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治磐(1894年1月19日—1988年3月8日),字似庵石安斋号补闲斋,著名军人、诗人、书法家。

事实速览 丁治磐, 中华民国军事将领 ...
丁治磐
Thumb
中华民国军事将领
个人资料
性别
出生1894年1月19日
 大清江苏省海州直隶州
逝世1988年3月8日(1988岁—03—08)(94岁)   
 中华民国台北市北投区台北荣民总医院
墓地 中华民国台北县万里乡(今新北市万里区)万寿山墓园
国籍 中华民国
政党中国国民党 中国国民党
获奖二等宝鼎勋章
三等宝鼎勋章
忠勤勋章
胜利勋章
美国自由勋章银棕叶勋饰
四等云麾勋章
学历
经历
关闭

生平

早年

丁治磐生于大清江苏省东海县,初名介石,参军后更名。清末习文应科举。辛亥革命前夕,南京江南高等学堂始业未久,投笔从戎,投入顾忠琛部。1912年3月考入江苏陆军讲武堂步兵科一期,11月毕业授少尉,分在陆军第十六师赵念伯(赵声的弟弟)旅任排长。1916年11月江苏陆军军官教导团正班一期结业后在陆军第76混成旅步兵一五一团(旅长张仁奎,兼通州镇守使),驻防南通、海门一带。[1]

北伐

北伐战争时任直鲁联军徐源泉部上校参谋长。1928年冬,徐源泉部缩编为第48师,丁随徐师调往湖北地区。1929年12月,徐源泉部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军,丁任军参谋长。1931年5月任第十军41师121旅旅长,与黄百韬为同僚。参与“围剿”湘鄂西苏区和鄂豫皖苏区。1931年12月7日,丁治磐给予三等宝鼎勋章。1933年4月20日,丁治磐晋给二等宝鼎勋章。1933年10月考入陆军大学第十二期,1936年11月毕业后回任第十军参谋长。

抗战

抗日战争时,1937年11月9日,任陆军第41师中将师长。1942年1月26日擢升第二十六军中将军长。1944年秋冬的桂柳会战因指挥第26军作战不力,柳州溃败,被撤职留任。1945年5月复职,兼任第二十七集团军副总司令。1945年12月4日任陆军第四方面军副司令官,1945年12月13日,改任为第二绥靖区副司令官。1946年春至青岛组建第二绥靖区胶东指挥部,兼青岛警备司令。1947年12月,成立第十一绥靖区任绥靖司令官,辖山东潍县以东地区。

戡乱

1948年9月1日接替王懋功为江苏省府主席兼保安司令。以徐树铮之子徐道邻为省府秘书长。1949年初兼任京沪杭警备总司令部副总司令(司令汤恩伯)、国民党江苏省党部主任委员。1949年2月21日,浙江省主席陈仪被捕,第一绥靖区司令官周碞接任浙江省主席,丁治磐再兼第一绥靖区司令官。1949年4月渡江战役时,江苏省地方部队组建的国民革命军暂编第一军崇明岛完整地撤退嵊泗列岛。在枸杞岛率领江苏省政府,组建“江苏人民反共自卫救国军”任总司令,向内地派遣建军干部。

晚年

中央政府迁台后,任总统府国策顾问。任“中华学术院”诗学研究所名誉所长。1988年3月8日因失足伤骨而逝世于台北荣民总医院,享年95岁。是年4月21日发引安葬于台北县万里乡万寿山墓园。[2]

著有《丁治磐日记》、《补闲斋诗稿》、《补闲斋集》等。

家庭

育两子两女。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