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三八式步枪(日语:三八式歩兵銃/さんはちしきほへいじゅう sanpachi-shiki hohei-juu)为栓动步枪,日本陆军于日俄战争同年(1905年,明治三十八年)正式采用为制式武器,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三八式步枪在中国一向俗称为三八大盖,由于其枪栓上有一个随枪机连动的防尘盖以及机匣上刻有“三八式”字样而得名。[1]
三八式步枪 三八式歩兵銃 | |
---|---|
类型 | 栓动枪栓步枪 |
原产地 | 大日本帝国 |
服役记录 | |
服役期间 | 1905年-1950年代(日本) |
使用方 | 见使用国 |
参与战争/冲突 | 中华民国军阀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 俄国内战 芬兰内战 北伐战争 雾社事件 西班牙内战 第二次中日战争 日苏国界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 太平洋战争 日苏战争 国共内战 朝鲜战争 寮国内战 越战 |
生产历史 | |
研发者 | 南部麒次郎 |
研发日期 | 1905年 |
生产商 | 小石川炮兵工厂 |
生产日期 | 1905-1945年 |
制造数量 | 约3,400,000把 |
衍生型 | 三八式卡宾枪、九七式狙击步枪 |
基本规格 | |
重量 | 3,730克(加上刺刀重4,100克) |
长度 | 127.6厘米(上刺刀可达166.3厘米) |
枪管长度 | 797毫米 |
子弹 | 6.5×50毫米有阪 |
口径 | 6.5毫米 |
枪机 | 旋转后拉式枪栓 |
发射模式 | 连发 |
枪口初速 | 765米/秒 |
有效射程 | 460米 |
供弹方式 | 5发弹夹条,内置弹仓 |
瞄具 | 机械瞄具:铁制直立式表尺 |
三八式步枪的原型是三十年式步枪和三五式海军步枪。三十年式步枪仿造自德国毛瑟步枪,设计师是有坂成章大佐,以取代从甲午战争以来,仿造法国M1874步枪不可靠也打不准的二十二年式村田步枪。有坂在设计三十年式步枪时起初设定了三种口径作为研发方向:6毫米、6.5毫米以及7毫米。6毫米口径对于当时的日本工艺技术上还是一个很大的困难,在当时的日本人不像现在在饮食上能够得到均衡的发展,所以体格也因为饮食的关系身形较瘦小,所以在面对7毫米口径的后座力对当时体格较小的日本人来说又太强;6.5毫米口径刚刚好,因此获得采用。三十年式步枪于1897年进行制式化生产,并于1903年完成日本全军更换整装。
至于日本陆军换发三十年式步枪后,日本海军陆战队也跟着换枪,有坂成章将设计案转将给部属南部麒次郎大尉负责改进。南部麒次郎只进行了小改良,将表尺改为直立式(日方称为“扇転式”,亦即表尺像扇子一样立起来),并且加上枪栓盖(游底覆を追加した;使用前须取下),并命名为三五式海军步枪(三十五年式海军铳)。
三十年式步枪在1904年至1905年日俄战争下受到最严格的挑战。日军在中国东北战场上使用三十年式步枪的表现暴露出问题,因为中国北方常有来自蒙古与黄土高原的细小沙尘,很容易飘进枪身机匣内部导致操作故障,因此造成日军官兵上下发起勤奋擦枪保养运动。然而日本人一向以细心而著称,但是细心在战场上却要了不少官兵老命;三十年式的枪栓部设计可以说是相当精良,但也可以反过来说复杂度相当高,日军官兵在面对日复一日沙尘入侵的同时,往往必须将步枪分解到更细致的程度才能有效清除尘土污垢,也因此在步枪分解与组装上发生许多严重的故障,最糟糕的包括三十年式步枪有根很容易折断的击针(firing pin)。
