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隋朝第一位皇帝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隋文帝楊堅(541年7月21日—604年8月13日),因父親楊忠被西魏恭帝賜鮮卑姓,又名普六茹堅[1],小字那羅延(梵語:नारायण,羅馬化:nārāyaṇa)[a],弘農郡華陰(今陝西省華陰市)人。隋朝開國皇帝,諡號文皇帝,廟號高祖,581年3月4日-604年7月13日在位,在位24年。[2]
楊堅掌權之後,下令「以前賜姓,皆復其舊」,恢復漢姓「楊」,並讓宇文泰鮮卑化政策中改姓的漢人恢復漢姓。[3]楊堅建立的隋朝,統一了中國。
楊堅於西魏大統七年六月十三癸丑夜(541年7月21日)生於馮翊般若尼寺[4],寺中女尼智仙為其取乳名「那羅延」,在梵語中意為「金剛不壞」[5]。楊堅之父是西魏隋國公[6]、北周柱國、大司空楊忠,生母呂氏。其妻獨孤皇后為北周時八大柱國之一獨孤信之女獨孤伽羅(梵語:तगर,羅馬化:tagara,意為「黑沈香」)。
其長女嫁北周宣帝(宇文贇)為皇后,地位顯赫。楊堅在北周時曾官拜驃騎大將軍,又封為大興郡公,後襲父爵柱國,北周武帝時任隋州刺史,參加過北周滅北齊之戰。
楊堅壯年時曾隨北周武帝(宇文邕)伐滅北齊統一華北,不久後武帝於宣政元年(578年)病逝,北周宣帝(宇文贇)即位。北周宣帝誅殺元老重臣,將國政交給東宮的舊僚鄭譯,引起朝野恐慌。大成元年(579年)二月十九日,宇文贇下詔傳位於7歲的長子宇文闡(北周靜帝),並改年號為大象,自稱天元皇帝。
大象二年(580年)3月31日,北周靜帝宇文闡任命隋國公楊堅世子楊勇為洛州總管、東京小冢宰,統轄故北齊舊地。在先前的2月20日,罷左、右丞相之官,改楊堅為大丞相。
大象二年(580年)5月11乙未日(6月8日),北周宣帝駕崩。近臣劉昉、鄭譯等和楊堅有舊,並且楊堅有「重名」,矯詔謀引楊堅輔政。據記載楊堅開始是:「固辭,不敢當」。但是劉昉警告他:「公不為,昉自為之」,楊堅遂接受此建議,之後鄭譯等對北周宣帝病逝的死訊秘不發喪,便以天元皇帝的名義,以楊堅為總知中外兵馬事,楊堅於是集軍政大權於一身。
宣帝胞弟宇文贊為右大丞相,貌似尊崇,其實無實權,宇文贊本人年未及二十,見識庸劣,在劉昉蠱惑下,回府不理政事。楊堅手握軍權後,恐北周諸王在外叛變,假借護送千金公主出嫁突厥為由,召趙王宇文招、陳王宇文純、越王宇文盛、代王宇文達、滕王宇文逌進京朝見,並除去軍權。
楊堅等人秘不發喪和假傳聖旨的主張最初被司書上士顏之儀反對,但劉昉自知不能使顏之儀屈服,就代他簽字,各諸衛在接到假詔書的情況下,軍權就完全被楊堅控制。其後,楊堅又向顏之儀索取皇帝符節玉璽,但遭拒絕,遂大怒,想斬了顏之儀,但顧慮到顏之儀在民間聲望很高,便把他貶到西邊當郡守。[7]
楊堅專政後不久,相州總管尉遲迥發兵討伐楊堅,關東諸州群起響應,益州總管王謙也起兵進攻楊堅。楊堅派出韋孝寬、王誼等迅速平定叛亂,後又盡殺周室諸王[8]。尉遲迥起兵時奉趙王宇文招留在趙國的幼子號令,宇文泰侄孫滎州刺史邵國公宇文胄響應,為楊素所敗被殺。尉遲迥兵敗後,宇文招幼子下落不明。
