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倫素·卡羅·多明尼克·米蘭尼·孔帕勒提意大利語:Lorenzo Carlo Domenico Milani Comparetti,1923年5月27日—1967年6月26日)或尊稱為「唐」·羅倫素·米蘭尼[註 1]意大利語:Don Lorenzo Milani),意大利天主教神父作家教師教育家。米蘭尼因在意大利巴爾比亞納聖安德烈亞教堂教區的偏遠窮困地帶,為貧困學生創立學校並以此推動意大利教育體系改革而聞名。他是良心拒服兵役者(意大利當時施行強制徵兵制)爲此被法庭審判,結果爲無罪[1]。其著作也在意大利各界引發激烈的回響,其中涵括天主教會、學界及政界的輿論交鋒。

Thumb
唐·米蘭尼與巴爾比亞納的學生們

生平

早年與家系

羅倫素·米蘭尼出生於弗洛倫薩蒙特斯佩托利,為意大利猶太人阿爾巴諾·米蘭尼和艾莉澈·維斯所生三子中的次子,兄長是阿德里亞諾,胞妹是埃琳娜。羅倫素的父親阿爾巴諾是熱衷於文學的化學家,並致力管理米蘭尼家族名下房產,其中包括:蒙特斯佩托利、吉利奧拉山莊別墅和蒙特古福尼的城堡。[2]阿爾巴諾的父親是考古學家錢幣學家路易吉·阿德里亞諾·米蘭尼,路易吉的夫人是著名語言學家多米尼克和教育家埃琳娜·拉法洛維奇夫婦的女兒勞拉·孔帕勒提。米蘭尼家族從這些傑出的親戚那裏承繼了書籍、考古文獻以及藝術品。

羅倫素的母親愛麗絲·魏斯來自特里雅斯特波西米亞猶太人家庭,是愛爾蘭作家詹姆斯·喬伊斯的學生,也是意大利政治家愛德華多·魏斯表妹。她同精神分析學創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也有書信往來。愛麗絲的父母,也就是羅倫素的外祖父母都宣稱自己是不可知論者反神論者。魏斯家族與佛羅倫薩其他以文藝貢獻著稱且歷史悠久的家族都關係良好,如奧爾什基瓦洛里帕沃里尼卡斯特諾沃·泰德斯科蘭切蒂·卡佩利斯帕多里尼等名門。從知禮的角度來看,羅倫素·米蘭尼及其兄妹從小生活在具有良好文藝氣息的氛圍中。[3]1930年代,因經濟大蕭條重創意大利佛羅倫薩產業,米蘭尼家族不得不搬至米蘭。由於猶太家族的身份,以及隨後幾年意大利反猶太主義盛行與德國納粹主義興起使羅倫素父母採取預防措施;他們以天主教儀式結婚並為他們的三個孩子行受洗禮。[3][4]

美學與神學

羅倫素·米拉尼早年性格活潑,就讀於米蘭市吉納西奧·喬瓦尼·貝爾切特中學,成績一般,後於1941年5月畢業。羅倫素·米蘭尼並沒有按父母的希望上大學,他當時的夢想是成爲一位畫家。[5]同年5月底,羅倫素在佛羅倫薩的德國畫家漢斯·約阿希姆·施陶德的畫室中學習。施陶德不僅僅是羅倫素在藝術涵養的教育階段人物,其對羅倫素人生觀念有深遠的影響。據羅倫素的傳記作者奈拉·法拉奇的描述,羅倫素從這位老師那裏學到了基本的美學原則,也即「尋找主體中的本質,並將任何的細節視作是整體的一部分」而這一美學正如羅倫素自己後來告訴老師一般,被運用到了往後幾十年的生活中。[5]1941年9月,羅倫素·米蘭尼入學米蘭布雷拉學院研讀繪畫課程。他在學院的教授是阿奇爾·富尼和伊娃·提雅,他們喚起了青年時期的羅倫素對於神學藝術和天主教禮儀的濃厚興趣。[6]他也能說流利的英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拉丁語希伯來語[7]

