的一所私立犹太中学,后进入高等教育体系。他先于1961年在普瓦提埃大学教书,后于1973年来到索邦大学(巴黎第四大学),直到1979年退休。他也是瑞士弗莱堡大学的兼职教授,并于1989年荣获巴尔扎恩哲学奖。

列维纳斯于50年代进入法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前沿,他的观念基于“它者的规范”或按他自己的话讲“规范为哲学第一本位”。对于列维纳斯来讲,它者是不可知的,并且无法凝练出基于自我的客观规律,因为这只会囿于传统的形而上学观念(这被列看做是本体存在论)。他更倾向于把哲学看作是“爱的智慧”而非传统希腊语中的“智慧之爱”。这样,规范成为独立于主观的实体,成为凌驾于主体的民族责任;继而这种责任超越了客体对真实之探索的意义本身。

德国现象学的发现

战争的经历

上帝与犹太人大屠杀

哲学

主要著作

  • 《胡塞尔哲学中的直观理论》
  • 《从存在到存在者》
  • 《和胡塞尔、海德格尔一起发现存在》、《整体与无限:论外在性》、《别样于存在或超过本质之处》、《伦理与无限》
  • 《塔木德四讲》
  • 《上帝·死亡和时间》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