大象二年(580年)六月,明帝子雍州牧畢王宇文賢與五王(即宇文泰尚在世的五個兒子)謀殺楊堅,事泄,楊堅殺宇文賢及其三子,但對五王不問。七月,趙王宇文招布下鴻門宴,企圖密謀暗殺楊堅,於是把楊堅邀請到寢室飲宴,命兒子宇文員、宇文貫以及王妃弟弟魯封等身帶佩刀站在左右,帷席之間都暗藏了兵器,在室後埋伏了壯士打算乘勢刺殺楊堅。不料在楊堅身邊心腹拓跋胄的掩護下沒能成功。12月31日,楊堅在得知趙王宇文招想謀殺他,便誣陷趙王宇文招及越王宇文盛謀反,趙王和越王的諸子也皆被楊堅一起誅殺。[9]十二月,又殺宇文泰僅剩的兩個兒子代王宇文達、滕王宇文逌及二人諸子。同年並殺宇文泰孫冀王宇文絢。
大象二年(580年)12月2日,北周靜帝宇文闡晉升隋國公、大丞相楊堅為相國,總管全國文武百官;撤銷全國都督、大冢宰之號稱號,晉封隨王,以安陸等二十郡為隨國采邑,啟奏時不再稱名,享有九錫之禮;隋國公、大丞相楊堅虛心「謙讓」僅接受王爵和十郡作為采邑。直到大象三年(581年)2月4日,隨王楊堅才接受了北周靜帝宇文闡所賞賜的相國、總管全國文武百官、九錫之命,立隨國文武百官。[10]
大象三年(581年)2月14日,北周相國、隋王楊堅「順應人心」逼迫北周靜帝宇文闡讓出皇位登基,於是北周靜帝下詔禪讓,移居其他宮殿。2月19日,楊堅大開殺戒,把北周宇文皇族諸子全部屠之,李德林一再規勸卻遭楊堅一句「君書生,不足與議此!」所拒,於是北周太祖宇文泰的孫兒譙公宇文乾惲;北周閔帝宇文覺孫紀公宇文湜[11];北周明帝宇文毓諸子酆公宇文貞、宋公宇文寔;北周武帝宇文邕諸子漢公宇文贊、秦公宇文贄、曹公宇文允、道公宇文充、蔡公宇文兌、荊公宇文元;北周宣帝宇文贇諸子萊公宇文衎、郢公宇文術等13人及他們的兒子們皆被處死。而李德林也因與楊堅意見不合,官職爵位從此沒能升過。[12]大定元年二月十四甲子日(581年3月4日),楊堅便以「受禪」的名義篡位稱帝,受冊、玉璽,改戴紗帽、身穿黃袍;入御臨光殿,改國號為「大隋[13]」,定都大興,是為隋朝也,改元開皇,大赦天下。
楊堅廢北周靜帝,自立為帝,改元開皇,建立隋朝。從他專政到稱帝,前後不過10個月時間,「得國之易,無有如楊堅者」[14],楊堅之所以能這麼快稱帝,與北周末期軍政大權遷移於漢族人、受到漢族官員歡迎、北周府兵強大有關。[15]
5月9日,楊堅又暗中派人殺死介公宇文闡(年僅9歲),後表示大為震驚,發佈死訊,隆重祭悼,葬於恭陵。同年,楊堅又殺宇文泰侄曾孫豳國公宇文洽、宇文洽叔父杞國公宇文椿及其諸子等。宇文椿弟天水郡公宇文眾不聰明不大說話,楊堅一度視其為繼任介國公人選,但最終仍殺宇文眾及其諸子,而另找遠支族人宇文洛繼嗣。[16]
隋文帝在北防突厥(隋與突厥之戰)成功後,603年,隋朝擊敗佔據漠北的達頭可汗,次年,啟民可汗稱隋朝皇帝為聖人可汗,南遷的突厥部眾成為隋朝的屬國。隋文帝為歸附的啟民可汗率領的突厥人築金河、定襄二城於河套。[17]
楊堅平定叛亂之後,因為位於江陵一隅之地的西梁弱小且長期依附北朝,其統一天下的對手只剩下南方的陳朝。開皇七年九月十九辛卯日(587年10月26日),廢西梁後主蕭琮,西梁亡。
陳朝的兵力非常薄弱,據估計,只有十萬人。[18] 楊堅即位後,派賀若弼鎮廣陵、韓擒虎鎮廬江,密謀滅陳。又派兵在陳國農時騷擾對方,縱火燒毀他們積蓄的糧食物資。開皇八年(588年),以楊廣出六合、楊俊出襄陽、楊素帶領水軍出永安,共五十一萬八千大軍,三路大軍伐陳。八年十二月楊素沿長江擊破陳的沿江守軍,順流而東。但因為施文卿、沈客卿等扣留告急文書,導致陳朝無法把大軍從建康調出。
九月,賀若弼和韓擒虎攻下京口、姑蘇。沿江守軍望風而逃,在建康城外陳軍主力與賀若弼、韓擒虎八千部隊激戰,由於陳軍不能合力,被擊破。
開皇九年正月二十甲申日(589年2月10日),陳將任忠投降,引韓擒虎攻入建康城,捉住陳叔寶,陳朝亡。
