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以色列與巴勒斯坦之間軍事、政治衝突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以巴冲突是自1948年持续至今的冲突,与阿以冲突及中东战争密切相关。自约两千年前犹太人被罗马帝国逐出故土后,许多流亡的犹太人一直试图返回耶路撒冷及以色列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从奥斯曼帝国手上夺得巴勒斯坦地区,建立巴勒斯坦托管地。英国在1917年的《贝尔福宣言》中承诺在阿拉伯人口占90%的巴勒斯坦地区帮助犹太人建立民族家园,这导致该地犹太人与阿拉伯人之间的冲突加剧,后演变成公开的民族冲突。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发动的大屠杀又加速了犹太人移居此地区,犹太人在该地区人口占比增加至30%。1947年11月,57个联合国成员国投票通过联合国大会第181号决议,将巴勒斯坦托管地分割为两个国家。议案以33票赞成、13票反对通过;美国、苏联及西欧国家投下赞成票,印度、阿拉伯国家反对议案,英国弃权。该决议通过后的次年,阿拉伯国家便联合起来入侵刚建国的以色列,于是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
此条目可参照阿拉伯语维基百科相应条目来扩充,此条目在对应语言版为高品质条目。 (2024年1月1日) |
1990年代的《奥斯陆协议》试图促成两国方案。这份协议大致划定了耶路撒冷的地位、以色列定居点、边界、安全、水权、巴勒斯坦人的自由行动权和回归权。在争端双方的族群里,有些个人和团体呼吁完全消灭对方,双方皆有主张对方并非真正的民族,故无权建国的论述。现时大多数国家均支持以两国方案解决以巴冲突[1];亦有人支持一国方案,即建立一个包括现在的以色列、约旦河西岸及加沙地带在内、种族及宗教地位平等的世俗国家;此外有三国方案,即将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分别并入约旦和埃及。
以巴冲突始于1880年代巴勒斯坦地区阿拉伯人与犹太人之间的冲突。自公元135年被罗马帝国驱逐出以色列地以来,许许多多流亡海外的犹太人一直试图返回故土,18世纪以后有数波小型的回归潮,从数百到上千人不等。第一次大规模的回归浪潮则始于1881年,散居在世界其他地区的犹太人为了逃避迫害,开始回流到以色列地,即古迦南之地或古犹太国之地,今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从奥斯曼帝国和阿拉伯人手中购买土地并定居。
1896年,维也纳记者和剧作家西奥多·赫茨尔发起锡安主义(又称“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号召全世界犹太人回归故土,恢复本民族的生活方式。1897年8月29日在瑞士巴塞尔,他召集了第一届“世界锡安主义大会”,大会决议建立“一个得到公众承认的、有法律保障的家园(或国家)”[2]。“犹太国民基金”和“巴勒斯坦土地开发公司”等相应机构成立,帮助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移居巴勒斯坦。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斯曼帝国加入了同盟国,与包括英国在内的协约国为敌。1915至1916年间,时任英国驻埃及高级官员亨利·麦克马洪与汉志阿拉伯教长胡申进行了五次通信,达成了巴勒斯坦、叙利亚和伊拉克等地的阿拉伯领袖与协约国共同对奥斯曼作战的协议,而英国同意战后建立独立的阿拉伯国家以交换。1916年9月,英国与法国达成了战后分割奥斯曼中东各省的《赛克斯-皮科协定》[3]。
锡安主义运动的发展推动了第二次回归的浪潮(1904-1914年),约有四万名犹太人返回定居。1917年,英国外交大臣阿瑟·贝尔福发表《贝尔福宣言》:“英王陛下政府赞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的民族家园,并将尽最大努力促其实现”。当时,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区除老依舒夫外只拥有少量土地。
1919年1月,哈伊姆·魏茨曼与伊拉克国王费萨尔一世签署了《费萨尔-魏茨曼协定》,费萨尔在协定中接受《贝尔福宣言》,但条件是英国必须遵守此前关于阿拉伯国家独立的承诺[4]。
一战中,1915年,在丘吉尔的主导下,英法军队对奥斯曼帝国发动了加里波利之战,遭遇惨败。随后英国军官阿拉伯的劳伦斯组织当地以贝都因人部落为主的军事力量与奥斯曼帝国作战,有效削弱了奥斯曼帝国的势力。1918年一战结束后,奥斯曼帝国完全退出此地区并于1923年瓦解,而阿拉伯部落之间纷争不断,最后默认由英国占领。1920年,国际联盟委托英国管辖巴勒斯坦地区,包含外约旦、以巴地区。1922年英国将托管地划分为两部分:约旦河东部(现约旦)由哈希姆家族实际管理,约旦河西部由英国控制,此时这些地区犹太人占总人口的11%,与阿拉伯人混居。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犹太人掀起了第三和第四次回归浪潮。1931年,犹太人占当地总人口的17%。接着在1933年,纳粹党在德国执政,掀起第五次犹太人回归浪潮。1936年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大起义后,英国的皮尔委员会在1937年首次提议将巴勒斯坦地区划分为犹太国和阿拉伯国。1940年,犹太人已占当地居民总数的30%。随着犹太居民比例从1922年的11%增涨至1940年的30%,犹太人与阿拉伯人之间的关系也日趋紧张。对此英国在1939年颁布了一份白皮书,规定1939年后的5年内犹太人可再移民75,000人,此后不再接受犹太移民。许多犹太人和锡安主义者视这份白皮书为对犹太人的背叛,认为此举违背了《贝尔福宣言》,亦有犹太人持不同意见。阿拉伯人的抗议活动并没有就此平息,他们希望托管地政府完全停止准许犹太人移居当地。
