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亨利(英語:O. Henry,1862年9月11日—1910年6月5日),本名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iam Sydney Porter),歐·亨利是其筆名,美國小說家。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2年2月26日) |
歐·亨利的人生,雖出身醫師家庭,但幼年家境貧寒,曾想當畫家,後來曾經擔任藥劑生、牧人、廚師、照顧服務員、樂師、歌手、演員、記帳士、地政局書記、記者、編輯、銀行出納員等,在妻子的鼓勵下開始寫作,而後因在銀行供職時的賬目問題而入獄,服刑期間由於經濟困難,以「歐·亨利」為筆名發表了大量的短篇小說,情節大多出人意料,故引起廣大歡迎。假釋後,便成為專業作家。
歐·亨利是一位高產的作家,一生中留下了一部長篇小說和近三百篇的短篇小說。他的短篇小說構思精巧,風格獨特,以表現美國中下層人民的生活、語言幽默、結局出人意料(即「歐·亨利式結尾」)而聞名於世,以其眾多巧妙、幽默的作品而贏得了全世界的讚譽,成為美國文學獨樹一幟的極短篇大師,被譽為「美國現代短篇小說之父」和「美國生活的幽默百科全書」。歐·亨利與居伊·德·莫泊桑和安東·卓可夫並稱「世界三大短篇小說之王」。
早年的生活
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iam Sidney Porter,1898年他改名為 William Sydney Porter)於1862年9月11日生於美國北卡羅萊納州格林斯伯勒。他的父親名叫阿爾格農·西德尼·波特(Algernon Sidney Porter ,1825年-1888年),是個醫生,酗酒,生活無節制。這直接導致了他們家境貧困。他的母親名叫瑪麗·珍·維吉尼亞·斯維姆·波特(Mary Jane Virginia Swaim Porter,1833年-1865年 )。他的父母於1858年4月20日結婚。1865年,歐·亨利3歲時,母親因結核病而去世。這一年,他和他的父親搬到他的祖母家居住。他與兄弟被送往堂親所開辦的一所私立學校讀書。他後來由他的祖母和姑姑(Evelina Maria Porter)撫養長大,姑姑啟發了他對文學的喜愛。年幼的歐·亨利很愛讀書,他最喜歡的書是《天方夜譚》。
1876年,他從姑姑的私立學校畢業。然後就進入高中讀書,但是在1877年被迫輟學,到叔叔的藥局當學徒。這份工作讓他覺得既傷自尊又無聊,但他卻先後幹了五年(他後來在監獄裏當的就是藥劑師,而「歐·亨利」這個筆名也與藥劑師有着很大的關係)。少年時的歐·亨利喜歡畫畫,且頗具天分,他年少時便一心想當畫家。北卡羅萊納州的一所男子學校就曾經表示,只要歐·亨利為其作畫,學費和膳食費可免,但被他謝絕,因此歐·亨利的校服費和書本費仍無着落。南方生活對歐亨利的影響很大,比如短篇小說《都市生活》就是講的南方的故事,而且歐·亨利40歲移居紐約後也染上了他父親酗酒惡習。
1882年3月,格林斯伯勒的占士·霍爾(James K. Hall)醫生要到德薩斯州拉薩爾縣的一個牧羊場探望自己的兒子李察·霍爾(Richard Hall),見歐·亨利身體不好,一直咳嗽,便提議帶歐·亨利去調養身體,歐·亨利同意了,希望能夠康復。歐·亨利一去便喜歡上了西部牧場的生活,在那兒一住就是兩年。在那裏他幫忙做牧羊人、廚師、嬰兒看護員。在那兒,他向一些移民學了一段時間的西班牙語和德語(西班牙語在他後來逃亡時起了很大的作用,他流浪到了講西班牙語的洪都拉斯)。
1884年,他和霍爾醫生的兒子李察·霍爾(Richard Hall)來到了柯士甸,並在柯士甸找到了工作。歐·亨利在那兒當過歌手、戲劇演員、藥劑師、繪圖員、記者和出納員等,他的幽默細胞逐漸顯露了出來,他很逗人喜愛,拿的工資也較高,終於改變了貧窮的生活狀況。西部生活激發了他的幽默細胞,而且成為他後來的短篇小說的重要素材。他筆下對美西明顯顯露出好感,把他們寫得善良、純樸、勤勞、能幹、勇敢、富於同情心,特別是重朋友義氣。這些小說也很誇張幽默,構思巧妙,結局往往出人意料。他寫西部的小說往往都是喜劇性小說和類似滑稽劇的小說。他在21歲這一年改變了志向,立志成為作家。
