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大調第2號弦樂六重奏,作品36,約翰內斯·布拉姆斯作於1864年至1865年間的室樂作品。1866年10月11日在美國波士頓首演,次月轉往蘇黎世演出。[1]1867年2月3日,在維也納首次演出。
大部分的寫作工作,都在巴登-巴登附近的里希田塔爾完成。至1864年夏天為止,布拉姆斯已完成了此曲的前三個樂章,第四樂章則在一年之後才終於完筆。[2]布拉姆斯本欲將作品交由里特-比德曼(Rieter-Biedermann)出版,不過對方並無回覆。之後,布拉姆斯轉往布賴特科普夫與黑特爾音樂出版社,後者則出於商業上的考慮,最終婉拒了提案,曲譜遂改由西姆羅克出版。[註 1][2]西姆羅克亦是第1號弦樂六重奏的出版商。
據傳記作者卡爾·蓋林格所述,布拉姆斯在第一樂章使用了一個姓名動機,藉以表達他對西博爾德的阿加特(Agathe von Siebold)的仰慕之情。上述說法也由作家馬克斯·卡爾貝克所贊同。[註 2][2][3]總歸來說,這首六重奏似乎是在相當低調的狀況下完成的,作曲家的知己好友約瑟夫·約阿希姆並不知情,克拉拉·舒曼則幸運佔得先機。在1865年1月1日的信上,她說:「多麼美妙的作品啊,竟然沒有人知道!」[2]
分析
由二把小提琴、二把中提琴及二把大提琴演出,共四個樂章:
- 不甚快的快板(Allegro non troppo)
- 詼諧曲–不甚快的快板–戲諧的急板(Scherzo–Allegro non troppo–Presto giocoso)
- 慢板(Adagio)
- 甚快板(Poco allegro)
其中,第一樂章的開始具有豐富的聲響,和聲工於設計,演奏上也頗具挑戰。
衍生作品
其他
- 此曲第一樂章被使用於電影《冷餐》(1979年)當中。
- 1987年10月23日,阿瑪迪斯四重奏團在巴黎喜歌劇院做紀念演出,哀悼該團中提琴手彼得·席多夫辭世。是次演出由阿瑪迪斯四重奏團的三位團員,以及阿班·貝爾格四重奏團的三位團員共同完成。EMI發行了此場演出的實況錄音(cat. 7 49747 2)。[6]
註釋
參考資料
參見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