鐮嘴垂耳鴉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镰嘴垂耳鸦

鐮嘴垂耳鴉毛利語:ˈhʉiˌa;學名Heteralocha acutirostris),是新西蘭北島特有及滅絕的一種垂耳鴉。最後一次確切地目擊到鐮嘴垂耳鴉是在1907年,不過遲至1960年代初仍有可信的目擊事件。

快速預覽 鐮嘴垂耳鴉, 保護狀況 ...
鐮嘴垂耳鴉
Thumb
雌鳥(後)和雄鳥(前)

W. L. Buller所著的 A History of the Birds of New Zealand中由J. G. Keulemans繪製的插圖(1888年)

Thumb
絕滅(1907年)IUCN 3.1[1]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鳥綱 Aves
目: 雀形目 Passeriformes
科: 垂耳鴉科 Callaeidae
屬: 鐮嘴垂耳鴉屬 Heteralocha
Cabanis, 1851
種:
鐮嘴垂耳鴉 H. acutirostris
二名法
Heteralocha acutirostris
(Gould, 1837)
Thumb
亮綠:原分佈範圍
暗綠條紋:1840年時的分佈範圍
紅:1907年最後一次確認的目擊地點
黃:之後的未確認目擊地點
異名

Neomorpha acutirostris (雌鳥)
Neomorpha crassirostris <Large

>(雄鳥)
Heteralocha gouldi

關閉

歐洲殖民者達到新西蘭前鐮嘴垂耳鴉便已很罕見,它們受限於北島東南部的魯阿希尼英語Ruahine Range塔拉魯瓦英語Tararua Range雷穆塔卡英語Rimutaka Range以及凱馬納瓦嶺英語Kaimanawa Range。鐮嘴垂耳鴉的滅絕有兩個主要原因。其一是為獲取它們的皮毛以製作剝製標本和它們的尾羽作為帽子飾品而泛濫的過度狩獵。其二是歐洲殖民者為農業製造牧場而對北島低地進行廣泛地森林破壞。這些森林中大部分是古老的,生態複雜的原始森林,而鐮嘴垂耳鴉無法在再生次生林中生存。

分類和詞源

Thumb
坎特伯雷博物館中一對鐮嘴垂耳鴉的剝製標本

鐮嘴垂耳鴉的屬名,Heteralocha,源自古希臘語中的ἕτερος(不同的)和ἄλοχος(妻子),指的是雄鳥和雌鳥間鳥喙的顯著差異。[2]它們的種加詞acutirostris,源自拉丁語中的acutus(尖銳的)和rostrum(鳥喙),指的是雌鳥的鳥喙。[3]

英國鳥類學家約翰·古爾德於1836年將鐮嘴垂耳鴉描述為兩個物種:基於雌鳥標本的Neomorpha acutirostris和基於雄鳥標本的N. crassirostris。其中crassirostris源自拉丁語中的crassus(厚的,重的),指的是雄鳥較短的鳥喙。[3]1840年,英國動物學家喬治·羅伯特·格雷提出了N. gouldii這一名稱,認為古爾德的兩個學名都不適用於這個物種。[4]1850年,德國鳥類學家讓·路易·卡巴尼斯Heteralocha取代了曾作為杜鵑科下一個屬名稱的Neomorpha[2]於1888年沃爾特·勞里·布勒英語Walter Buller爵士寫道:「;而Neomorpha這一名稱已曾被用於鳥類學,採用卡巴尼斯博士為此提議的Heteralocha是必要的。「[5]

描述

Thumb
J. G. Keulemans英語John Gerrard Keulemans描繪的一隻雄鳥,一隻雌鳥以及一隻白化的雌鳥

鐮嘴垂耳鴉的兩翼呈藍黑的,頷骨下顎之間的肉墜呈亮橙色,尾羽末端呈白色,全身羽毛呈黑色。

鐮嘴垂耳鴉最大的特點是雌雄個體的構造有根本不同,這在已知鳥類中是獨一無二的。雄鳥的喙短(一般約6厘米)而直,而雌鳥的喙長(可達10厘米)而彎,這是很顯著的兩性異形。雌雄嘴形各異的適應性不明,有人認為雌雄會合作取食,雄鳥鑿腐木,雌鳥尋取蠐螬。

鐮嘴垂耳鴉的飛行能力較差,主要依賴行走。通常是邊走邊發出尖叫,以確保其他同類夥伴能夠跟上。1909年,一個垂耳鴉研究小組記錄了人類模仿垂耳鴉的叫聲。這種鳥類當地語言的名稱,很可能也源自它的叫聲。