羅倫素求學期間迷戀上了一名紅發女孩——蒂齊亞娜。蒂齊亞娜·方迪尼(Tiziana Fantini)是羅倫素的同學,不過當羅倫素對蒂齊亞娜有好感時對方卻已有了戀情,但這依然不妨礙兩人關係友好,他們對藝術有着共同的熱情,同樣對於意大利法西斯政權持反感態度。據作家瓦倫蒂娜·阿爾貝麗奇所説,蒂齊阿納是羅倫素內心變化的見證人;因爲在學院的那段期間,羅倫素已堅定地要成爲一名牧師。1942年羅倫素在當地教堂向她坦白這一理想。[8]羅倫素最終只上了美術學院的第一個學期,隨後就入讀神學院;而蒂齊亞娜則選擇完成她的學業,後成為一名畫家。[9]

另一位與羅倫素在感情上有傳聞的的女性是卡拉·斯博吉(Carla Sborgi),曾被奈拉·法拉奇描述為「幾乎就是(他的)女友」。米凱勒·蘭切蒂(Michele Ranchetti)是卡拉和唐·米蘭尼的共同友人,他證實在羅倫素選擇入讀神學院後,卡拉曾在個人感情上感到悲痛;但兩人的關系一直沒有破裂,米蘭尼臨終前曾叫她到病床邊,並把她介紹給巴爾比亞納的孩子們。[10]

1942年夏天,羅倫素在吉利奧拉度假期間,他在為小教堂繪製壁畫時閱讀了一本舊彌撒書,並為之着迷,正如他在18歲時給他的朋友歐雷斯特·德·布諾信中寫道:「[...]我閲讀了一本彌撒書,你知道嗎?那可比《六個尋找作者的劇中人[註 2]要有趣得多。」[11]羅倫素在那年夏天結束時回到米蘭,這段暑假的經歷導致他對天主教禮儀的興趣越發濃厚。1943年,因戰爭原因,羅倫素離開米蘭並與家人搬回佛羅倫薩。[12]

自我探索

羅倫素於1943年在蒙特斯佩托利聖皮埃特羅教堂領聖餐,並於同年正式皈依天主教,6月13日受埃利亞·科斯塔主教堅信禮[13][14]他在信仰方面的第一個轉折點是因與拉斐爾·本西神父交談,後者成為其精神支柱。本西神父曾這樣描述羅倫素:

「因遇見基督,使其奮鬥、搶奪,如饕餮巨獸般,幾乎與耶穌基督融為一體——為祂以至面如槁枯。」

「Perché incontrare Cristo, incaponirsene, derubarlo, mangiarlo, fu tutt'uno. Fino a pigliarsi un'indigestione di Gesù Cristo」[15]

對於他選擇皈依天主教時的狀態至今仍是模糊的,這也是因羅倫素有意避談的原因。不過和米蘭尼有重要聯繫的斯陶德和蒂齊阿納都曾指出,在那段期間米蘭尼「一直處於自我探索的狀態」。[16]他的傳記作者奈拉·法拉奇引用他說過的一段話:

「在這個信仰有很多重要且基本的事物——那是懺悔的聖禮。我作為一名天主教徒,究其一生都只為追尋它。為使罪孽得到寬恕,我應擁有,應給予。」

«E in questa religione c'è fra le tante cose, importantissimo, fondamentale, il Sacramento della confessione dei peccati. Per il quale, quasi solo per quello, sono cattolico. Per avere continuamente il perdono dei peccati. Averlo e darlo.»[17]

1943年11月9日,羅倫素入讀奧特拉諾塞斯特羅神學院。然而他在學院的日子並不如意,因其與教會整體心態上產生深刻衝突與矛盾:他無法理解教會延續下來的規例、守舊和舉止。

在他眼中,這些都與福音教導的「直接」與「真誠」相去甚遠。1947年7月13日,羅倫素神學院畢業。同年於聖母百花聖殿受埃利亞·達拉·科斯塔樞機主教任為神父。他的首個任務是前往蒙特斯佩爾托利教區協助當地的本堂神父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