二战中的犹太人大屠杀进一步推动了犹太人的回归,犹太人复国的理念也越来越强烈。1944至1948年之间,约20万犹太人通过各种途径辗转来到巴勒斯坦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巴勒斯坦地区已经有60万犹太居民[5],占当地总人口约1/3。1947年,犹太人已拥有该地区7.4%的土地。此时,该地区的土地11.6%为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所有,6.9%为外籍人士所有,70.6%仍为托管地政府所有。[6]
1947年,鉴于犹太人与阿拉伯人之间的暴力冲突不断升级,和平努力受到挫败,英国政府决定从巴勒斯坦托管地脱身[7]。联合国成立了“巴勒斯坦专门委员会”。1947年11月联合国大会表决了第181号决议,33国赞成(包括美国和苏联),13国反对,10国弃权(包括英国),通过决议:将巴勒斯坦地区分划为两个国家,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分别获得大约55%和45%的领土,联合国计划将耶路撒冷置于国际管理之下,以期避免冲突。分治方案在已开发领土上大致采取照顾传统聚居点、按人口比例均分的原则,结果划出多块相互交错的领土;考虑到未来大量犹太难民的迁入,以及犹太国将有的阿拉伯裔公民,将南部人烟稀少的沙漠地区内盖夫划入犹太国,故犹太人以1/3的人口获得了55%的领土。联大决议使当时拥有巴勒斯坦地区7.4%的土地、占该地区人口1/3的犹太人得到该地区56%的土地(约1.52万平方公里),而拥有该地区11.6%的土地、占该地区人口2/3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则得到43%的土地(约1.15万平方公里)。[6]大卫·本-古里安在联合国通过分划方案的当日接受了该方案,但阿拉伯国家联盟认为“联合国无权插手当地事务”而不予接受,而托管国英国则在对决议表决时弃权。
1948年5月14日,即英国的托管期最后一日,以色列国正式宣布成立,同时宣布在1947年分治方案划归它的领土内建立以色列国。阿拉伯裔与犹太裔居民之间当即爆发剧烈的敌对行动[8]。
在以色列建国之后,由埃及、伊拉克、约旦、叙利亚、黎巴嫩等国组成的阿拉伯联军向以色列发起攻击,引发了以色列独立战争,又称第一次中东战争。北边的叙利亚、黎巴嫩和伊拉克军队都在接近边界的地方被阻挡下来,来自东方的约旦军队则攻下耶路撒冷的东部,并且对城市的西部展开攻击。不过,犹太人的民兵部队成功的阻挡了约旦军队,而地下的国民军组织部队伊尔贡也阻止了来自南方的埃及军队。从6月开始,联合国宣布了一个月的停火令,在这段期间里以色列国防军正式成立。在数个月的战斗后,双方在1949年达成一则停火协议并划定暂时的边界,这条边界线称为“绿线”。以色列在约旦河西岸获得了额外的23.5%的管辖领域[9],而依据联合国决议理应成立巴勒斯坦阿拉伯国的地区则分别被约旦与埃及占领,约旦占有以色列南部一块山地区域和撒马利亚,后来合称为西岸地区。埃及在沿海地区占有一小块的土地,后则称加沙地带。巴勒斯坦地区因而呈现由以色列、埃及、约旦三国瓜分的局势。
大量的阿拉伯人口为了躲避战火而逃离新成立的犹太国家,阿拉伯人将此次流亡称为“大灾难”,估计有400,000至900,000名阿拉伯人流亡,后来称为巴勒斯坦难民,不过也有部分阿拉伯人坚守原地,并选择接受以色列国籍(即阿拉伯裔以色列人),联合国估计有711,000名阿拉伯人成为难民[10],多数难民迁入以色列周遭的约旦、黎巴嫩、埃及等阿拉伯国家所控制的地区。战争结束后,由于周遭阿拉伯国家均与以色列为敌对关系的国安考量,并避免国内阿拉伯人口过多可能对犹太政权产生的威胁,以色列拒绝了多数让巴勒斯坦难民回归的请求(多数难民的回归遭到否决,但少部分信奉基督教而非主流穆斯林群体的阿拉伯难民被允许回到家园)。随着1948年的战争,西岸地区和加沙地带的犹太人口开始迁入以色列,大量来自阿拉伯国家的犹太人移民使得以色列的人口遽增了两倍。在接下来几年里,由于与犹太国家的敌对关系,阿拉伯国家开始以没收财产、取消公民权乃至屠杀与强制驱离等方式迫害自己国内的犹太人,[11]将近850,000~900000名米兹拉希犹太人从阿拉伯国家逃离或遭驱逐,其中约有600,000人迁移至以色列。该地区犹太人口在以色列建国一年多后翻倍,由此开始超过阿拉伯人口。
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的关系在1956年再次紧绷。埃及在1956年将英法控制的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并封锁为以色列战略要地的蒂朗海峡,引发以色列、英国和法国不满。以色列秘密地与英法两国结盟,对埃及宣战。在苏伊士运河危机后,英法以三国的行动遭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指责。作为三国盟友的美国也不满这次秘密行动,他们将英法的侵略看作是殖民主义的再次体现。英法以三国遭到联合国的谴责,以色列后从西奈半岛撤军。