分佈及棲息地

鐮嘴垂耳鴉的亞化石標本曾經在新西蘭北島發現,[6]但是有文字記載的該鳥活體發現,僅有歐洲殖民者記錄的該島以外南部地區的發現,主要集中在雷穆塔卡嶺英語Rimutaka Range。此外,在懷塔克雷山脈Waitakere Ranges)許多發現該鳥的地區,經常以其名稱命名。

生態與行為

覓食

鳥喙結構的兩性異形使鐮嘴垂耳鴉的雌鳥和雄鳥在覓食方式上有根本的不同。雄鳥主要靠它的硬喙啄開樹木的表層木質以取得食物,而雌鳥則是使用長喙觸及到樹木較深的內部以獲得食物,如藏在樹木中的蟲蛹等。對雄鳥頭部和頸部的肌肉解剖發現,雄鳥可以將嘴插入腐朽的樹木內,靠張嘴將其裂開。垂耳鴉的主要食物包括,昆蟲及蟲蛹、蜘蛛和小漿果。

鐮嘴垂耳鴉為一夫一妻制,一般理解,雌雄個體喙結構的不同可為兩性間相互協作共同覓食帶來很大便利,鳥類研究學家Buller曾將兩隻雌雄鐮嘴垂耳鴉捕獲後進行研究,也大致得出了這種結論,以至於後來很多報告都援引觀點,幾乎成定論。但事實上,鐮嘴垂耳鴉的覓食行為上,並不存在顯著的異性間的相互協作現象,因為對兩隻個體在人工飼養條件下進行研究,鳥類間覓食的競爭力將大大降低,其獲得的結果並不準確,而在自然界真實的生存環境中,覓食上的競爭也有利於整個物種獲得更廣闊的覓食空間和更強的生存能力。

繁殖

垂耳鴉的繁殖季節早夏,它們會築建一個茶托形的,一般直徑35厘米左右,每次會產下2至4枚三四厘米左右的

共生與寄生

一種名為Rallicola extinctus英語Rallicola extinctus虱毛目長角羽虱科英語Philopteridae物種僅已知寄生於鐮嘴垂耳鴉中,且顯然地已與宿主共同滅絕英語Coextinction

絕滅

Thumb
鐮嘴垂耳鴉標本, 收藏於威斯巴登博物館

包括沃爾特·布勒在內的少數幾位自然學家曾提出,這種鳥類在歐洲殖民者到達之前已經滅亡。但多數觀點,包括較為權威的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發佈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也明確鐮嘴垂耳鴉絕滅於1907年[7],即意味着殖民者到來之後。

新西蘭當地土著毛利人的首領喜歡佩戴垂耳鴉帶有白邊的黑色尾翎,用以顯示自己的地位,毛利人也將其視為寶貴的財富。在殖民者進入後,這種羽毛後來成為新西蘭白人女性象徵社會地位的飾物。因此,垂耳鴉長期受到捕捉。

鐮嘴垂耳鴉的逃生能力較差,只要模仿它們的叫聲,將它們吸引至附近,便很容易將其捕獲。1888年,一隻由11名當地毛利人組成的隊伍,曾在瑪納瓦圖峽谷(Manawatu Gorge)和阿基修(Akitio)之間的森林中獲得了646張垂耳鴉的外皮。1892年2月,當地政府下令禁止逮捕垂耳鴉,但是禁令的執行並不認真,大量的垂耳鴉仍繼續遭到捕殺。1901年,英國當時的約克公爵,即後來的喬治五世到訪新西蘭,在他戴過一件鐮嘴垂耳鴉尾翎做成的帽子之後,一時間,整個社會狂熱地推崇鐮嘴垂耳鴉的羽毛,甚至一根羽毛曾達到1英鎊的價格。當時的新西蘭總督蘭夫利伯爵五世Uchter(Uchter Knox, 5th Earl of Ranfurly)曾嘗試針對鐮嘴垂耳鴉進行更嚴格的法律保護,但還沒有具體實施,鐮嘴垂耳鴉便已經滅絕了。最後一次可信的發現發生在1907年12月28日,此後沒有多久,這個物種就被宣告絕滅

此後,有熟悉此種鳥的人曾報告1922年12月28日,在新西蘭惠靈頓約克灣(York bay)伊斯特本小鎮(Eastbourne)後面的高蘭山谷(Gollans valley)中發現過鐮嘴垂耳鴉。而此前,也已經有報告顯示該地區曾多次發現此鳥(1912年和1913年有多次報道),這片區域長有大量山毛櫸羅漢松科的樹木,是鐮嘴垂耳鴉理想的生活環境,但遺憾的是,惠靈頓博物館派出自然學家對該地區進行考查,卻未發現任何線索。

參考資料

參考文獻

擴展閱讀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