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趾翠鸟(学名:Ceyx erithaca)为翠鸟科三趾翠鸟属的鸟类。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孟加拉国。[1]是一种口袋大小的鸟类,属于翠鸟科(Alcedinidae)。它曾被认为与赤背侏儒翠鸟属于同一种,并且这一复合种曾以英语名称“东方侏儒翠鸟”而闻名。
这种热带翠鸟是一种部分迁徙的鸟类,是印度次大陆和中南半岛部分地区的特有种。它栖息在低地森林中,通常靠近溪流或池塘,并以昆虫、蜘蛛、蠕虫、螃蟹、鱼、青蛙和蜥蜴为食。由于其红色喙、黄橙色的下半身、淡紫色-赤褐色的上半身以及蓝黑色的背部,它在其分布区内容易与其他鸟类区分开来。
分类与系统学
黑背翠鸟由瑞典自然学家卡尔·林奈于1758年在其自然系统第十版中物种描述。他将其与其他翠鸟一起归入翠鸟属 (Alcedo),并创造了二名法名称Alcedo erithaca。[2] 种小名来自拉丁语erithacus,意思是“知更鸟”,因此意为“红胸”鸟。[3] 林奈的描述是基于1738年英国自然学家埃利亚萨尔·阿尔宾在其著作《鸟类自然史》(A Natural History of Birds)中描述并插图的“来自孟加拉的小翠鸟”。[4] 黑背翠鸟现为23种小型翠鸟之一,归属于法国自然学家贝尔纳·热尔曼·德·拉塞佩德于1799年引入的三趾翠鸟属(Ceyx)。[5] 二名法名称有时被写成Ceyx erithacus。[6] 这是不正确的,因为种小名是一个名词,其结尾不会变化。根据国际动物命名法委员会的规则,正确的拼写应为Ceyx erithaca。[7]
赤背侏儒翠鸟(Ceyx rufidorsa)曾被认为是三趾翠鸟的一种色型。合并后的物种被称为“东方侏儒翠鸟”。分子遗传学研究表明Ceyx rufidorsa是独立的分类单元,且多型性是由于大约14万年前的古代基因渗入,其中部分Ceyx erithaca的基因转移到了Ceyx rufidorsa。[8][9]
- C. e. erithaca (林奈, 1758年)—东北印度、缅甸、泰国、中南半岛、东南中国,中南半岛及泰国向南至马来半岛北部。零星分布于印度西南部和斯里兰卡。在非繁殖季节,一些鸟会迁徙至马来半岛南部和苏门答腊。在中国大陆,分布于云南、海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孟加拉国。[10]
- C. e. macrocarus 奥伯霍尔塞尔, 1917年—安达曼-尼科巴群岛[11]
翠鸟科(Alcedinidae)是大约118种鸟类所属的科,属于热带鸟类的佛法僧目。[12] 这个科的成员体型范围从9克的非洲侏儒翠鸟(Ceyx lecontei)到500克的笑翠鸟(Dacelo novaeguinea)。[13] 尽管以“翠鸟”命名,这个科的成员并非全都是食鱼动物,许多物种生活在远离水源的地区,捕食陆地无脊椎动物和小型脊椎动物。[13] 这个科大部分是热带性的,然而也有一些物种适应了温带地区。[13]
这个科可以进一步分为三个亚科:翡翠亚科(Halcyoninae)、鱼狗亚科(Cerylinae)、和翠鸟亚科(Alcedinidae)[12](侏儒翠鸟)。翠鸟亚科分布于热带非洲和亚洲,向南延伸至北澳大利亚和美拉尼西亚,向北延伸至欧洲和温带亚洲。顾名思义,侏儒翠鸟相较于其他翠鸟体型较小。除了体型之外,这个亚科的翠鸟还以其鲜艳的颜色为特征。牠们的栖地范围从密集的森林到林地稀树草原,也可以在有林地和开阔地形中的水道旁找到牠们。[14]
在翠鸟亚科中有三趾翠鸟属(Ceyx)。这个属的物种特征是其陆地栖地、主要由昆虫组成的食物、背腹方向扁平的橙色喙以及更赤褐色的上半身。[14] 根据分子数据,C. erithaca形成了一个包含三趾翠鸟的高度支持的支系,其中包括菲律宾三趾翠鸟(C. melanurus)、摩鹿加三趾翠鸟(C. lepidus)、南方银翠鸟(C. argentatus)和靛蓝翠鸟(C. cyanopectus)。[15][16]
描述
三趾翠鸟是已知最小的翠鸟物种之一。它仅比中等大小的蜂鸟稍大,体长12.5—14 cm(4.9—5.5英寸)(包括喙和尾巴)。[17][15] 雌性通常重14-16克,雄性重14-21.5克,[15] 使得雄性略大一些。除此之外,两性相似,没有两性异形的表现。[17] 雄性和雌性均在前额上有一个黑色斑点;颈部两侧有蓝色和白色的斑块;顶冠、臀部和尾部为淡紫色-赤褐色;背部和翅膀为深蓝色;下巴和喉咙为白色;下半身为淡黄色-橙色;虹膜为深棕色;双腿、双脚和喙均为红色。[17][15] 幼鸟颜色较为黯淡,淡紫色较少;下巴、喉咙和腹部为白色;喙为黄橙色,尖端为淡色;肩羽和覆羽为蓝色。[15] 这种翠鸟有三趾,因此被称为三趾翠鸟,然而,还有其他具有三趾的翠鸟。这些翠鸟物种中的趾数似乎并非适应性的结果。它们的叫声为高音调的“tsriet-tsriet”或飞行时柔和的“tjie-tjie-tjie”。[17]
