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對內臟的總稱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脏腑,是中医对内脏的总称,通称五脏六腑。根据《素问‧五脏别论篇》,“脏”指的是人体内的五脏,即:肝、心、脾、肺、肾(加上心包即为六脏),主要功能为生化和蓄存精气;以及六腑,即: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主要功能为受乘和传化水谷并积存精气。
中医在《素问》中描述的是实体器官。对于“藏象/脏象”仅是《素问·六节藏象论》有提及,并没有形成脱离解剖的理论体系。中国古代对人体解剖有过几波尝试,也更正了小部分更古时期的错漏,但饱受证圣法古思想局限,未能修正《内经》框架的错误。以北宋《存真图》为例,部分血管仍然视为细脉、细络。在这一个背景下,西方解剖学的引入给中医带来了极大的冲击。[1]恽铁樵面对废除中医运动的质疑,在《群经见智录》中提出“故《内经》之五藏,非血肉之五藏,乃四时之五藏”,从而创立“藏象/脏象学说”的理论体系,将脏腑和实体器官分开。[2]
在四时五脏的“藏象/脏象学说”的前提下:
五行对应五藏,在先秦两汉时代有几种不同的说法:《管子》认为,脾酸(木)、肺咸(水)、肾辛(金)、肝苦(火)、心甘(土)[4]。古文经家认为,脾木、肺火、心土、肝金、肾水。今文经家认为,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5][6]。
《黄帝内经》采用今文经家的说法,形成后世中医传统。
五脏分别与五行对应,即心火、肝木、脾土、肺金、肾水。各脏器又有个号的相生、相克关系,并依次序产生连续的关系:
根据阴阳学说,每个脏器又可根据其生理活动,分为阴阳两类状态,且两个状态必须协调,脏器才能正常运作;否则便有可能影响脏器本身的功能,若按上述五行的对应,阴阳失调更会进一步影响其他脏器的正常活动。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