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渠(上古汉语拟音:ŋaih-ga,约前720年—前272年),又称仪渠、戎,古代西戎国家,活跃于今泾水北部至河套地区。在殷商末年形成国家,逐步定居。至战国时代,位于今天的甘肃省陇东、宁夏、陕北及内蒙河套以南等地[1],传统上将他们列为西戎之一。与秦国形成对抗关系,最后被秦国所亡。义渠人之后分别融入秦国与匈奴之中。
历史
义渠起源不详。按照《竹书纪年》记载,义渠在商朝末年时已经出现,周公季历在武乙三十年(约公元前1118年)时奉命攻打义渠得胜[2][3][4]。
《史记》记载中“义渠”最早的出现时间是在战国初年秦厉公时,当时义渠前来秦国进贡。公元前八世纪,半农半牧的义渠人在庆阳地区一带建都,逐渐建立城邑强化控制,兼并周边部落,强大起来,与秦国发生冲突(“义渠之戎筑城郭以自守,而秦稍蚕食”[5])。
公元前651年,义渠以晋国人由余为大臣,并派遣其作为使臣出使秦国以缓和两国关系。但由余至秦国后被策反。秦穆公三十七年(前623年),秦国在由余的谋略协助下发动军队攻打西戎诸国而使其臣服于秦,而后义渠一度臣服于秦国[6][3][4]。
秦伯驷七年(前331年),义渠发生内乱,秦国以帮助平乱为名乘机出兵,义渠开始衰落。十一年(前327年),义渠向秦国称臣,秦国建立义渠县。但是义渠新王位定之后,并不甘心臣服秦国,前往中原访问魏国,寻求共同反对秦国的机会(《战国策·义渠君之魏》。
秦伯驷后元七年(前318年),楚国、魏国、韩国、齐国、赵国、燕国六国合力攻秦,义渠乘机起兵,击败秦军“于李帛之下”(《史记》、《战国策》)。
公元前314年,秦国军队在中原战场取胜后,又调集重兵从三面对义渠发动军事行动,夺取义渠二十五城,义渠国土骤减[10][11][12]。
公元前306年,秦昭襄王被立为国君,但因其年幼,由母亲宣太后摄政。宣太后(芈八子)采用怀柔政策拉拢义渠王,以安抚后方并震慑朝野。她邀请义渠王长期居于秦国,甚至与其发生关系并生下两个孩子。随着秦昭襄王的长大,在情人之间宣太后的政治立场倒向支持自己的儿子[3]。
义渠的灭亡有二说:一说秦国在击败六国联军后,回师攻打义渠,在前314年,夺取其二十五城。秦武王元年(前310年),义渠乘丧谋叛,被秦军再次击败。武王死后,秦昭王年幼继位,秦国一度内乱,义渠乘机重新崛起。义渠王与秦昭王之母宣太后私通,生下二子。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年),宣太后诱杀义渠王于甘泉宫。秦国随即出兵灭义渠,将义渠逐出黄河以南地区,将其地分隶入新设置的陇西、北地两郡以及从魏国手中夺得的上郡,并在边境开始修建长城[15]。
另一说在秦惠王时代,义渠国打败了秦国。秦昭王为了报仇,并且发动军队攻打义渠国杀害了义渠王,实际上义渠国已经灭亡。(见《战国策“范雎说秦王”》)范睢至秦,王庭迎,谓范睢曰:“寡人宜以身受令久矣。今者义渠之事急,寡人日自请太后。今义渠之事已,寡人乃得以身受命。躬窃闵然不敏,敬执宾主之礼。”秦王当时很想攻击义渠。宣太后攻打义渠,只是消灭残部。
在匈奴兴起后,部分义渠人加入匈奴。随着汉朝势力扩大,也有如公孙昆邪家族的义渠人由匈奴转而归附汉朝。考古学家根据发现的西戎墓地推测,亡国后的义渠族群依然在很长时间内保持着本族的文化特色,在秦至西汉早期才慢慢被“秦化”或“汉化”,最终消逝于历史中[16]。
文化
义渠人最重要的民俗特征是火葬(《墨子·节葬下》),另外,亦盛行娶后母为妻(烝报制),即是妻其后母等习俗。
义渠是农牧兼营的民族。义渠人修建了大规模的城池,墓地的存在表明其过着相对集中的定居生活。而墓葬中出土的大量随葬马羊又表明义渠人重视畜牧业。[1]
北迁
义渠国在灭亡后,其民众北迁,后人多有亡入匈奴者,为匈奴大姓。中华人民共和国学者林梅村等人主张匈奴中的休屠、昆邪二部,即为义渠的后裔。
现代考证
后汉书在西羌传记载义渠。中华民国学者刘文起[17]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学者冉光荣等人[18]、黄烈[19]等,皆主张义渠人为羌族。关于义渠一名,兰州大学教授、甘肃省原地方志办公室编审薛方昱研究认为,其疑为古羌语,意为“四水”,即四条河水相汇的地方。义渠一词在藏语中,“义”对音为数词“四”,“渠”是名词“水”,合为“四水”之意。今宁县城庙咀坪,恰有马莲河、城北河、九龙川、水磨沟四条水相汇,证明义渠一词在古羌语中的“四水”之意,同时这一古羌语地名恰恰证实了义渠国是古羌族的一支。[20]
中华民国学者岑仲勉根据语言学及火葬习俗等,考证他们可能是吐火罗族的分支,起源于印度,移往新疆,在春秋时代移居到陇西居住[21]。中华人民共和国学者林梅村,根据吐火罗语中的“义渠”为马,认为商朝甲骨文中的马方即为义渠。义渠与绲夷皆为吐火罗人的分支。
林沄指出,先秦戎狄部落是由先秦华夏人群分裂出来的一支,而在体质人类学上,戎狄属于蒙古人种东亚型,与蒙古人种北亚型的匈奴等游牧民族分属不同的族群,两者不可混为一谈[22][23]。
注释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