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军步兵第二四九旅“龙虎部队”,为中华民国国军驻守于苗栗县斗焕坪营区的陆军部队,配属陆军第六军团指挥部。该旅平时负责国防部后备指挥部新兵及后备部队训练任务,战时负有滩岸守备[2]。
陆军步兵第二四九旅 249th. Infantry Brigade | |
---|---|
存在时期 | 1944年12月16日-1946年9月(201师) 1946年9月-1948年2月28日(203师第2旅) 1948年3月1日-1948年8月31日(独立第1旅) 1948年9月1日-1952年10月31日(201师) 1952年11月1日-1969年(49师) 1969年-1975年12月31日(轻装步兵第49师) 1976年1月1日-1976年8月15日(步兵第56师) 1976年8月16日-1984年12月15日(步兵第249师) 1984年12月16日-1998年(机械化第249师) 1998年-2007年7月11日(第49师) 2023年1月1日-迄今(步兵第249旅) |
国家或地区 | 中华民国 |
效忠于 | 中华民国 |
军种 | 中华民国陆军 |
兵种 | 步兵 |
功能 | 保卫国家 |
规模 | 旅,约4000人[1] |
隶属于 | 陆军第六军团指挥部 |
驻地 | 中华民国台湾苗栗县头份市 中华民国台湾桃园市中坜区 |
别称 | 龙虎部队 |
队庆 | 1944年12月16日 |
参与战役 | 古宁头战役 |
战斗荣誉 | 虎旗 |
历史
青年军是抗日时期中国国民党委员长蒋介石在大后方号召知识青年从军,所建置的部队,时间始自1944年8月下旬,蒋介石提出“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口号,于当年年底成立青年军,当时所招募的十万军,编成201师到209师,总共九个师。
201师于1944年12月中旬成立于四川璧山,辖下有步兵601、602、603三个团,该师的成员具大专程度者占10%,高中程度者约占20%,初中程度者约占50%,教育程度之高,堪称是当时青年军之冠。
- 1944年12月,在四川璧山由第94师为基干改编为“青年远征军第201师”,戴之奇调任青年军201师少将师长,副师长邹轸善,参谋长王寓农。师直属部队驻璧山,有通信电话排、军士训练队(临时)、卫生队、搜索连(骑兵、摩托兵)、炮兵营(山炮、野炮,驻河边场)、工兵营、通信兵营(有线连、无线连)、辎重兵营(骡车、汽车,为壮丁)、野战医院。下辖三个步兵团:601团驻虎峰场;602、603团驻铜梁县城,每团有通信班、救护班、重机枪连、82迫击炮连及三个步兵营、九个步兵连。总人数约13000人。
- 1946年9月,配合政府裁军,青年军201师与203师番号去掉“青年军”并编为第203师,201师降编为陆军第203师第2旅(原第201师),旅长王寓农,下辖第601团、第602团、第603团。
- 1948年3月,抽离203师改称独立第1旅(原建置为203师第2旅)。
- 1948年7月,运至台湾凤山接受孙立人将军整训,历经一年精实训练。
- 1948年9月,恢复“陆军第201师”番号,编制隶属于陆军第八十军之下,代号蛟蟒部队;驻台南之第80军辖201师、206师、340师,全师则由孙立人将军训练。
- 1949年8月,201师603团(团长呼之周)奉派福建马尾血战中国解放军,掩护大部队撤退来台。
- 1949年9月,201师师部与601与602团则移防金门,防守金门西部琼林至后沙、垄口、湖尾、以迄古宁头一带,特别是垄口至古宁头”东西一点红”之间海岸,而10月24日夜间开打的古宁头战役即是自此开始。
- 1949年10月24日,古宁头战役201师为第一个接战共军的部队争取援军登陆驰援时间立下首功,全师官兵浴血奋战苦战三日赢得辉煌胜利,并荣获先总统蒋公“荣誉虎旗”乙面。
- 1952年11月,201师师部、所属第602、603团与与陆军第340师于台南并编为陆军第49师,因201师于古宁头一役获颁虎旗、340师代号为龙部队,故49师又称“龙虎部队”,依当时规定“撤销番号时应缴回原颁发机关”,所以将虎旗上缴。所属第601团则被移编给中华民国陆军第51师,为153团。
- 1954年7月,编制改隶属于陆军第十军之下第49师。
- 1959年10月1日,“鸿达演习”,反共救国军第一总队第四大队及陆军49师145、146、147团之3个42炮连进驻莒光“白犬守备队”,由上校副师长颜家木主事。