不久,各地陳軍或受陳後主號令投降、或抵抗隋軍而被消滅,只有嶺南地區受冼夫人保境據守。開皇十年(590年)八月,隋派使臣韋洸等人安撫嶺南,冼夫人率眾迎接隋使,嶺南諸州悉為隋地。至此,天下一統。
自西晉永嘉之亂(公元316年)以來,中原和江南地區政權分裂長達273年之久,至此隋文帝再造統一之局,並開創長達167年的隋唐盛世[19],直至安史之亂。
政治方面的支持功不可沒。[20]漢人如鄭譯、蘇威、高熲等大臣有助推動國策。楊堅亦因前朝酷刑甚多,影響民生,故命蘇威等人編纂《開皇律》,修訂刑律,訂立國家刑法,使人民有法可守,又減省刑罰,死刑只設絞、斬二等,以示隋朝對民之寬大。在澄清吏治方面,楊堅得國以來,勵精圖治,兼且天資刻薄,自不容貪污枉法之行為存在。楊堅命柳盛持節巡省河北五十二州,奏免長吏贓污不稱者二百餘人,州縣肅然。吏治之整肅,不僅上裕國庫,下紓民困,隋高祖在位時之隆盛,此亦為要因。
軍事上,隋文帝改變府兵制初設時,兵農分離情況。轉變為和平時期府兵耕地種田,並在折衝將軍領導下進行日常訓練;戰爭發生時,由朝廷另派將領聚集各地府兵出征的「兵農合一」的制度。[b][c]
地方行政方面,文帝鑑於南北朝政區劃分繁雜隨意,地方行政交錯混亂,支出龐大,楊堅遂於開皇三年(583年),盡罷諸郡,實行州縣二級制,使國家地方行政漸上軌道。誠如學者錢穆所言:開皇之治的成功,簡化地方行政機構是一個基本因素。據統計隋文帝時期朝廷開支減省三分之二,地方官府之開支減省四分之三,全國於行政之經費,大約是南北朝時期開支三分之一而已。故隋國庫之豐積,不無原因。
經濟上鑑於南北分裂達二百七十年之久,民生困苦,國庫空虛,尤以中原地區為盛。故自隋開皇九年(589年),隋軍統一天下後,即以富國為首要目標。故楊堅接納司馬蘇威建議,罷鹽、酒專賣及入市稅,其後多次減稅,減輕人民負擔,促進國家農業生產,穩定經濟發展。隋文帝在位時代之富饒既非重歛於民,究其原因,與全國推行均田制有關。此舉既可增加賦稅,又可穩定經濟發展,且南朝士族亦漸由衰弱至於消逝。均田制能順利推行,對隋前中期的經濟發展收益甚大。輕徭薄賦以解民困。在確保國家賦稅收入之同時,穩定民生。由於魏晉南北朝以來,戶籍不清,稅收不穩。於是於開皇五年(585年)下令實行大索貌閱。並接納尚書左僕射高熲之建議,推行輸籍法,作全國性戶口調查,結果查獲沒有戶籍的百姓達165萬餘口,其中丁壯44.3萬人,[21] 以增加國家稅收,改善經濟,盡掃魏晉南北朝以來隱瞞戶籍之積弊。
另外,隋文帝廢除九品中正制,改為五省六曹制,後改稱五省六部制,是為唐代三省六部制之藍圖。中書、門下兩省負責詔令的起草和封駁,尚書省負責政務的管理。尚書省又下設吏、民、禮、兵、刑、工六部。吏部,掌管全國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和調動;民部,掌管全國的土地、戶籍以及賦稅、財政收支;禮部,掌管祭祀、禮儀和對外交往;兵部,掌管全國武官的選拔,和兵籍、軍械等;刑部,掌管全國的刑律、斷獄;工部,掌管各種工程、工匠、水利、交通等。[d]
楊堅開了科舉制度之先河,他即位後,廢除了以前選官用的九品中正制,選官不問門第。規定各州每年向中央選送三人,參加秀才、明經等科的考試,合格者錄用為官。
科舉制度順應了歷代庶族地主在政治上得到應有的地位的要求,緩和了他們和朝廷的矛盾,使他們忠心擁戴中央,有利於選拔人才,增強政治效率,對封建專制中央集權的鞏固起了積極的作用。