1967年5月,叙利亚、约旦及埃及透露了开战的可能[12],埃及驱逐了在加沙地带的联合国维和部队,并再次封锁了蒂朗海峡,接着又在以色列边界部署大量的战车和战机。以色列于是在6月5日对埃及展开攻势,击败了所有阿拉伯的军队,并且在空军战场上获得完全的胜利。此次战争被称为第三次中东战争,又称六日战争。以色列一口气夺下了整个西岸地区、加沙地带、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1949年划定的绿线则变成以色列管辖本国领土和占领区域的行政分界线。
1973年10月6日,正值犹太教的赎罪日当天,埃及和叙利亚等阿拉伯联军对以色列发起突袭攻势,分别攻击六年前六日战争中被以色列占领的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巴勒斯坦也派出部队支援阿拉伯联军,是为第四次中东战争,又称赎罪日战争。作为代理人战争,苏联支持阿拉伯国家,美国支持以色列;尽管阿拉伯联军在战争初期成功打击准备不足的以色列军队,随着美军向以色列提供卫星侦察结果,主导制定战略,并紧急调遣美国空军F-4鬼怪式多用途战机,在涂改军徽后,由美国飞行员从美国本土起飞,经多次加油飞至以色列,作为以色列空军直接参战,埃及和叙利亚最终仍被以色列击退。战后的几年局势变得较为平静,以色列和埃及终得签署和平协议。
为了报复美国支援以色列,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OAPEC)、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里的阿拉伯国家,由沙地阿拉伯领导,在10月17日决定每个月减低石油产量5%,并威胁彻底禁运。然而美国总统尼克森还是在10月18日向美国国会请求提供了以色列22亿美元的军火。利比亚立即宣布对美国实行石油禁运。由此又导致第一次石油危机,直至1978年,在美国斡旋下签订《戴维营协议》,以色列将西奈半岛还给埃及,“石油危机”得以缓解。
在1982年,以色列在其驻英国大使被巴勒斯坦枪手枪击重伤后,出动陆海空军100,000多名部队,对黎巴嫩境内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和叙利亚军队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几天时间就占领了黎巴嫩的南半部,并卷入自从1975年以来一直进行的黎巴嫩内战。以色列的开战理由为保护以色列在北方的定居点,当时这些定居点经常受到来自黎巴嫩的恐怖袭击。在建立了四十公里的障碍区后,以色列国防军继续前进,甚至攻下了首都贝鲁特。以色列军队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逐出了黎巴嫩,迫使巴解转移基地至突尼斯。是为黎巴嫩战争。以色列最后在1986年撤出了大部分在黎巴嫩的军队,边界的缓冲地带则一直被维持着,直到2000年以色列进行单方面的撤军。
除以上大规模战争外,以阿间还爆发了多次非战争流血冲突。1968年至1972年这段期间称为消耗战争,以色列和叙利亚、埃及间的边界频繁爆发许多小规模的冲突。除此之外,在1970年代早期,巴勒斯坦武装组织开始对以色列和各国的犹太人展开恐怖攻击,在1972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中爆发了慕尼黑惨案,巴勒斯坦的武装民兵挟持以色列的代表团运动员作为人质,最后所有人质皆遭杀害。以色列对此展开了报复性的“不老泉行动”乃至“天谴行动”,由一群以色列情报特务局(俗称摩萨德)的特工在世界各地暗杀筹划慕尼黑惨案的幕后凶手。
在1987年爆发的巴勒斯坦大起义引燃了占领区域的一连串暴动。加沙的巴勒斯坦人怒火中烧,走上街头,采用游行、罢工、抵制美以货物等和平方式,不与占领当局合作,展开与以色列当局持续数年的对抗。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总部当时设在突尼斯,“哈马斯”组织被猜度为幕后指挥者。在那次起义中,巴勒斯坦人创造出以落后“冷兵器”向以色列示威的斗争方式,即以青少年在街头投掷石块、自制燃烧瓶与现代武装的军警对抗;这次起义到1993年《奥斯陆协议》签署之后才告一结束。
在1979年3月,贝京和沙达特在美国首都华府达成《以色列-埃及和平条约》。随着条约的签订,以色列从西奈半岛撤军,并且撤离了自从1970年代开始在那里建立的移民区。以色列也同意以1949年划定的绿线为基础赋予巴勒斯坦人自治权,而非1947年联大181决议提出的界限。以色列坚持以耶路撒冷为其首都,并正式定为法律。
在1992年选举中,伊扎克·拉宾当选总理,相隔十五年后再度主政。在竞选时,工党曾承诺将会大力改善以色列的国内治安和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到了1993年底,以色列的工党政府抛弃了1991年的马德里协议框架,改与巴解直接签订《奥斯陆协议》。
最初以色列大众广泛支持奥斯陆协议,然而在协议签订之后以色列仍然持续遭到哈马斯武装团体的频繁攻击,协议受到的支持也开始大量减少。在1995年11月4日,拉宾遭到极端的以色列民族主义者伊盖尔·阿米尔刺杀。
由于拉宾的遇刺,大众对于奥斯陆协议的观感也稍有好转,大为提升了接任人希蒙·佩雷斯的支持度。不过,新的一波自杀炸弹攻势加上阿拉法特赞美炸弹客的声明,使得公众舆论再次扭转,并且在1996年5月的首次总理直接选举,佩雷斯败给了右翼联合党的本雅明·内塔尼亚胡。
虽然内塔尼亚胡被视为是奥斯陆协议的坚定反对者,他仍然决定从希伯伦撤军,并且签下了怀伊备忘录(Wye River Memorandum),给予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更大的自治权力。在内塔尼亚胡任内巴勒斯坦团体对以色列平民的袭击活动大为减少,然而他的联合政府仍然在1999年垮台。在1999年选举中工党的埃胡德·巴拉克以大幅票数差距击败内塔尼亚胡而继任总理。