上述的情形在日俄战争后被提出讨论与进行改善,这时候已经升任小石川炮兵工厂研究所所长的南部麒次郎因此将枪栓重新进行简化,同时在枪栓表面增加了一个随枪栓连动的防尘盖。然而增加防尘盖,却又为操作时增加了独特的金属噪音。其他改进包括在准星两侧增加护翼,三八式步枪机械瞄准具早期采用V型缺口照门,后期采用觇孔式照门。南部很快地完成三十式步枪的改良后,于明治四十年(1907年)5月开始制式化在东京小石川炮兵工厂进行生产。虽然正式的制式化量产从1907年开始,不过南部麒次郎将新改良开发的步枪到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才命名;明治41年3月开始,新式的三八式步枪逐渐成为部队的标准配备,到了明治43年(1910年),部队中的三十年式步枪就全面被三八式步枪取代了。
该枪的正式名称为三八式步兵铳,但是“三八式小铳”的名称从大正初期就成了半官方的叫法[2][3][4]。
值得注意的是在大正3年(1914年)4月,原本枪身机匣上传统象征皇室的菊御纹章刻印宣布废除了,所以往后的三八式步枪就没有菊花刻印纹。大正10年(1921年)4月,三八式步枪又进行了一次防锈蚀(発锖防止)的改进工程,并且重新将右旋膛线从6条缩减改为4条。昭和13年(1938年),日本依据国家总动员法进行三八式步枪的紧急增产,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在日本侵华战争中,日军装备以及中国抗日军民通过缴获获得的三八式步枪、加上后来描写抗日战争的众多文艺作品也使得“三八大盖”(三八式步枪在中国的俗称)在中国有很高的知名度。华东军区的总结认为三八枪的优点是精确度高,枪管钢质好,保养得好能连续射击一万发。在太平洋战争中,日军与装备半自动步枪的美军作战,三八式步枪在射速方面明显不如M1加兰德步枪,有人做过实验,熟练射手使用三八式步枪可以用8秒向四个目标打出五发子弹,而加兰德步枪可以在4-5秒向四个目标打出八发子弹。
此枪和零式战斗机一同普遍被现为日本军队的象征。昭和47年横井庄一下士回日本时声称:“我将天皇陛下赐给我的三八式步枪带回来了。”
三八式步枪重3.73千克,加上30年式刺刀为4.1千克。枪身全长127.6厘米,加上刺刀后长166.3厘米,该枪一大特征就是它的长度,有人认为三八式步枪就如它的前身,像是三十式步枪(全长127.5厘米,加上刺刀长166.5厘米)以及村田步枪(全长121厘米),都是基于肉搏战所设计步枪。然而与它同时代的主流步枪如毛瑟Gewehr 98步枪(1898年设计)为125厘米枪身长加50公刺刀,莫辛-纳甘M1891步枪的130.6厘米枪身及带刺刀全长173.8厘米的长度对比时并不奇怪。抗日战争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面对一战后已经普遍缩短枪长的各国新一代所谓的“短步枪”,因而三八式步枪显得格外长。而且日军当时普遍身高矮小,在双方拼刺刀认为较为长的步枪有利。日本到1939年之后才制式采用口径改为7.7毫米的九九式“短步枪”,但产量不足而且优先供应太平洋战场,不能全面取代三八式步枪。[5]
三八式步枪的机匣制作公差小,表面经过防蚀处理,枪栓在机匣内运行顺畅,机匣上面有两个排气小孔,保证射击时的安全,枪栓上方是截面为随着枪栓前后滑动的“n”型的防尘盖,防尘盖上有开口供直式拉机柄伸出,枪栓尾部有圆帽型的转动保险装置。 枪栓组件的设计极大简化,其部件数量比毛瑟枪还少3个零件,仅有5个零件,是当年旋转后拉式枪栓步枪中结构最简单的,提高可靠性和减低维护保障难度,但零件外形复杂增加了加工难度。 三八式步枪的弹仓镶嵌在枪身内,容量5发子弹,三八式步枪的弹仓还有空仓提示功能:当弹仓内最后一发枪弹射出后,枪栓后拉到位时托弹板会顶住枪栓头无法向前运动提醒射手装弹。另外,三八式步枪的枪托加工方式与一般步枪的枪托用一整块木料切削而成不同,是用两块木料拼接而成的,这种方式虽然容易开裂但可节省木材。
三八式步枪采用6.5毫米有坂(Arisaka)弹药;该弹设计时的要求是以世界最小级别口径的步枪弹打碎哥萨克骑兵的马脚骨,它也实现了这一目的。 以三八式步枪122.6倍径的枪管来看,枪管倍径实在过长,弹药的能量被枪管与弹头的摩擦力递减的问题,长倍径的设计方式让射击时的枪支重心因为质量的因素而往前倾,亦即在无依托射击情形下,射手左臂有过负荷(over-sustained)的情形,当射手体型并不高大时缺点会更明显。 此外以50毫米弹壳的火药容积率粗算值(Solidity Approximative Measure)来算,只有49.51立方厘米。