1885年,他認識了17歲的姑娘阿索爾·埃斯蒂斯(Athol Estes),當時她還在中學念書。歐·亨利當時是結他手和曼多林琴師。歐·亨利追求了她兩年。1887年7月1日夜,也就是阿索爾·埃斯蒂斯中學畢業的那天晚上,她瞞着父母,與歐·亨利雙雙跑到柯士甸的一位牧師家結婚,請他證婚。這位牧師雖沒料到兩位年輕人夜裏跑來結婚,但見他們已經成人,便順水推舟,給他們證了婚。婚後,阿索爾·埃斯蒂斯改名為阿索爾·波特(Athol Porter)。姑娘的母親本希望她嫁個有錢人,得知此事後十分生氣,竟數月不肯上教堂,更不理那位牧師。不過,這一次婚姻只持續了10年。1897年,歐·亨利的妻子因病去世。
創作生涯
歐·亨利與妻子生活得很美滿。新婚妻子鼓勵歐·亨利寫作,於是他結婚那一年就在《底特律自由報刊與真實》上發表作品。歐·亨利成名後在一次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我小時候一心想當畫家。到21歲,改變了主意,想想還是寫作好。」所以說,1887年歐·亨利發表作品,並非完全是受妻子的鼓動,其實早已存在內因。
1888年,他們生了一個兒子,但在襁褓中便夭亡。
1889年,他們生了女兒瑪嘉烈·沃斯·波特(Margaret Worth Poter)。
1891年,他在柯士甸第一國民銀行當出納員。他幹這個工作心不在焉。不止一個顧客反映,別人以為他是在埋頭算錢,其實就是在作畫(他雖然立志當作家,但並沒有放棄當畫家的夢想)。這份工作對他的一生產生了重大影響,比如《一筆通知放款》、《聖羅薩里奧的兩位朋友》等短篇小說裏寫的都是西部的銀行裏發生的故事。
1894年,歐·亨利花250美元買下了柯士甸的一家周刊,將它更名為《滾石》(也可以說他創辦了《滾石》雜誌),使它成為一份幽默雜誌。他既當編輯又當出版商,自己寫文章,自己作畫。也是1894年10月,聯邦銀行檢查員發現歐·亨利的帳目有問題,他只好辭職。這個經歷對他影響很大,所以他在《一筆通知放款》、《聖羅薩里奧的兩位朋友》等短篇小說中,寫的都是聯邦銀行檢查員來查帳,但帳目裏有問題。
編輯《滾石》一年後的1895年4月,它完全失敗了,於是他將這份雜誌物歸了原主。接着,他們搬到了侯斯頓,歐·亨利轉到《侯斯頓郵報》當記者和專欄作家,每個星期的工資僅為15美元,大約為兩個年輕售貨員的收入。
1896年2月,他受到了盜用公款的起訴,被傳受審並被暫時關押。他的岳父將他保釋出獄。本來他的案情並不嚴重,但他在傳訊的前一天,1896年7月7日,逃到了路易斯安那州紐奧良,然後又逃到了洪都拉斯。他在特古西加爾巴的旅館裏待了好幾個月。他早年間學的西班牙語幫了他大忙,他在洪都拉斯開始寫長篇小說《白菜與國王》(Cabbages and Kings)
1897年2月,他獲悉身患結核病的妻子病危,便趕回了柯士甸。他回國後旋即被捕,但又很快再次被岳父保釋出獄。7月25日,他的妻子阿索爾·波特(Athol Porter)死於結核病
1898年2月,他被判有罪,被判處五年有期徒刑。3月25日,他開始在俄亥俄州哥倫布的聯邦監獄服刑。服刑期間,歐·亨利因為一技之長而當上了監獄的藥劑師。也是在服刑期間,為了維持女兒和自己的生活,以及供女兒上學,他開始認真寫作短篇小說。他之所以選擇短篇小說,是因為短篇小說的寫作時間不長,發表的地方也很多,可以很快拿到稿酬。也許是逃亡的需要。他的女兒不知道他被判了刑,只知道「他在外地做生意」。她由外祖父母撫養,他們一家搬到了匹茲堡。這一年,他定下筆名為「歐·亨利」。
1899年12月,他以「歐·亨利」為筆名在《麥克盧爾雜誌》聖誕專刊上發表了短篇小說《口哨大王迪克的聖誕襪》(Whistling Dick's Christmas Stocking)。他把小說寄給他在紐奧良的自由人朋友,他的朋友再轉寄給雜誌社,這樣讀者才不知道作者其實是個階下囚,用筆名而不用本名,也是為此目的。此後,「歐·亨利」這個筆名開始為讀者所關注。
1901年,服刑3年零3個月後,歐·亨利因在獄中表現良好而被假釋。7月24日,他在匹茲堡與女兒團聚。
