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系是指依据各地饮食风味差异[1][2]对中国菜进行区分的体系,本身是当代出现的汉语新词[1]。
中国菜系列 |
---|
四大菜系 |
鲁菜 - 川菜 粤菜 - 苏菜 |
八大菜系 |
闽菜 - 浙菜 湘菜 - 徽菜 |
十大菜系 |
京菜 - 沪菜 |
十二大菜系 |
秦菜 - 豫菜 |
十四大菜系 |
辽菜 - 楚菜 |
十六大菜系 |
津菜 - 滇菜 |
新八大菜系 |
陇菜 - 杭菜 吉林菜 - 辽菜 浙菜 - 秦菜 晋菜 - 沪菜 |
闽系 |
福州菜 - 莆田菜 闽南菜 - 闽西菜 闽北菜 |
粤系 |
广州菜 - 顺德菜 客家菜 - 潮州菜 |
苏系 |
淮扬菜 - 金陵菜 苏南菜 - 徐海菜 |
东北系 |
辽菜 - 吉林菜 - 龙江菜 |
其他菜系 |
新疆菜 - 西藏菜 青海菜 - 内蒙菜 冀菜 - 赣菜 黔菜 - 桂菜 琼菜 - 台湾菜 香港菜 - 澳门菜 |
特种私房菜 |
宫廷菜 - 官府菜 谭家菜 - 红楼菜 |
宗教饮食 |
清真菜 - 斋菜 - 道教饮食 |
海外中国菜 |
日式中餐 - 韩式中餐 娘惹菜 - 马来西亚中国菜 印尼中国菜 - 菲律宾中国菜 印式中餐 - 巴式中餐 毛里求斯中国菜 - 澳洲中国菜 英式中国菜 - 加拿大中国菜 美式中国菜 - 加勒比中国菜 拉美式中国菜 (波多黎各式中国菜 - 秘鲁中餐) |
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的中国各地饮食差异,仅有物产、食材不同。至宋代经济繁荣,带动餐饮业,方使人们意识到各地风味的不同[1]。明代经济和城市繁荣所壮大的市民阶层,更进一步促进饮食文化的发展。期间,番茄、番薯、南瓜、玉米、辣椒、大蒜等外来食材进入中国[3]。但至清代中期,中国社会方才确立主要调味料——辣椒和蔗糖的运用[1]。
晚清以来,中国进入工业化、城市化的时代,工人、市民阶层的壮大,亦促使餐饮的商品化[4]和现代化。类似当代菜系概念的区分——“帮口”,即以某帮菜的命名方式出现于民国时期。杭帮菜等命名沿用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49年成立后,受政治因素影响,以去除“封资修”色彩的菜系一词替代了帮菜。研究者认为,这是1950、60年代任商业部长的姚依林在对外交流中发明的新词。出现在文献中则在1970年代以后。当代社会所熟知的八大菜系,则出现于改革开放之后。1980年6月20日,《人民日报》刊登的汪绍铨文章《我国的八大菜系》,是最早的文献记录。此后,因经济利益影响,中国菜系之争绵延不绝[1]。
四大菜系
在中国的不同菜系之中,以四大菜系的定义最为明确,中国四大菜系是由苏菜、粤菜、川菜和鲁菜组成[5],分别代表中国地理上的东、南、西、北,由于上述菜系的所在地在地理上相距较远,在地理分隔下,不论在气候、人文及历史变迁,都有较大的差异,因此这四大菜系之间在选材、调味、味型、烹调手法,以至餐饮文化也有较显著的不同[6]。
四大菜系及其分支派系:
其他的各大菜系
此条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21年5月12日) |
除以上四大菜系之外,再增加:
除以上八大菜系之外,再增加:
除以上十大菜系之外,再增加:
菜系之争
19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关于菜系的各类争议不断[9]。有作者归纳,争议焦点有两个,一、各菜系的“座次排位”,二、以区域差异为菜系分类的方法是否科学、合理[2]。
诸多争议中,以第九大菜系、第十八菜系之争常见[9]。贵州菜(黔菜)[10]、蒙餐[11]均称为第九大菜系。面对可能永无止境的菜系之争,有作者提出,以风味取代菜系,以结束数十年的菜系之争[9]。
参考文献
参见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