巴拉克和亚西尔·阿拉法特曾在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的斡旋下于2000年在大卫营进行协商,然而协商最后失败,阿拉法特提出的条件是一个由73%西岸地区和100%加沙地带组成的巴勒斯坦国家,并且在10至25年时间内将西岸地区的巴勒斯坦领域扩展至90%(排除耶路撒冷郊区则是94%),但巴拉克认为方案否定了以色列在耶路撒冷的地位,而阿拉法特坚持以耶路撒冷作为巴勒斯坦国的首都,拒绝让步。
在谈判破裂后,巴勒斯坦开始了第二次暴动,被称为阿克萨群众起义,冲突开始的时间就发生在以色列反对派领袖阿里埃勒·沙龙访问耶路撒冷圣殿山之后不久。协商的失败以及暴力事件的爆发使得许多以色列人对巴拉克政府感到失望,并且也使和平协议的支持度大减。
在一场总理的特别选举后,艾里尔·夏隆在2001年2月成为了新的总理,右翼联合党在不到两年后重新主政,稍后又在2003年的选举中成功连任。沙龙开始从加沙地带单方面撤军,并撤出数千名以色列定居者。 以色列因此声称已经结束占领。 然而,这一说法受到了质疑,因为尽管加沙不是以色列的一部分,而且加沙人没有以色列护照,但以色列继续对加沙的领海和领空行使控制权。
以色列开始在西岸地区边界建立了围墙,目的是为了保护以色列免遭武装巴勒斯坦团体的攻击。为了建立长达681公里的围墙,接近围墙的缓冲地区也连带的减少了9.5%的西岸地区面积,使得巴勒斯坦居民的经济状况遭遇困难[13]。围墙的建立的确有效减少了对以色列平民的恐怖攻击,不过,遭致了国际间的许多批评,也遭到一些以色列极左派的批评。[14]。
2006年6月25日凌晨,8名巴勒斯坦武装人员通过地下通道潜入位于加沙地带南部附近的以军军事哨所,向坦克和碉堡发射火箭弹,并炸毁一辆装甲车。以军发言人证实,2名士兵被炸身亡,4名士兵受伤。遭绑架的以军士兵是19岁的吉拉德·沙利特。当晚,以色列内阁举行特别会议,决定同意国防军着手营救这名士兵[15]。以色列对此展开了夏雨行动,大量轰炸哈马斯目标以及其他桥梁、道路、以及发电站。以色列也派军占领此地区。
2007年6月,哈马斯通过加沙之战从法塔赫手中夺得加沙地带的控制权,自此法塔赫仅控制约旦河西岸地区,而加沙地带由哈马斯控制。以色列从此开始严密封锁加沙地带,埃及亦关闭加沙地带南部的边界,居民只能依靠救济和从与埃及间的地道挣扎求生。
以色列自2007年3月开始准备对加沙地带进行军事干预。6月,当双方正在进行协商时,国防部长埃胡德·巴拉克下令以色列国防军(IDF)制定针对加沙的作战计划。2008年6月19日,在埃及的调停下,以色列与哈马斯达成为期六个月的“休战”协议,暂停敌对行动。然而,由于该协议没有共同商定的文本或执行机制,最终失效。该协议的目的是为IDF的作战准备赢得时间。
该协议规定,哈马斯必须停止对以色列的火箭和迫击炮攻击,而以色列则需停止对加沙的军事行动并逐步在13天内减少对加沙的封锁。
双方未能达成共识的议题包括哈马斯在加沙的军事建设以及释放被俘的以色列士兵沙利特。
哈马斯呼吁加沙的所有武装组织遵守停火,并对此充满信心。以色列的谈判代表、国防部官员阿莫斯·吉拉德强调,以色列要求全面停火,即便一枚火箭被发射都将被视为违反协议。他还补充说,埃及也承诺将阻止加沙的走私行为。此外,吉拉德表示,以色列将对来自加沙的所有袭击事件追究哈马斯的责任。
在英国外交事务委员会的一次调查中,阿尔巴索斯博士表示:“不幸的是,在2008年11月4日,以色列军队杀死了六名巴勒斯坦人。当晚我正准备离开加沙前往英国。我记得当时以色列军队入侵了加沙中部地区,并杀死了六人。我认为这是以色列方面的严重违规,破坏了停火协议。我相信,包括哈马斯在内的巴勒斯坦派系当时已经遵守停火,并有意在近期内重启协议。”然而,巴尔-亚科夫女士反驳道:“以色列方面对停火增加了一个条件,担心哈马斯正在挖掘隧道穿越边境以绑架更多士兵。条件规定,如果哈马斯靠近边境500米内,以色列将会发动攻击,而这正是2008年11月4日所发生的事情。”
英国律师兼教授杰弗里·奈斯(Geoffrey Nice)与将军尼克·帕克(Nick Parker)在一次讲座中表示:“挖掘隧道并不构成违反停火协议,但以色列武装入侵加沙则明显是违规行为。”
2008年12月15日,以色列在杰宁暗杀巴勒斯坦高级指挥官,引发以色列和哈马斯之间的一轮攻击。
2008年12月17日,一名40岁的巴勒斯坦人在加沙北部被以色列国防军炮火打死。第二天,12 月 18 日,哈马斯宣布停火结束,距离停火正式到期的前一天。当天有20多枚火箭从加沙发射到以色列南部。
2008年12月19日,哈马斯拒绝参加续签六个月停火协议的谈判,哈马斯发言人宣布不会延长停火协议。发言人艾曼·塔哈指出,哈马斯拒绝是因为敌人没有遵守其义务,以放松对加沙地带的严重封锁,并且没有停止所有袭击。
2008年12月22日,以色列国防部长埃胡德·巴拉克表示,以色列不会接受加沙地带巴勒斯坦武装分子持续发射火箭弹,此前一直支持停战的以色列外交部长齐皮·利夫尼建议对巴勒斯坦人采取军事行动。
2008年12月23日,哈马斯高级领导人马哈茂德·扎哈尔表示,哈马斯愿意根据最初的条款延长停火,要求以色列承诺不在加沙地带采取任何军事行动,并保持边境口岸开放。札哈尔在接受埃及报纸《金字塔报》采访时表示,一旦哈马斯发誓停止发射火箭弹的 24 小时结束,运动将重新评估加沙局势。尽管巴勒斯坦武装派系宣布暂时停火,八枚卡萨姆火箭和八枚迫击炮弹仍然击中了内盖夫。同一天,以色列国防军击毙了三名巴勒斯坦武装份子,表示他们在边境安放爆炸物。
2008年12月24日,以色列的空袭打击了加沙地带的一群武装分子。以色列军方发言人表示,这些武装分子向以色列发射了迫击炮。巴勒斯坦医护人员表示,袭击中一名哈马斯人员死亡,另外两名巴勒斯坦人受伤,其中包括一名哈马斯电视台的摄影师。