1902年,他移居紐約,成了職業作家,創作了上百篇優秀的短篇小說。他是為了離雜誌社和出版商更近一些才這樣做的。儘管他沒有忘記早年的歡樂,他卻看見了生活的陰暗面。他不辭辛勞的日夜寫作,大量優秀的作品就是這一時期創作的。他這時的寫作速度非常快,極少修改。他為此曾說過:「一篇小說一旦開了頭,我就非得一口氣寫到底不可,要不然就再也寫不下去。」在紐約,由於大量佳作的發表,他名利雙收,有時也受到記者的採訪。可他不僅揮霍無度,而且賭博,染上了他父親的惡習——酗酒。寫作的勞累與生活的無節制使他的身體受到了嚴重損傷。
1904年,他出版了一生中唯一一部長篇小說《白菜與國王》(Cabbages and Kings),這是一部結構鬆散的政治諷刺小說,有時也被視作短篇小說集。
1906年,他出版了短篇小說集《四百萬》(The Four Million),其中包括《條子與聖歌》、《聖賢的禮物》、《二十年後》和《帶家具的房間》等名篇。歐·亨利這部短篇小說集以及以後的短篇小說中體現了歐·亨利關心社會底層小人物,着重刻畫微妙的感情的寫作風格。與當時其他作家着重表現紐約等大城市的上流社會不同,歐·亨利一直着力於表現繁華都會與西部鄉村中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描寫了美國民眾的日常生活以及他們對浪漫和冒險生活的追求。歐·亨利筆調幽默,善於使用雙關語,而且小說的結尾都能做到「出乎意料之外而又合乎情理之內」,這就是著名的「歐·亨利式結尾」。由於他寫的都是平常生活,情節和文筆又吸引人,所以頗受歡迎。
1907年,他跟早年時代的戀人莎拉·林德賽·科爾曼(Sarah Lindsey Coleman)結婚。他們是在歐·亨利一次回鄉期間重逢的。然而這次婚姻並未給歐·亨利帶來任何幸福,反而帶來更多的不和與不快。
1908年,他與第二任妻子離婚。他的經濟狀況也開始不好,為了緩解生活壓力,他不得不以很快的速度創作小說來換取稿費,這也導致了他的作品的質量參差不齊。他經常一周六天賭博與飲酒,第七天花一天來寫一篇短篇小說,再交給雜誌發表。他一周就能發表一篇短篇小說。這一年,他出版了短篇小說集《城市之聲》。這一年,歐·亨利創作並發表了《最後一片葉子》,作品文字樸實,但感情濃郁,藝術性很高,給予人很大的感動,是他最著名的小說之一,全世界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逝世
1909年,他出版了短篇小說集《命運之路》(The Road of Destiny),裏面顯出了他深受悲觀主義和宿命論的影響,特別是短篇小說《命運之路》(The Road of Destiny)。
1910年,他創作了也許是他最輕鬆幽默的作品《紅毛酋長的贖金》,讓人忍俊不禁。長年寫作的勞累與無節制的生活使他的身體受到嚴重損傷,再加之婚姻的不幸,6月3日,他在寫作他一生中最後一篇短篇小說《夢》時病倒了。6月5日,他死於肝硬化。《夢》是他最後一篇小說,未完,他原本想讓它成為自己的轉型之作(當時有人批評他的「歐·亨利式結尾」讀多了就沒意思),結果未能如願就病逝了。
他的葬禮在紐約舉行,他被葬於北卡羅萊納州阿什維爾。1927年,他的女兒瑪嘉烈·沃斯·波特(Margaret Worth Poter)去世,與他合葬在一起。
評價與影響
歐·亨利的小說最顯著、最為人熟知和稱道的特點是結尾出人意料(即「歐·亨利式結尾」)。他在故事情節發展過程中,將某一方面着力描寫。這些描寫與主題是密切相關的,但沒有觸及最重要的事實,最重要的事實只用一兩筆帶過,讀者難以看出他埋下的伏筆。到故事結尾處,筆鋒一轉,寫出一個意想不到的結局。這時,讀者再回想一下整個小說,會為歐·亨利的構思的精妙而拍案叫絕。他的這種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結局獨具匠心,但非挖空心思才想得出來。
歐·亨利的寫作不以任何作家為楷模,但他受到了莫泊桑和馬克·吐溫的影響。他常讀莫泊桑的作品,「歐·亨利式結尾」就是受到莫泊桑的《項鍊》等極短篇的啟發而形成的。他的幽默和誇張深受當時大量流行的幽默刊物的影響,其中幽默小說和諷刺小說的集大成者就是馬克·吐溫。他創作時不考慮什麼創作的規矩,怎樣想來就怎樣寫。然而,他的寫作始終有一個明確的目的:「供讀者消遣」。也許是出於這個原因,還沒有哪位評論家說過歐·亨利曾「深受」某某作家的影響,他的小說才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結局,才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