三八式步枪在射击时由于长倍径使枪身的配重都在倾向前方,加上子弹的火药容积有限,因此三八式步枪在射击时反而可以有效提高射速,因为后座力(recoil)被倍径的质量形成的配重与子弹的低火药量所抑制,对于当时体型矮小的日本人而言,三八式步枪发射时射击时后座力小、易于控制,射手的瞄准方式几乎不受干扰,对于射击具有天分的射手而言,三八式步枪是一把非常稳定又易于操控的步枪。 另外,三八式步枪由于使用小装药子弹,其枪栓闭锁时相当牢固,发生膛炸时几乎都是枪管爆裂,罕有枪栓突耳断裂的情形。 美军在日本投降后评估三八枪完全能使用威力更大装药更多的子弹。
带弹量方面一名步枪手腰带前方有30发装的弹包两个,背后有60发装的一个大弹包共计120发。
三八式步枪最初沿用它的前身三十年式步枪采用6.5毫米有坂(Arisaka)圆头弹药;德国研制成新型尖头弹后,1907年日本也研制成三八式6.5毫米尖头弹;三十八年式枪弹弹头直径6.65毫米,壳颈直径7.34毫米,壳肩直径10.59毫米,弹底直径11.56毫米,底缘直径11.84毫米,底缘厚度1.143毫米,弹壳长50.8毫米,全长75.69毫米,弹头重9克,全重21克,装药2.14克。弹头为8:2混合的铜镍合金被甲。它的前身三十年实包为32grain的装药发射160grain的圆头弹。另外供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所用的子弹虽然外形并无不同,实际为减装弹,日军在供机枪使用的弹包印上表示减装的“G”的。另外也由于它的小口径无法开发燃烧弹之类的特殊弹种,因此只有普通(Full Metal Jacket)弹头。从倍径上换算过来M1903斯普林菲尔德步枪的.30-06子弹等于是63毫米的弹壳推送7.62毫米的弹头经过78倍径的枪管。三八式步枪有效射程有460米,以一战到二战这个距离都绝对够普通步枪兵使用。除与火药量低有关以外,有坂子弹的弹头首先长径比就大约是一比五(.30弹头的长径比大约一比三),并且又是"非艇尾"(non boat-tail)设计的弹头,弹头与枪管贴和面积过大,摩擦力也高,虽然弹头长径比使得弹头穿透力优良,但弹头杀伤力在较远距离大幅下降。
没有“艇尾”的弹头威力比有“艇尾”的弹头大,肇因弹头受火药推送面积大并且享有较佳的气密效应于有“艇尾”的弹头。
6.5毫米有坂子弹在大气中高速前进时,其梭状尖端能够快速有效地将空气“推开”,不过子弹推开大气后,弹头后方会形成小小的真空,大气会以正常的压力进行补偿合并;在前进中的子弹正后方会一直保持一个真空区域由于子弹前方空气被推开的关系,大气在进行回填的程序时会受到真空的影响而优先填补真空的部分,也等于说空气追逐著这一块真空并且还以被吸入的方式进行填补,所以空气会持续呈现出涡流状(turbulence)。
一般来说有“艇尾”的弹头在空气动力学上会有较佳的表现,远胜没有“艇尾”的弹头。尤其依赖惯性为动能的抛射物其动能递减的效率最快,尤其大部分平底型子弹有效射程不足原因与此有关。由于弹尖前方的空气几乎是被划开而非被推开,弹头尾端直径小于口径,以至于弹头后方的真空区空间跟着缩小,等于大气顺着弹头形状进行合并而不是被推开后再合并;弹头飞经之处大气等于几乎没有被干扰过,因此自然也不会产生涡流干扰弹头。
K98步枪为例,该枪到1934年正式采用船尾弹。美国兵工在1926年采用.30 M1“球弹”。
三八式步枪还有一个特性是拥有低伸平稳的弹道与终端弹道, 尽管6.5毫米三八式子弹初速有762米每秒,三八式步枪的弹道特性肇因与枪管的长短并无绝对关系;其弹道低伸平稳原因由于弹头的口径与长径的倍比高达一比五,因此除了前述弹头在大气中的飞行特性造成弹道低伸的特性之外,高长径比的子弹受限于体积、体积与尺寸的关系,运动的特性往往从一般大气的环境下突然变化成为高密度的环境时,例如人体,密度的变化限制了弹头进行物理性的变化。 也就是说普遍说来低长径比并且具有矛式(Spitz)弹尖的弹头很容易因为密度的变化而在击中与击入物体后产生滚转(tumble),而滚转又会引发与加速弹头的变形与弹头罩(Metal jacket)破裂,尤其弹头曾经先击穿过坚硬的物体而变形后,弹头的破裂(甚至碎裂)的过程会变的更快。