- 1962年4月,“迈进二号”改编为三团九营制轻装步兵师。
- 1969年,因“嘉禾案”改编为五营制“陆军轻装步兵第49师”。
- 1970年12月24日,49师驻防澎湖期间,师长林仲连呈请陆军总部发还201师荣誉虎旗;陆军总部于次年1月18日转呈国防部,1月25日国防部史政局函覆陆军总部,同意发还201师荣誉虎旗,由49师直接向国军历史文物馆洽领。
- 1976年1月,变更番号为步兵第56师,隶属于陆军第七军之下。
- 1976年8月16日,变更番号为“陆军步兵第249师”轻装师,驻扎台北林口,亦称林口师,隶属于陆军第五十八军之下。。
- 1977年1月,国防部同意三军曾获颁荣誉旗的6个部队,因原有荣誉旗陈旧破损,以获颁时番号(陆军第118、201、9师;海军沱江舰、陆战队登陆运输车营;空军第五联队)重制换发。因此番号改成249师。
- 1978年3月24日,“同安演习”,第249师接替第109师防务驻防马祖莒光。
- 1980年1月18日,“镇江演习”,第210师接替第249师防务驻防马祖莒光。
- 1982年3月,210师再与249师换防,由马祖莒光返台为花东师(花指部队史馆中那本201师师史,是249师民国71年3月移防马祖莒光时,带走了荣誉虎旗却忘了带走师史)。
- 1983年8月,“陆鹏三号”驻防马祖莒光的 249师与台湾花莲的210师相互换防,番号也对调,所以210师部队到马祖后番号成为249师。
- 1984年4月16日,“陆精四号”陆军步兵师大重组,249师分为三个阶段改编,先于马祖莒光裁减1个步兵营,改编为“陆军步兵第249师兼莒光地区指挥部”并使用双衔,代号为“莒光部队”。
- 1984年9月16日,249师番号回台湾另组机械化师,部队不动,原地整编成“莒光地区指挥部”,原驻南竿之步三营移防东莒与步五营合并,番号仍为步三营。
- 1984年10月16日,249师师长及师部基干人员携师旗、队史及关防印信返台(光荣的荣誉虎旗留在莒光),先与257师并编为步兵第249师。
- 1984年12月16日,再与151师及战车704群编成“陆军机械化第249师”。
- 1990年,轻装249师改编成机械化步兵师。
- 1991年10月10日,参与1991年国庆阅兵(代号:华统演习),也是中华民国目前为止最后一次大规模的传统分列式阅兵(如举枪、踢正步等),也是最后一次以"阅兵"之名的国庆展演。
- 1998年,番号恢复为2位数,249师改回49师。
- 2000年,因“精实案”于台北林口改编成“陆军第49师”指挥机构。
- 2007年7月1日,“陆军第49师”因精进案正式裁撤。
编制
- 旅长 一位 上校
- 副旅长 一位 上校
- 参谋主任 一位 上校
- 政战主任 一位 上校
- 监察官 一位 少校
- 保防官 一位 少校
- 心辅官 一位 上尉
- 士官督导长 一位 士官长
- 旅部连
- 通信连
- 步兵第一营(战斗支援连+步兵连×3+火力连)
- 步兵第二营(战斗支援连+步兵连×3+火力连)
- 步兵第三营(战斗支援连+步兵连×3+火力连)
- 步兵第四营(战斗支援连+步兵连×3+火力连)
- 步兵第五营(战斗支援连+步兵连×3+火力连)
- 炮兵营(战斗支援连+炮兵连×3)
历任指挥官
指挥官 | ||||
---|---|---|---|---|
历任 | 姓名 | 任期时间 | 备注 | |
首任 | 戴之奇 | 1944年12月16日–1945年8月 | 黄埔军校第4期步兵科(黄埔军校潮州分校第2期) | |
宋贺 | 1945年8月-1945年10月 | |||
潘华国 | 1945年10月–1946年9月 | 黄埔军校第5期政治科 | ||
王寓农 | 1946年9月-1947年12月22日 | 黄埔军校第7期炮兵科 | ||
赵德树 | 1947年12月22日-1948年6月11日 | 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25期步兵科 | ||
彭战存 | 1948年6月11日-1949年2月 | 黄埔军校第4期步兵科 | ||
郑果 | 1949年2月–1950年6月21日 | 黄埔军校第6期工兵科 | ||
闵铭厚 | 1950年6月21日–1951年1月24日 | 黄埔军校第4期工兵科 | ||
周建磐 | 1951年1月24日-1952年11月29日 | 黄埔军校第7期 |
指挥官 | ||||
---|---|---|---|---|
历任 | 姓名 | 任期时间 | 备注 | |
首任 | 周建磐 | 1952年11月29日–1955年4月28日 | 黄埔军校第7期 | |
