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运输(active transport),又称主动转运主动吸收,是一种物质电化学梯度的跨细胞膜的运动。在细胞中,这一过程通常伴随着高浓度的分子积累,如金属、葡萄糖氨基酸。相对于被动运输,主动运输的进行需消耗能量。

Thumb
钠钾泵,初级主动运输的一例

历史

1848年,德国生理学家埃米尔·杜布瓦-雷蒙提出了跨膜的主动运输的可能性。[1] 罗森伯格基于能量的考虑,提出了主动运输的概念[2],但后来被重新定义。

1997年,丹麦医师延斯·克里斯蒂安·斯科因其对钠钾泵的研究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3]

糖尿病治疗研究中尤为突出的一类共转运蛋白[4]是由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的科学家发现的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这些科学家注意到,大鼠肾小管中不同位置的葡萄糖的吸收存在差异。罗伯特·克雷恩在这一领域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faviconfavicon
4 sources

过程

磷脂双分子层上,特定的跨膜蛋白可以识别物质并允许其通过[5]

faviconfavicon
2 sources

原发性主动运输

原发性主动运输,又称一级主动运输,直接将能量用于物质的跨膜运输[6]。大多数执行这种运输类型的酶是ATP酶。其中一种在细胞生物中通用的ATP酶是钠钾泵。此外,初级主动运输的能量来源还可以是氧化还原反应光能

favicon
1 sources

继发性主动运输

继发性主动运输,又称二级主动运输。继发性主动运输并不直接消耗能量,而是通过由原发性主动运输产生的化学梯度(包括电势差和浓度差)来达到转移物质的目的。

参见

参考文献

外部连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