同日,哈马斯的军事部门发表声明,宣布启动代号为“油渍行动”(Operation Oil Stain)的行动。87枚巴勒斯坦的迫击炮、喀秋莎火箭和卡桑火箭击中了内盖夫地区。哈马斯声称将扩大“油渍行动”,让数千名以色列人“置于火线下”。此外,哈马斯表示已为战争做好准备:“这远比向以色列威胁屈服更重要,我们现在的准备程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充分,以应对以色列的侵略并自我防卫。”
2008年12月25日,以色列“完成了大规模攻势的准备”后,以色列总理埃胡德·奥尔默特在接受阿拉伯语卫星频道Al-Arabiya的采访时发出最后警告。他表示:“我现在告诉他们,这可能是最后一刻,我在告诉他们停止。我们(以色列)更强大。”当天又有六枚卡桑火箭落入以色列南部。
2008年12月27日以色列和哈马斯之间的临时休战协议破裂后,以色列F-16战斗机对加沙目标发动了一系列空袭。
以色列在冲突开始前六个月就开始筹划军事行动,目标是搜集情报以识别可能的攻击目标。以色列国防军(IDF)还进行了虚假信息行动,旨在让哈马斯感到安全,从而出其不意地发动攻势。国防部长埃胡德·巴拉克(Ehud Barak)表示,此次攻势是由于以色列对火箭攻击的“耐心已经耗尽”,而哈马斯在11月4日以色列摧毁一条隧道后重新开始发射火箭。
以色列官员称,12月27日的军事行动让哈马斯措手不及,从而增加了其武装分子的伤亡数量。
2014年5月15日,两名巴勒斯坦青少年在贝图尼亚大屠杀纪念活动中被以色列军警枪杀。
2014年6月12日,三名以色列青少年在约旦河西岸被绑架。
2014年7月8日,以色列国防部队发动了名为“保护边缘行动”针对哈马斯,军事入侵加沙,酿成巴勒斯坦平民死伤惨重[16]。
2014年8月27日,以色列和哈马斯达成停火协议,2014年以巴冲突结束[17]。
2015年10月11日,以色列国防军在加沙地带边界和参与示威游行的巴勒斯坦人爆发一连串冲突,造成6人死亡和50多人受伤。
2018年5月14日,美国驻以色列耶路撒冷大使馆开幕,正值以色列的独立日,亦是巴勒斯坦“灾难节”的前一日。加沙地带爆发新一轮示威反对美国和以色列,批评两国认定耶路撒冷为以色列的首都,侵占巴勒斯坦的主权。其后以色列警方开枪镇压示威,超过50人死亡、至少2,000人受伤。巴勒斯坦人称之为“大屠杀”,外界相信此次示威为近年以巴冲突中最血腥的一日。多国批评以色列的行动,其中土耳其更加驱逐外交官,以色列则以对方不尊重外交礼仪为由,驱逐土耳其外交官[18]。而美国则支持以色列,指责哈马斯挑起冲突[19]。
2018年12月10日,以色列军人进入拉姆安拉打伤27名巴勒斯坦人。[20]
2019年5月3日至6日,自加沙地带两名以色列士兵在加沙-以色列边境的每周抗议活动中受到狙击手射击,加沙-以色列冲突于2019年5月3日开始升级,作为回应,以色列空军进行了空袭,造成四名巴勒斯坦人死亡。此后,加沙向以色列发射了数百枚火箭弹,而以色列空军袭击了加沙地带内的许多目标。此外,以色列增加了在加沙-以色列边界附近的部队人员。在埃及的调解下停火协议于5月6日生效。
2019年9月28日,马来西亚首相马哈蒂尔·穆罕默德在第74届联合国大会上发表演说时表明,马来西亚无法接受以色列“公然占领巴勒斯坦领土作为定居点,同时侵占耶路撒冷”[21]。
2020年5月,巴勒斯坦总统马哈茂德·阿巴斯宣布与美国和以色列的所有协议无效[22]。不过在当年11月17日,巴方决定与以色列恢复双边安保和民事合作[23]。
2021年5月7日,由于以色列最高法院准备审理驱逐东耶路撒冷谢赫杰拉区巴勒斯坦人出住处一案,加之以色列警方以防疫为理由,限制巴勒斯坦民众斋月期间前往圣殿山祈祷,引爆大规模冲突,以色列部队冲入阿克萨清真寺导致冲突升级。11日哈马斯向以色列中部城市特拉维夫发射火箭弹,以色列随即在加沙轰炸展开还击[24][25][26]。
2022年8月5日,以色列国防军以“破晓行动”的名义向加沙地带的武装分子和基础设施发动空袭[27]。
2023年1月26日,以色列军方在杰宁市与巴勒斯坦武装分子发生冲突,导致至少9名巴勒斯坦人死亡、20人受伤,9名死者中包括1名年长妇女和8名男性。这起冲突成为杰宁镇20年来,死伤最严重的一次[28][29]。巴勒斯坦总统马哈茂德·阿巴斯宣布为遇难者哀悼三天。同时巴方决定中断与以方的安全协调。巴勒斯坦武装人员同时从加沙地带向以色列发射两枚火箭弹。1月27日,以军表示两枚火箭弹已被防空系统拦截[30]。
2023年2月22日晚,以色列军队对纳布卢斯发动突袭,造成11人死亡。[31]2月底,约旦河西岸北部城镇胡瓦拉有两名以色列人遭巴勒斯坦人枪杀,引发住在附近犹太定居点的以色列人不满。大批以色列人袭击巴勒斯坦人的住房,有多间住房和十多架汽车被人放火。袭击中有一名巴勒斯坦男子中枪身亡,4人严重受伤,近一百人吸入催泪气体接受治疗。[32]同时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官员在约旦会谈,承诺采取措施以缓解不断升级的暴力冲突。同时以色列承诺在未来4个月停止讨论建立任何新的定居点,并在未来6个月停止批准任何新的定居点。[33]
2023年3月7日,以军进入约旦河西岸杰宁难民营搜捕,期间与巴勒斯坦人发生冲突,导致6名巴勒斯坦人被以军击毙,另有26名巴勒斯坦人受伤。[34]3月9日,有3名巴勒斯坦人在杰宁被以色列军人打死。[35]4月6日,以色列军队对加沙地带发动空袭。[36]
2023年5月9日凌晨起,以色列国防军出动战机空袭对加沙地带发动多轮空袭,截至5月11日,袭击已造成30人死亡,76人受伤。[37][37]死者中包括杰哈德的3名领导人。[38][39]以色列方面遭到火箭弹袭击,造成至少1人死亡。[40]5月12日下午,以色列国防军对加沙地带中部一处公寓发动空袭,造成包括一名杰哈德高级成员在内的多人死亡。[41]5月13日,杰哈德同以色列达成停火协议[42]。5月22日,巴勒斯坦卫生部表示,以色列军队在纳布卢斯打死3名巴勒斯坦人。[43]