张光智 | 1955年4月28日–1957年3月14日 | 黄埔军校第7期炮兵科 | ||
黄煜轩 | 1957年3月14日–1957年9月26日 | 黄埔军校第14期炮兵科(成都中央军校第14期) | ||
于豪章 | 1957年9月26日–1959年11月 | 黄埔军校第12期习步兵科 | ||
邹 凯 | 1959年11月-1960年2月 | 黄埔军校第11期炮兵科 | ||
傅伊仁 | 1960年2月-1961年5月 | 黄埔军校第12期炮兵科 | ||
锺棫祥 | 1961年5月-1962年12月 | 黄埔军校第14期步兵科(中央军校特6期步兵科) | ||
李自宽 | 1962年12月-1965年2月 | 黄埔军校第11期步兵科(昆明中央军校第11期) | ||
汪起敬 | 1965年2月-1966年12月 | 黄埔军校第10期步兵科 | ||
梁 筠 | 1966年12月-1969年2月 | 黄埔军校第14期步兵科(成都中央军校第14期) | ||
何培棕 | 1969年2月-1970年7月 | 黄埔军校第16期步兵科 | ||
林仲连 | 1970年7月-1972年11月 | 黄埔军校第16期步兵科(成都中央军校第16期) | ||
丁祖培 | 1972年11月-1975年2月 | 步兵科 | ||
陈文俊 | 1975年2月-1976年8月 | 黄埔军校第19期 |
指挥官 | ||||
---|---|---|---|---|
历任 | 姓名 | 任期时间 | 备注 | |
首任 | 陈文俊 | 1976年8月–1977年1月20日 | 黄埔军校第19期 | |
王易谦 | 1977年1月20日-1979年6月28日 | 陆军官校第23期 | ||
刘凤𫍙 | 1979年6月28日-1981年8月20日 | |||
张昭然 | 1981年8月20日-1983年8月4日 | 陆军官校第24期步兵科 | ||
王树基 | 1983年8月4日-1985年1月17日 | 陆军官校第28期步兵科 | ||
侯新宅 | 1985年1月17日-1987年2月5日 | 陆军官校第25期装甲兵科 | ||
杨德智 | 1987年2月5日- 1989年2月16日 | 陆军官校第33期装甲兵科 | ||
汪国祯 | 1989年2月16日- 1990年5月31日 | 陆军官校第34期装甲兵科 | ||
田培驹 | 1990年5月31日- 1991年2月 | 陆军官校第35期装甲兵科 | ||
黄炳麟 | 1991年3月-1993年3月 | 陆军官校第40期炮兵科 | ||
胡镇埔 | 1993年4月- 1994年12月 | 陆军官校第40期装甲兵科 | ||
朱统顺 | 1995年1月- 1996年12月 | |||
朱善权 | 1997年1月- 1998年12月 | 陆军官校第42期装甲兵科 | ||
牟崇德 | 1999年1月-2000年8月 | 陆军官校第43期 |
指挥官 | ||||
---|---|---|---|---|
历任 | 姓名 | 任期时间 | 备注 | |
首任 | 严德发 | 陆军官校第44期装甲科 | ||
旅长 | ||||
---|---|---|---|---|
历任 | 姓名 | 任期时间 | 备注 | |
首任 | 许文聪 | 2022/11/1-迄今 | 陆军官校87年班步兵官科 | |
龙虎部队队歌
青年从军日寇降 金马扬威匪胆丧
元首赐殊荣 国史把名扬 龙虎部队战力强
台澎练精兵 金马历战场 龙虎部队百炼钢
忠诚踏实彪悍 是我们团队精神
光复大陆国土 是我们奋斗方向
横逆冲击我不惊 前途艰险要自强
我们决心如钢铁 我们意志多昂扬
救同胞 灭匪党 旗开得胜庆重光
队徽含义
“龙虎部队”队徽中,龙与虎象征延续机械化师骁劲敏捷的精神,
也意味着龙虎部队保家卫国,捍卫国土及守护中华民国的精神,
另也意谓著龙虎部队本着承先启后与继往开来的精神,
将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壮志,贯彻始终。
- “盾牌”外型代表团结巩固、精实战力之意;
虎与龙:
- “虎图”系陆军第201师于古宁头战役战功优异,获赠荣誉虎旗乙面;
- “龙图”系原陆军第340师之队徽。
该旅前身系由两师于民国41年并编之陆军第49师,遂以“龙虎”为其队徽及部队别名,龙与虎象征骁劲敏捷的精神,与龙虎部队保家卫国的精神。
参考资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