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鼎立 (208年-263年)是指中國東漢末年曹魏蜀漢東吳三國對峙的局面。

歷史

208年(漢獻帝建安十三年)的赤壁之戰曹操南侵失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從此,曹操對孫權劉備採取以防禦為主的方針。同時,曹操致力於整頓內部,鞏固後方。211年(漢獻帝建安十六年),曹操進軍關中,先平定了關中的割據勢力[參1],又奪取了涼州。215年(漢獻帝建安二十年),曹操進攻漢中張魯戰敗投降[參2]

赤壁之戰後,劉備出兵長沙零陵武陵桂陽四郡[參3],隨後經孫權確認外,又向他借得南郡(不包括被曹操佔領的襄陽等地),得以管理荊州大部份地區。211年至214年,劉備打敗劉璋,佔領益州。219年(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劉備又奪取了漢中[參4]。同時,鎮守荊州的劉備部將關羽進攻襄樊,大敗曹軍,威震北方[參5]。這時,劉備的勢力發展到頂峰[參2]

與此同時,孫權一方面同曹操爭奪荊州和江淮地區,另一方面又招撫了佔據的地方勢力;期間與劉備曾因荊州起衝突,奪取長沙、桂陽後恢復聯盟。但關羽在荊州的發展仍然引起了東吳的不安,於是孫權與曹操結盟,派呂蒙襲殺關羽[參6][參7],把劉備的勢力完全逐出荊州。至此,三國鼎立的局面完全形成。

220年(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曹操死,其子曹丕漢獻帝,自立為帝[參8],國號魏,都洛陽,史稱「曹魏」。

221年,劉備在蜀稱帝,定都成都,國號仍是漢,史稱「蜀漢」。222年,劉備以替關羽報仇為名,傾全國兵力東攻孫權,雙方戰於夷陵猇亭(湖北宜都北)[參9],是為夷陵之戰,劉備全軍覆沒,退回白帝城(四川奉節)[參10]。期間,孫權為免兩線作戰,對曹丕稱臣,受封吳王,加九錫。夷陵之戰後,劉備與孫權恢復外交往來。不久,劉備崩,其子劉禪即位,諸葛亮輔政[參11]

222年,孫權自建年號與曹魏決裂,與蜀漢恢復聯盟共同對抗曹魏,229年正式稱帝,定都建業(江蘇南京),國號吳,史稱「東吳」或「孫吳」[參11],偏安江南。三國局面正式形成。

237年,公孫淵遼東自立燕國,不久為曹魏所滅。263年,蜀漢為曹魏滅亡,結束三國鼎立。

參考資料

相關條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