2023年6月19日,以色列突袭杰宁难民营,打死了包括一名儿童在内的5名巴勒斯坦人,总共有691人受伤,其中包括7名以色列士兵。另外这也是以色列20年年来首次动用飞机轰炸约旦河西岸目标。[44]
2023年6月20日,两名巴勒斯坦哈马斯武装人员在约旦河西岸的一处犹太人定居点开枪,造成4名以色列人死亡,另有4人受伤。两名袭击者被以军开枪打死。之后以色列国防军宣布向约旦河西岸增派兵力。同时大批犹太定居者攻击了位于约旦河西岸的多个巴勒斯坦城镇,冲突导致至少有30多名巴勒斯坦人受伤。[45]
2023年6月21日,以色列军方使用无人机对杰宁一辆汽车发动空袭,造成3名巴勒斯坦人死亡。这是以军2005年以来,首次在西岸地区利用无人机实施暗杀行动。[46]
2023年7月3日,以色列军队对杰宁难民营发起突袭,导致至少12名巴勒斯坦人死亡,140人受伤。[47][48]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宣布中断与以方的联系和安全协调。[49]7月4日,特拉维夫北部一街区发生一起驾车袭击事件,造成7人受伤。袭击者被开枪打死。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发表声明确认袭击者为该组织成员,称袭击目的是为报复以色列正在杰宁进行的大规模军事行动。[50]加沙地带有人朝以色列发射火箭弹。以色列战斗机随即朝加沙地带北部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的一处地点以及加沙城以西的另一处地点发射导弹[51]。
2023年10月7日(第四次中东战争五十周年纪念日),巴勒斯坦武装组织哈马斯由加沙地带发动代号“阿克萨洪水”的军事行动,发射逾5,000枚火箭弹袭击以色列并派员进入其南部领土。并俘虏了多名以色列国防军将领,以色列国防军随后向对方空袭予以还击,并发出“战争状态警报”。[52][53][54][55],目前,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敦促以色列人离开加沙,10月9日,以色列国防部长加兰特表示已下令全面包围加沙地带。
2023年10月18日,联合国安理会就以巴冲突举行了会议,对巴西提出的一份呼吁“实行人道主义暂时停火”的决议草案进行表决,12票赞成、1票反对和2票弃权。由于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美国,使用了一票否决权,草案最终未能通过。[56]
2023年11月13日,以色列拒绝国际社会的停火呼声和示威浪潮,继续在加沙北部难民营对哈马斯武装分子发动进攻。加沙巴人政府称,在空袭中丧生的居民人数已上升至11180人,受伤人数超过28000人。[57]
2023年11月14日,联合国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程处主任专员称,加沙南部一幢联合国工作人员居住的大楼因空袭而遭受严重损坏,联合国驻加沙的工作人员在另一栋建筑物内避难,没有收到任何工作人员伤亡的报告;另外,联合国总部降半旗,为冲突中遇难的101名工作人员志哀,联合国官员和各地工作人员默哀一分钟。[58]
2023年11月16日,联合国安理会投票通过由马耳他提出、呼吁在加沙实施人道主义暂时停火的决议案,这是安理会自以巴爆发冲突以来首次通过相关决议。[59]
2023年11月20日,由沙地阿拉伯、约旦、埃及和巴勒斯坦外长组成的阿拉伯国家外长代表团,于周一(20日)抵达北京,与外长王毅会晤,推动为以巴冲突降温。[60]
2023年11月24日,以色列和哈马斯为期4天的交换人质和临时停火协议,于当地时间11月24日 上午7时生效。[61][62]
2023年11月28日,马斯克会晤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并表示他希望在以巴冲突结束后帮助重建加沙。[63]
2023年12月1日,以色列军方表示,哈马斯违反停火协议,并向以色列领土开火,已在加沙恢复与哈马斯的战斗。[64]
2023年12月12日,联合国大会以压倒性多数投票通过决议,要求加沙停火。美国总统拜登称,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必须作出改变”。[65]
2023年12月14日,白宫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访问以色列,寻求降低以军在加沙的作战强度。美国总统拜登则表示,希望内塔尼亚胡政府更加聚焦于“如何拯救平民的生命”。[66][67]
2023年12月18日,伊朗支持的也门胡塞武装对红海的威胁有增无减,近日接连有货船受袭下,4家航运巨头相继宣布停驶红海航道。[68]
2023年12月19日,以巴冲突引发海运枢纽红海局势动荡,由于支持巴勒斯坦的也门胡塞武装组织袭击途经商船,导致油价上升,美国及盟国已同意组建红海海军特遣部队保障航道。[69]
2023年12月21日,美国准备组建多国海军特遣队,来保护红海航运贸易,但也门胡塞武装组织不为所动,誓言打击更多商船,警告美国若出手,将攻击美军舰只。[70]
2023年12月29日,加沙卫生部门称,以军在周四(28日)再发动20次空袭,导致最少210人死亡、360人受伤,令战争爆发以来巴人累积死亡数字超过2.13万。[71]
2024年1月2日,以色列将在未来几天从加沙撤出5个旅,将战争性质转变为更具针对性的行动。[72]
2024年1月3日,美国政府批评两名以色列部长呼吁在加沙地带以外地区重新安置巴勒斯坦人的言论。 [73]
2024年1月5日,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本周将展开以巴冲突以来第四次中东之行。他此行是试图避免中东爆发更广泛冲突。 [74]