人口在隋朝中前期大為增長,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全國戶口462萬戶,到隋煬帝大業五年(609年)達到8,907,536戶[e],46,019,956人。其中在開皇九年(589年)南下平陳增50.0萬,此時的全國戶口700多萬,平均年增長226,708戶。
隋文帝統治殘暴及濫殺大臣、企圖獨裁天下,他慢慢被大臣疏遠。文帝殘暴專制,苛刻刑法,百姓惶恐[f]。讓「開皇盛世」大為失色。具體來說,功臣虞慶則、史萬歲等人先後被殺,刑罰也逐漸變得嚴苛無情,不復隋朝初建時的依法行事。
他也打壓幾個兒子,如將三子楊俊軟禁,將四子楊秀貶為庶人。文帝未有鞏固太子的地位,並廢長立幼,立楊廣而廢楊勇,而之後建立唐朝的唐高祖李淵也同樣犯下相同的錯誤,故之後修隋唐史者認為是隋朝敗亡的重大原因。
文帝晚年生活亦變得奢侈,好大喜功,沉迷玩樂,這些壞習慣同樣影響了太子楊廣,結果文帝在位年間的積蓄,全部為楊廣所揮霍。
長子楊勇為人忠厚善良,但生活奢華,因而受楊堅厭惡,常告誡太子楊勇說:
「自古帝王未有好奢侈而能長久者。汝爲儲後,當以儉約爲先,乃能奉承宗廟。」[g]
次子楊廣(即隋煬帝)為人文采極高負有抱負,但善於作偽,在楊堅面前裝得很樸素,所以受到楊堅喜愛而代其兄為太子。
604年7月13日,楊堅病逝於仁壽宮大寶殿(一說被太子楊廣所謀殺),享壽63歲,葬於泰陵(位於今陝西省楊凌示範區五泉鎮雙廟坡村,為皇帝楊堅與皇后獨孤氏的合葬墓)。
根據《周書》《隋書》記載,楊堅家族出身於弘農楊氏[28][29]。《隋書》與《北史》記載楊堅家族先祖楊鉉為楊震八世孫,但《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中記載楊震至楊鉉為19代,清朝沈炳震於〈唐書宰相世系表訂偽〉曾對楊堅家族系譜提出質疑[30]。
中華民國學者陳寅恪不認同楊堅家族出身弘農楊氏,對於楊堅家族出身武川也有懷疑[31],根據楊堅之母呂苦桃出身山東寒族,以當時世族通婚慣例來看,其父楊忠家族可能出身於寒門山東楊氏[32]。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學者唐長孺考證,家譜可考的弘農楊氏後代,如楊駿、楊珧,其家族在晉朝時已消散。北魏時宣稱出身弘農楊氏的,如楊播等人,家族傳承皆可疑,但也可能是遠支,難以確認[33]。
王桐齡認為楊堅家族出身華夷雜處的武川鎮,又與獨孤氏、宇文氏等有聯姻關係,且多有違背儒家倫理的行為,似與胡風暗合[34]。推論楊堅家族可能有鮮卑血統,或是純粹的鮮卑人,偽託為弘農楊氏出身[35]。
多位學者,如竹田龍兒[36]、布目潮渢[37],認為楊堅家族並非出身漢族,台灣學者呂春盛認為楊堅家族的籍貫與族屬雖難以考究,但出身弘農楊氏的說法應不足採信,其家族也可能出身山東漢人寒門,但史籍記載自楊元壽以來五代居於武川,其家族出身為胡人的可能性存在,其家族具有相當胡族色彩則無有疑慮[38]。森安孝夫引用學者推論,以楊堅之父楊忠 (北朝)身高達2米,外貌輪廓分明,推論他可能有高加索人種血統[39]。
認為楊堅家族確為弘農楊氏且為漢族的學者,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學者陶新華[40]、樊廣平[41]、蒙曼等。學者高明士與楊志玖認為楊堅能迅速奪權建立隋朝,與其家族背景和漢人出身有很大關係[42][43]。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