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信会的起源
浸信会起源于17世纪的英国的一群基督徒,热诚研读圣经。浸信会深受重浸派的影响,强调加入教会者应是指着信而受浸(全身没入水中)的成人,反对为婴儿洗礼。浸信会不是重浸派,她们是两个不同的团体。
浸信会在中国大陆
1836年9月17日,叔未士牧师夫妇(J.Lewis Shuck,只有23岁和18岁的新婚夫妇)抵达澳门,成为来华的第一位浸信会宣教士。1951年因政权转移,宗教政策改变,全数宣教士被迫离华。
1949年美南浸信会在中国有教会392间、布道所410间、信徒123,000人、220位宣教士,建立了华北、两广、江苏、豫皖苏等四个联会,山东和广东2省的信徒数量较多。
浸信会在台湾
1948年6月间中华浸信会全国联会边疆委员会差派杨美斋牧师来台进行边疆布道,10月19日美南浸信会差派明俊德宣教士(Miss Bertha Smith)由山东济宁抵台北,12月26日举行浸信会在台首次主日崇拜。1949年8月28日,台北市基督教浸信会仁爱堂成立,是浸信会在台湾的第一间教会。1961年8月,台北市基督教浸信会仁爱堂旁设立台湾浸信会创立纪念馆。
1950年代前后,原在大陆浸信会宣教士和信徒纷纷迁台。因此浸信会在台事工以当时军公教背景居多的大陆省籍族群为主要对象,也因而被以为系纯“国语系”教派。1953年6月于高雄县美浓镇开始第一个台湾客家语事工,1956年7月于台北市开始第一个台湾闽南语事工。
1954年7月5日“台湾浸信会联会”成立,后更名为“中华浸信会台湾省联会”,再更名为“中华基督教浸信会台湾联会”,1972年改为“中华基督教浸信会联会”。第一任主席为宣教士兼台湾浸信会神学院第一任院长柯理培牧师。
联会是由各地方浸信会自由加入,目的在协调共同事工的推动。各地方的浸信会并不受联会管理,而都是各自独立、自主和自治。
财团法人中华基督教浸信会联会:台北市中正区怀宁街47号之1,2楼[1]。
- 许可机关日期:台湾省政府民政厅五十三年三月二十六日
- 财产总额:59,091,966
- 法人代表:黄烱榕
- 副董事长:毛恩赐
相关条目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