2024年1月8日,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警告,以巴冲突可能很容易就会演变成一场全面的地区冲突。他正在中东穿梭外交,希望给紧张局势降温。 [75]
2024年1月9日,以色列继续攻击哈马斯。加沙卫生部门表示,自去年10月7号冲突爆发以来,加沙已有超过2.3万人死于战火。 [76]
2024年1月12日,美英两国对也门的胡塞武装目标发动空袭,导致冲突升级。胡塞武装之前多次发动袭击,已严重干扰红海的商业运输。 [77] 针对当前红海局势和针对也门的空袭行动,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方对红海局势紧张升级感到忧虑,呼吁有关各方保持冷静克制,避免冲突进一步扩大。[78][79]
2024年1月16日,胡塞武装在亚丁湾向一艘美国货船发射导弹,并击中目标。英国海上贸易行动局发布声明,表示根据船长报告,船的左舷被一枚导弹从上方击中。 [80]
2024年1月17日,卡塔尔政府表示,以色列和哈马斯已达成协议,向加沙的以色列人质提供紧急药物,换取当地平民获得药物及人道援助。 [81][82]法国总统马克龙表示,法国不会加入美英空袭胡塞武装目标的行动,因为担忧会令局势升级。[83]美军对也门境内的胡塞武装目标发动新一轮攻击。胡塞武装营运的传媒报道,美英在当地1月17日凌晨时份,轰炸也门北部及中部的多处地点。[84]
2024年1月18日,美国政府将也门胡塞武装重新列入恐怖组织名单。白宫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发表声明说,为应对也门胡塞武装持续的威胁和袭击,美国将胡塞武装列为“特别认定全球恐怖份子”实体,以阻止恐怖份子向他们提供资金,进一步限制胡塞武装进入金融市场,并追究他们袭击往来红海和亚丁湾商船的责任。如果胡塞武装停止袭击,美国将立即重新评估有关决定。 [85]
2024年4月19日,以色列疑似对伊朗发动大规模空袭,伊朗消息称继今晨除伊朗中部城市伊斯法罕外,设有导弹基地的西北部城市塔普里兹(Tabriz)也传出爆炸声。 [86]
2024年5月26日,以军随即于5月26日晚间,空袭拉法一个难民营。哈马斯卫生部表示,至少40名巴人死亡。 [87]
2024年6月12日,哈马斯已就美国支持的停火提议,向埃及和卡塔尔作出答复,希望修改协议内容。哈马斯和巴勒斯坦伊斯兰圣战组织在一份联合新闻声明中称,协议应“优先考虑我们巴勒斯坦人民的利益,以及完全停止对加沙地带的持续侵略。 [88]
2024年7月30日,哈马斯领导人哈尼亚(Ismail Haniyeh)访问伊朗首都德黑兰,参加伊朗新总统就职典礼期间,遇袭身亡。哈马斯发表声明称,哈尼亚死于以色列发动的空袭。 [89]
在1991年,就在波斯湾战争之后,当美国总统乔治·H·W·布什在西班牙的马德里召开了一次被称作1991年马德里和平会议之后,突破性发展发生了。在主办国挪威,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举行了一系列的秘密会谈。会后,巴解组织主席亚西尔·阿拉法特和以色列总理伊扎克·拉宾还有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在白宫草坪上签署了奥斯陆协议。对于他们的努力,拉宾、阿拉法特和以色列外交部长西蒙·佩雷斯获授1994年度诺贝尔和平奖。
在1995年拉宾被暗杀之后,和平进程减慢到几乎停止的地步。巴勒斯坦人在居住地上的生活程况没有改善,以色列定居点也没有拆除。并且,居住在西岸地区的巴勒斯坦人遭受到了来自巴勒斯坦军事组织的自杀式炸弹袭击,夹杂在以色列人的还击下,他们感觉无法生活下去了。
2000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召集了一次巴勒斯坦总统亚西尔·阿拉法特和以色列总理埃胡德·巴拉克之间的和平高峰会。以色列总理巴拉克称已经提供了巴勒斯坦人大约95%的有争执的领土,连同在东耶路撒冷上的巴勒斯坦主权。
但很多人说,巴拉克提及的69处犹太人定居点(包括85%的西岸犹太人)被划分给以色列,共计是10%的西岸区领土,巴拉克也提议“以色列临时控制”的另外的10%的西岸区是有争议的领土,这一个地区包括许多其他的犹太部落。剩余80%被提议的巴勒斯坦所属西岸地区被以色列公路旁的检查站所瓦解,因为这让巴勒斯坦人削弱他们自由地旅行在领土上旅行而且减少吸收巴勒斯坦难民的能力,尽管克林顿总统努力,阿拉法特仍抵制了这个提议并且和谈破裂。
在2001年一月在Taba的协议稍后,以色列谈判者呈现了一个新的地图。建议移走“临时受以色列人管制的”地区,巴勒斯坦方面接受了这个提议。然而,巴拉克没有一个有利的位置来把这呈现给以色列的民众因为他的支持率很低还有西岸的公共暴行攻击,他没有作更多是要求。和谈并没有任何协议签署。之后,右翼联合党候选人沙龙在2001年2月当选为以色列总理。
在2002年7月,在美国的四方斡旋下,向欧盟、联合国和俄罗斯概略的说明了一个称作“和平路线图”的原理,它包括了一个中立的巴勒斯坦国。路线图在2003年四月会见首任巴勒斯坦当局总理阿巴斯后发布。美国和以色列为这个首任新总理上台高兴,他们两者都拒绝与阿拉法特进行和谈。
这个计划要求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当局各自独立行动,暂时搁置争议直到能建立亲善关系为止。
在成功当选之后,阿巴斯说他无法不挑起内战反对哈马斯。很清楚的是阿巴斯只控制了巴勒斯坦安全设施的一小部分,大部分依然由阿拉法特牢牢控制着。在2003年6月29日,哈马斯和回教讨伐异教徒组织同意了3个月的“hudna”(临时停火),附加条件是以色列停止暗杀巴勒斯坦领袖和停止处死被以色列管理拘留处释放的巴勒斯坦人。以色列则答应撤回在巴勒斯坦地区的一些军队但是不答应撤销它的暗杀行为。
