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图书馆总馆南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国国家图书馆总馆南区,旧称北京图书馆新馆,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33号,是中国国家图书馆总馆的一部分。其建筑位列1980年代北京十大建筑之首。
历史
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前身是1909年9月9日始建的京师图书馆,1951年6月12日更名为北京图书馆(简称“北图”),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的国家图书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京图书馆馆藏图书资料和工作人员成倍增加。1950年代初,多次建房和租房。1960年代初期,由清华大学设计,拟在景山东街建新馆,后因故停建。1970年代初期,提出了一个扩建方案,准备在现文津街7号院西侧(原为北图用地)扩建4万余平方米的馆舍。1973年呈国务院审阅,国务院总理周恩来1973年10月29日批示:“只盖一栋房子不能一劳永逸,这个地方不动了,保持原样,不如到城外另找地方盖。”为此组建专门机构,经两年调查研究和设计,提出了新馆建设的“大、中、小”三个方案。大方案18万平方米,预算8604万元人民币;中方案16万平方米,预算7894万元人民币;小方案15万平方米,预算6794万元人民币。并报国务院审定。周恩来1975年3月11日批示:“按第二方案,建筑高度为十层(含地下一层),每层五米。是否地面上高四十五米或更高,妥否,请与万里同志一谈。”北图的建设由此成为周恩来亲自批建的国家三大工程之一。据此,在国家建委指导下,邀请全国五大设计院和五个大学建筑系投标设计,经三轮筛选,由国务院批准建设。在此过程中,周恩来又作出高度不得超过45米的批示[1]
1983年9月23日,北京图书馆新馆在白石桥路(今中关村南大街)奠基开工。1987年土建完成,经过调试和搬迁,1987年10月6日北京图书馆新馆开幕,同月15日正式接待读者[1]。该建筑曾被评为“八十年代北京十大建筑”榜首,馆名“北京图书馆”由邓小平题写。
同时,在文津街7号原馆址组建北京图书馆分馆(今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的前身)。1988年春,该分馆正式对外开放[1]。
1998年12月12日,北京图书馆更名为“国家图书馆”(对外称“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总馆北区建成后,1980年代建设的馆舍被称为中国国家图书馆总馆南区。
2011年5月10日起,中国国家图书馆总馆南区进行闭馆维修改造[2]。闭馆期间部分阅览服务改在总馆北区提供,外借服务暂停[3]。
2014年9月9日,中国国家图书馆总馆南区维修改造完成,并恢复服务[4]。
4 sources
建筑
中国国家图书馆总馆南区的建筑分为主楼和群楼以及预留建筑用地,占地面积7.42公顷,建筑面积14.2万平方米。主楼为双塔形高楼,地上19层地下3层,均为书库。建筑风格融入了中国汉代门阀的元素,通体以蓝色为基调,取其用水慎火之意。
裙楼分布在主楼两侧,并形成两个面积甚大的天井,天井内为花园,形成楼中有园的独特景致。群楼地上5层底下1层,分布着图书馆的各个功能单元,共计有30多个阅览室和开放式书库。此外还有报告厅、快餐厅、多功能厅等辅助设施,可同时接待读者逾八千人。国家图书馆新馆建筑曾被评为80年代北京十大建筑之首。
进入21世纪后,中国国家图书馆总馆南区日均接待读者12000-13000人次,馆藏远远超过2000万件的设计容量,原有馆舍已不敷使用。2003年,经国家批准,立项扩建,二期新馆舍于2008年9月启用,成为中国国家图书馆总馆北区,扩建完成后中国国家图书馆总馆的馆舍面积达到25万平方米。
国家典籍博物馆
国家典籍博物馆是以展示中国典籍为主的国家级博物馆,也是中国首家典籍类博物馆。典籍博物馆旨在弘扬中华文化。博物馆位于中国国家图书馆总馆南区内,建筑面积11549平方米。[5] 国家典籍博物馆于2014年9月10日起正式对公众免费开放[4]。
1 sources
图集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