三八式步枪总共开发出三种6.5毫米弹药,最初所开发的弹药杀伤力最小,是圆头弹,打到人体没击中要害都是轻伤。 据说很多经历过抗战的老兵对于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初期有坂子弹的印象就是具有“一枪两眼”(贯穿力)的效果。 日本在1939年不顾虑补给难度开始装备使用7.7毫米有坂弹的九九式步枪,计划在战争中完全取代三八式,因1941年珍珠港事件日美开战作罢;但日军同时对6.5毫米有坂弹头进行了改动。 至1945年美国海军陆战队开始与日本陆军在西太平洋展开夺岛战,在任职美国陆军军医部的Beyer, Arima & Johnson于二战时期出版的“弹道杀伤”第一章“敌人弹药”中有以下对日本38式步枪的6.5毫米子弹有细致的描述,称其中头部到躯干中弹后形成可怕的巨大穿出伤的亦不在少数。 另外吴东才主编《晋冀豫根据地》中明确提到过三八式步枪弹比7.92毫米步枪弹的杀伤力更大,晋察冀解放区兵工厂在1946年日本投降后,生产子弹中6.5毫米和7.9毫米的数量对等,由此可知1946年后的38步枪的弹药比1937年时已增大。 。
而据北美的枪支爱好者的记事,使用当今的该枪可以在150-200m米有效射杀棕熊,并称6.5有坂弹长在150米、最多200米内命中人体会出现相当可观的弹头变形,在200米—600米距离上飞行弹道会非常稳定,命中人体之后也很难失稳因此会形成进口出口一样大的情况。 超过600米后的致伤效果和其他同时期步枪弹没有决定性差别。
小口径的弹头经过长度约31.5寸(797毫米)的枪管之后,发射药在枪管内充分燃烧,枪口在射击时的闪焰几乎不明显,原因在于这一段距离的空间内弹药的燃烧程序无法完成,因此射手得于黑暗中得到掩护与隐匿(见枪管)。
三八式步枪与其衍生型九七式狙击步枪在这一点发挥的非常优异,往往在太平洋战场上美军在特定距离内死于日军冷枪之下而无法快速标定日军狙击手的位置进行还击,其长达797毫米的枪管,即使在夜间美军官兵也无法看见九七式狙击步枪吐出的火舌;在白天也见不到九七式狙击步枪口的白烟与尘土。
但不代表日军狙击手是无敌的;狙击手面对优势敌人时基本全都无法移动位置因此马上就会被发现射杀;对于美军的攻击仅仅发挥“迟滞”而不是“威吓”的效果。美军针对日军狙击手为了获取良好视野依托高大树木没有改变位置的战术,一旦遭遇狙击手,步兵在环境允许的情况下可呼叫M3李坦克用37毫米M3炮发射霰弹“Canister”炮弹,把狙击手跟灌木丛或者是树梢实施清除式炮轰。
三八式步枪的衍生型:
中日战争爆发后,日军面对中国战场的敌军时对三八式步枪的子弹威力过小,无法破坏车辆或击中有一定掩护的敌人一直有所抱怨。为了加大杀伤力,加大口径是最直接的手段,后来改良的九九式步枪。[6] 比起三八式步枪,九九式步枪较三八式步枪除了威力加强之外还有下列的特点:
二式步枪是九九式步枪的衍生型。
三八式半自动步枪,由萱场制作所提出方案,外形上最显眼的是20发的弹匣。设计近似美国彼德森步枪。只存在图纸而未存实物。
三八式步枪生产时间相当长,除了日本自国使用以外,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因部分欧陆国家的军火产能不足,也从日本进口大量三八式。
一战期间,三八式和三十年式被英国人用于训练及装备部分前线部队,以节约昂贵的英式.303弹为弹药。