大约6个星期之久,暴行行为真正的减少了:除了在边界。在8月12日hudna在快速被阐明之后。以色列暗杀了二名哈马斯战士和另外二个进入那布卢斯的人。隔天来自拿波利的一架哈马斯自杀式炸弹袭击者和一个回教讨伐异教徒组织的自杀式炸弹袭击者各杀了一个以色列人,并打伤数人。8月14日,以色列暗杀了穆罕默德播种者-回教讨伐异教徒组织领袖军事执行官希布伦。8月19日一个哈马斯自杀式炸弹袭击者杀死了34个刚刚在哭墙祈祷后坐公共汽车回来的犹太人。二天之后,以色列直升飞机杀了一个第4级别的哈马斯领袖分子,伊斯迈·阿布·夏那布。哈马斯和回教讨伐异教徒组织申明在现阶段与hudna脱离关系,虽然它实际上早已停止。接下来的几天,以色列直升飞机发射导弹攻击了哈马斯领导所在的加萨走廊。以色列突击队也在希布伦对寻找哈马斯头目阿贝达拉·库瓦萨马、阿默德·巴德和拿波利的穆罕莫德·哈那里目标。双方的行动都令其他民众意外伤亡。
巴勒斯坦武装法塔赫活跃份子公然地威胁要杀死阿巴斯。阿巴斯没有从阿拉法特那得到权利去执行和平路线图的任何一个方面。在他的下台[需要解释]演讲中,阿巴斯把他的失败归咎于同时缺乏来自巴勒斯坦的当局和民众的政治支持。
借由困难的路线图计划,压力促使去找寻一个替代方案代替。在2003年12月7日,以色列的艾胡德·奥尔默特提议单方面的大规模从西岸地区和加萨走廊撤出,放弃一些犹太人的定居点和一些领土。这行为被解释为沙龙的试验行为,他在12月18日对巴勒斯坦当局的演讲中给巴勒斯坦当局在以色列采取“单方面行动”之前“几个月”时间去落实路线图计划。演讲被美国政府强烈批评,美国警告说反对先发制人的夺取路线图成果。为了以色列人的利益,这应是以以色列人民对安全的关心和达成互惠让步的需要应当作为交换的。
另外的一组两年半的谈判是由前以色列前司法部长约希·贝林和前巴勒斯坦新闻局部长亚瑟·阿贝德·拉波秘密举行的。12月1日,二个当事人在日内瓦(称为日内瓦协定)为和平签署发表了一个非正式的蓝图,它为解决冲突制定了基本的架构。它的最终目标与路线图计划没有太大的不同,但是它解决问题采取了“大爆炸”的方法而不愿采取一个按部就班的方法。它被以色列政府和许多巴勒斯坦人谴责发对,巴勒斯坦当局对其不置可否,但是它被许多欧洲政府和布什政府的重要成员包括美国国务卿科林·鲍威尔所欢迎。
另外一个以色列内外人士所提议的方案是“一国方案”。这个方案准备以色列先正式地并吞巴勒斯坦领土,然后建立一个不可分割的单一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自治州。纽约教授托尼·朱特支持该方案,对这个建议既有表示赞同的也有表示指责的。实际上它并不是一个新主意,它早在1920年代就存在,但是因为阿拉伯人口数量在以色列领土的突飞猛进而受到越来越多到重视。一些以色列定居者及许多阿拉伯裔以色列人亦支持这个方案,他们希望以色列可以永远地合法拥有西岸地区和加萨走廊,而阿拉伯裔以色列人则宁愿被歧视他们的以色列统治、也不要被腐败暴力的哈马斯及法塔赫统治,况且阿拉伯裔以色列人可以借由并吞巴勒斯坦来获得大势力。考虑到大量的人口和政治问题可能升级,而且犹太人会担心这样可以借由公投、将以色列给改名成巴勒斯坦,无论如何,它似乎对问题未必会有真正的解决。
最近的方案是三国方案,这个方案是放弃建立巴勒斯坦国,而将约旦河西岸并入约旦,加沙地带并入埃及。优点在于埃及及约旦对以色列来说是温和的邻居,而约旦河西岸及加沙地带会有比较好的发展,而且严格来说这样巴勒斯坦国只是改名成约旦;其缺点是约旦无法负担对约旦河西岸的管治,以色列及埃及都害怕穆斯林兄弟会因而得势,也会惹到巴勒斯坦民族主义。
2013年7月29日,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代表星期一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与美国国务卿克里共进晚餐,重启以巴和谈。这是以巴和谈中断三年以来双方代表首次重归谈判桌,然最后谈判破裂以色列和美国开始对巴勒斯坦地区施加软性经济制裁至今。[90]
2016年美国唐纳德·特朗普总统上台后开始主导推翻民主党时期中东政策,并单方撕毁伊朗核协议,同时以犹太女婿贾里德·库什纳主导下开始一份名为“世纪协议”的以巴问题方案,[91]该方案主轴非常简单也就是继续加大对巴方经济制裁提升其民众痛苦,之后在极限施压下承诺以大量经济援助交换巴放弃一切政治要求,其策划主体为提供巨量经济投资让10年内巴勒斯坦地区GDP上升一倍,失业率降至10,设立50间医院等,但必须放弃建国立场、放弃一切武力装备[92]、放弃耶路撒冷、放弃以色列占领区等,而经济投资资金由沙地一派国家出资大部分,美国私人公司视情况投资部分,这一部分交换条件为美国出兵消灭伊朗政权,或至少消灭其核武计划设施。[93]
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在第一时间声明不会参与此“世纪协议”任何讨论,并认为计划本身“荒谬可悲”,根本毫无约束力能强制美国守约做到其给予的油水,同时主权与意识形态不是可交易商品,不会看在钱的角度卖掉圣城耶路撒冷[93]。同时,美国本土的学者,曾担任美驻埃及和以色列大使的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库尔泽发推特文表示,看完这特朗普女婿筹画两年的世纪计划,若是一张本科生考卷他只能给个“C”。有人[谁?]认为,从他的评论可看出“整群撰写者都是对中东一无所知甚至从没去过的人”,“中东问题若是如此简易便不会成为超过半世纪以来多国外交菁英都无解的死题”。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