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組曲BWV812-817,是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在1722年至1725年之間為琴鍵樂器(大鍵琴即撥弦古鋼琴、羽管鋼琴或擊弦古鋼琴)創作的六首組曲[1],雖然組曲第1至第4首通常被確定為1722年的作品,但第一首的寫作時間可能更早一些[1]

Thumb
G大調法國組曲第五組中的加沃特舞曲

這些組曲後來被命名為 「法國」(首次記錄是在1762年腓特烈·威廉·馬爾普格的作品中)。同樣英國組曲也是後來才有的稱呼。巴赫的傳記作者約翰·尼古拉斯·福克爾為大眾普及了這一名稱,他在1802年的巴赫傳記中寫道:「人們通常稱它們為《法國組曲》,是因為它們是以法國的方式寫成的。」[1]然而這一說法並不準確,是因為與巴赫的其他組曲一樣,它們大體上遵循了意大利式作曲方法的慣例。[2] 這些組曲現存沒有確定的手稿,不同手稿的裝飾音在類型和程度上都有差異。[1] 第一組曲(D小調)和第三組曲(B小調)的圓舞曲是法國風格,其他四組曲的圓舞曲都是意大利風格。不管如何,巴赫在作品中也採用了與法國風格不同的舞蹈動作(如第六套曲的波洛內茲)。通常在阿勒芒德之後速度較快的第二樂章會被命名為courante(即庫朗特舞曲,下同)(法國風格)或corrente(意大利風格),但根據巴赫目錄列表中的所有這些組曲中,第二樂章都被命名為courante,如此支持了這些組曲是 「法國 」的說法。有些流傳下來的手稿的標題是「Suites Pour Le Clavecin」(琴鍵樂器組曲,法國式命名),這可能是傳統上導致稱它們為 「法國 」組曲的原因。

在其他的一些手稿中,還有兩首組曲,一首是A小調(BWV 818),另一首是降E大調(BWV 819),與我們熟悉的六首組曲有關。巴赫的《琴鍵樂器-訓練》中第二部分出版的《法國風格序曲》(BWV 831)是一首法國風格的組曲,但與法國組曲沒有聯繫。[3] 有些手稿中的樂章在其他抄本中沒有,可能是誤傳。

樂章

D小調,第一組曲,BWV 812

  1. 阿勒曼德舞曲
  2. 庫朗特舞曲
  3. 薩拉班德舞曲
  4. 小步舞曲 I
  5. 小步舞曲 II
  6. 基格舞曲

C小調,第二組曲,BWV 813

  1. 阿勒曼德舞曲
  2. 庫朗特舞曲
  3. 薩拉班德舞曲
  4. 詠嘆調
  5. 小步舞曲
  6. 小步舞曲 – 三重奏 (在BWV 813a里)
  7. 基格舞曲

B小調,第三組曲,BWV 814

  1. 阿勒曼德舞曲
  2. 庫朗特舞曲
  3. 薩拉班德舞曲
  4. 加沃特舞曲
  5. 小步舞曲
  6. 三重奏
  7. 基格舞曲

降E大調,第四組曲,BWV 815

  1. 阿勒曼德舞曲
  2. 庫朗特舞曲
  3. 薩拉班德舞曲
  4. 加沃特舞曲
  5. 詠嘆調
  6. 小步舞曲
  7. 基格舞曲

第四組曲也有另一個版本作為BWV 815a出版,其中包括三個額外的樂章:前奏曲,第二個加沃特舞曲和一個小步舞曲。[4][5]

G大調,第五組曲,BWV 816

  1. 阿勒曼德舞曲
  2. 庫朗特舞曲
  3. 薩拉班德舞曲
  4. 加沃特舞曲
  5. 布雷舞曲
  6. 路爾舞曲
  7. 基格舞曲

這首組曲的前幾小節是1722年為巴赫的第二任妻子所寫,但直到1723年才完成。這首基格舞曲,如同通常的賦格風格採用二元對立的形式。各個聲部以降序進入(高音-中音-低音),而在樂曲的後半部,各聲部不僅以相反的順序進入,而且是對第一主題的倒置進行。[6]

E大調,第六組曲,BWV 817

  1. 阿勒曼德舞曲
  2. 庫朗特舞曲
  3. 薩拉班德舞曲
  4. 加沃特舞曲
  5. 波洛內茲舞曲
  6. 布雷舞曲
  7. 小步舞曲
  8. 基格舞曲

參考資料

參見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