分布与栖地
三趾翠鸟是一种栖息于森林和湿地的物种,特有于印度次大陆和中南半岛部分地区。其繁殖范围包括孟加拉东部、印度东北部、缅甸、中国极南部、老挝、柬埔寨和泰国。在印度西部的西高止山脉和斯里兰卡有一个不连续的种群。在冬季,一些鸟会迁徙到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15]
它们最常见于落叶林和常绿林中的原生林和次生林,[17] 但也栖息于漫灌丛林、红树林、过度生长的橡胶园,或是密集的棕榈、竹子或灌木丛中。[15] 它们倾向于待在森林的小溪和池塘附近,[17] 但它们的巢通常远离水源。[15] 它们保持低空飞行,并且被发现会在距离森林地面1-2米的高度栖息和飞行。[17] 它们偏好的栖地是阴暗密集的森林低地,靠近小溪或池塘。[17][18] 它们出现的低地海拔通常不超过1000-1300米。[17]
北方种群在繁殖范围的南部地区过冬,该物种被定义为部分迁徙性。[17] 它们经常在8月至9月间向马来半岛南部迁徙,并在3月返回北方。从8月至12月,在马来西亚的太平山和弗雷泽山以及西海岸外60 km(37 mi)处的许多岛屿的灯塔处报告了大量夜间飞行的迁徙鸟类。[15][17] 尚不确定在冬季期间该物种最北端的范围是否会被迁徙空出。[17] 三趾翠鸟也是印度大部分地区的繁殖访客,但其在这里的迁徙情况仍不确定。[15][17]
行为与生态
产卵期在印度西南部为7月至9月,在斯里兰卡为2月至7月,在印度东北部为4月至5月,在马来半岛为3月至7月,在苏门答腊为3月,在爪哇为12月至5月。[15][17] 营巢于溪流岸边、道路开挖处、陆地白蚁巢,或在倒下树木的根部附近的土壤中,[15][19] 通常远离水源。[15] 雄性和雌性一起挖掘一条水平隧道,长度为15—100 cm(5.9—39.4英寸),直径为3.8—4.5 cm(1.5—1.8英寸),隧道末端为未衬里的蛋室。[15][19] 一对鸟在沙土中挖掘了25 cm(9.8英寸)的巢穴,大约花了40分钟。[15][17] 未衬里的蛋室宽度为10—15 cm(3.9—5.9英寸),高度为5—7 cm(2.0—2.8英寸)。[15] 隧道和蛋室均向上倾斜,这被认为可以减少水进入蛋室,并帮助废物流出巢穴。[19] 两代间隔时间约为4.2年。[20] 典型的巢卵数为3-7个,每窝平均约5个卵。[15][19] 卵通常在早上产下,每隔一天产一个卵。孵卵从最后一颗卵产下后开始,孵化期为17-18天。雄性和雌性都会孵卵,但雌性在孵化期中起著更大的作用,因为她负责在夜间孵卵。雏鸟出巢需时为18-20天,雏鸟通常在早上离巢。[19]
牠们的食物主要包括昆虫,如螳螂(Mantodea)、蚱蜢(Orthoptera)、苍蝇(Diptera)、水甲虫(Dytiscidae)、有翅蚂蚁(Formicidae)、蜉蝣(Ephemeroptera);但也包括蜘蛛、蠕虫(Oligochaeta),以及小螃蟹、鱼、青蛙和蜥蜴。[15][17]
三趾翠鸟通常独自觅食,牠们会栖息在低矮的植物或岩石上,然后飞出去从地面或树叶中捕捉猎物。牠们能从蜘蛛网中取下蜘蛛,也能在飞行中捕捉昆虫。牠们还可以潜入水中捕捉在水面或水面下的猎物,且不会完全浸入水中。[15][17] 较大的猎物通常会被带回栖息处,鸟儿会用喙反复敲打猎物后再吞下。[15]
保育状况与威胁
C. erithaca在IUCN红色名录中被列为“近危物种”[20],全球范围内尚未受威胁。[15] 然而,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20][15] 成熟个体数量未知。[20] 虽然分布范围广泛,但在分布范围的北部地区,牠们经常被报告为稀少。这种稀少性可能是由于物种被忽视,和/或其移动模式的结果。[15] 在整个物种范围内已有识别出的保护区。[20]
三趾翠鸟面临的主要威胁是森林栖地的清理。由于人类活动持续导致关键繁殖栖地的丧失,种群数量可能会减少。[15][21]
三趾翠鸟还可能面临翠鸟和其他迁徙鸟类常见的威胁,例如:
繁殖习性
于西南季风盛行的六月开始繁殖。 巢是一条长达一米的水平隧道。每巢约产蛋 4 ~ 5 个,雄性与雌性共同孵卵,约17天孵化。 雏鸟成长期约20天。幼鸟被喂以壁虎,石龙子,螃蟹,蜗牛,青蛙,蟋蟀和蜻蜓。[24]
参考文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