由于俄罗斯帝国在一战期间军火严重短缺,因此便向日本订购大量的三八式步枪,数量甚至令日本的兵工厂供不应求以应付战事,而在俄国内战时期的捷克斯洛伐克军团使用的步枪几乎都是三十年式和三十八年式。同时由沙俄设计,被部分人认为是世界第一款突击步枪的费德洛夫M1916自动步枪也采用6.5×50毫米有坂子弹,这是考虑到其在当时的主流步枪全威力弹中威力刚刚好,后座力不会太大。而费德洛夫本人亦很欣赏三八式步枪,因为它的精度很好,价格也比莫辛-纳甘步枪低很多[7]。苏联建国后,部分多余的三八式被当成援助物资提供给中华民国及一些亲苏军阀。
西班牙共和军在西班牙内战时收到由苏联和墨西哥提供的三八式步枪
芬兰自俄罗斯独立后也有为后备部队装备三八式卡宾枪。当中在1918年的芬兰内战中就使用了超过7,000把日本制的步枪及卡宾枪,包括三八式步枪,它们被命名为“M/05步枪”[8]。
中华民国的步兵长期以来都是以7.92毫米毛瑟步枪系列为主要武器,但是连年内战使缺乏军火生产能力的军阀对各种武器都来者不拒;日本在一战期间已经外销各式武器给中国各路军阀,但当时的输出主力枪械为三十年式步枪,段祺瑞签订西原借款后,动用该批款项在1917年向日本采购包括三八式步枪在内的轻重武器,这是中华民国采购三八式步枪的最早可考纪录。
一战后虽然各国签订对中国的军火禁运条约,但仍然有大量军火以废弃军品的名义流入中国,或是以走私方式夹带闯入,其中也包括日本步枪。日本以军事援助或是经由泰平组合输出贩售给各地军阀武器,奉系、直系、晋系、桂系等军阀势力均曾得到日本输出的三八式步枪,其中晋系军阀阎锡山还建厂生产,太原兵工厂是中国国内唯一曾量产原版三八式的兵工厂,其称为晋造六五步枪或晋十三式步枪;沈阳兵工厂并没有产制三八式,但是因张作霖雇用日本制枪工程师,且兵工厂主事者韩麟春留学日本,因此沈阳兵工厂设计的步枪虽然枪栓本体是毛瑟步枪的结构,但融合部分来自三八式的枪栓设计,可以说是其衍生枪型。南方的国民革命军最早获得的苏联援助武器也是三八式步枪,苏联获得三八式步枪的来源除一战期间由前沙俄政权购得外,还有自日本在西伯利亚出兵期间撤退时缴获而得,接着再提供给当时缺乏军火的国民革命军。
第二次中日战争期间在敌后活动的八路军依靠缴获获取三八式步枪。有回忆表明八路军一旦缴到日军原产的38,就会将手中的中国制步枪交给民兵使用。中日战争结束后,原本配给日军的三八式步枪与弹药随即转交到国民革命军与中国共产党军使用;国共内战期间,国共双方均使用缴获的三八式步枪。中华民国政府所属的兵工署60兵工厂(国防部军备局生产制造中心第205厂前身)将缴获的6.5毫米口径的“三八大盖”改膛至国民革命军所惯用的7.92毫米口径。被改后的“三八大盖”,其弹膛上方均刻有“七九口径”字样。中日战争结束之初,中华民国沈阳第90兵工厂曾仿造三八式,但把口径改为7.92毫米,同时把瞄准镜座去掉。因该产品未列入制式,故称其为“临时式步枪”,并在机匣正上方刻“临七九”三字。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因为后勤等客观条件仍不宽裕,并没有立刻将武器退役,而继续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使用。朝鲜战争爆发时,进入朝鲜半岛作战的前中国人民志愿军中装备为数众多的三八式步枪;以第三十九军为例,装备三八式步枪7,320把、中正式步枪1,512把、斯普林菲尔德式步枪2,408把,汤普森冲锋枪3,058把;由投降的国民革命军改编的第五十军装备中正式步枪6,111把、三八式步枪1,575把。随着苏援普及化,中国人民解放军全面更换苏联体系武装,三八式步枪才移交给民兵使用。
台湾虽然也有部分日军遗留下来,以及从大陆随中华民国政府军撤退携带的三八式步枪,在金门战役时还可以看到国共两军交战时使用,然而当中华民国国军在1950年代抵达台湾后三八式已不是他们在实战时使用的步兵武器,而且随着时代推移,三八式步枪仅剩教练用(特别是刺枪术),后来也由57式步枪取代。
越南战争期间,除越南人民军外、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及和好教、高台教等非正规部队也曾使用三八式步枪作战。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