為了供讀者消遣,歐·亨利的小說常出現極度誇張,如他在短篇小說《都市生活》中形容一位黑人年齡之大時,竟說他「與金字塔的年歲一般大」。他把極度誇張運用得很得當,使作品收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歐·亨利又是有名的幽默大師,可以與馬克·吐溫媲美。他的小說經常令讀者捧腹。他的幽默與消遣這個目的是分不開的。儘管歐·亨利寫小說是一心想給讀者消遣,他的小說卻願不全是喜劇或滑稽的,他也寫悲劇,而且數量不少。他最優秀的極短篇《聖賢的禮物》和《最後一片葉子》就是悲劇。歐·亨利也寫愛情小說,但不是像別的作家那樣為了歌頌愛情的永恆,他的這類小說總要出現讀者意想不到的情況,令讀者一笑,一嘆,或是一驚。這些小說也能說明歐·亨利構思的巧妙、他的獨創天才,但從中也能看出他為供讀者消遣而寫作的目的。
歐·亨利有很多的小說以紐約為背景。他不寫紐約的繁華,至多只略帶幾筆。他筆下的紐約是個怪事層出不窮的大都市。當時有人說,紐約的社會基礎是四百個上流人物,他們舉足輕重,歐·亨利就在《四百萬》(The Four Million)中針鋒相對地提出反對意見。他認為紐約是由四百萬普通民眾作基礎的,他們是社會中最最重要的人。他主要寫小人物,但偶爾也寫大人物,但他們不是作為社會中堅力量出現的,而是出現在滑稽劇性小說中。
歐·亨利在1902年才移居紐約,對紐約人有褒有貶,但他筆下對美西人卻表現出明顯的好感,這大概與他長期生活在美西有關。他筆下的西部人都是忠厚淳樸、勤勞勇敢、聰明能幹、重兄弟義氣的人。在寫西部人時,歐·亨利同樣沒有忘記讓讀者消遣,小說也多誇張與幽默,構思精巧,結局往往出人意料。
歐·亨利在寫作時沒有打算批判美國社會,也沒有想到將人作階級上的劃分(因此階級意識不強,也就在拒斥階級理論的後現代社會中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況且他的小說本身就具有極強的可讀性)。在他的作品中,任何地方的人都有好有壞。他的感情傾向、是非觀念在小說中非常清楚。例如,他在《剪亮的燈盞》、《沒說完的故事》等短篇小說中顯示了他對薪貧的女售貨員的同情,但也不客氣地勾畫出了她們的虛榮心;他在《剪狼毛》中揭露了詐騙犯的勾當,但不諱言許多上當受騙的人本身也居心不良,想佔便宜;他的短篇小說《命運之路》(The Road of Destiny)表現出人擺脫不了命運控制的思想,悲觀主義和宿命論思想很深;《「真兇」》(The Guilty Party)告誡人們不要忽視對子女的教育。歐·亨利以他自己的眼光觀察生活,判別是非,他的作品表現了他觀察到的生活和他的思想。
他的長篇小說雖然只有一部,而且結構鬆散得可以看做短篇小說集,但仍然很不錯。一方面,它很幽默;另一方面,它的諷刺力度也很強,直指美國在拉丁美洲的經濟上的新殖民主義統治。而且它和一些其他長篇小說開啟了鬆散的長篇小說的先河,影響了很多作家。他的諷刺和幽默對林·拉德納有着一定的影響。
有的外國評論家曾說過[誰說的?]:「(歐·亨利的小說)不要真實性,沒有道德意識,沒有人生哲理。」——不過這種說法被多數評論家[誰?]所否定。當時有人[誰?]批評他的「歐·亨利式結尾」讀多了就沒意思。——不過這種說法也被多數評論家[誰?]所否定。 有人[誰?]認為他的小說寫的淺薄;有人說[誰說的?]:「在歐·亨利的所有小說中 ,找不出一個寫得真實的人物。」歐·亨利對自己的小說也不滿意,一次他在給一位朋友的信中說過:「我是個失敗的人。我的小說究竟如何呢?老實說,我不滿意。我就害怕人們說我是什麼『名作家』。」
1917年,他最後的一部短篇小說集《流浪兒》(Waifs and Strays)出版了。1918年,美國設立了「歐·亨利紀念獎」,一年頒獎一次,獎勵每年最優秀的短篇小說,延續至今。每年五月,位於柯士甸的「歐亨利博物館」還會舉辦「世界雙關語錦標賽」。
漢譯
歐·亨利的小說有許多漢譯,影響最大的是1952年就開始譯介的王永年,1950年代就從原文譯出《白菜與國王》等多篇在上海出版,1961年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2卷本《歐·亨利小說選》,1986年同社出版1卷本《歐·亨利小說選》,流傳很廣。
2002年,王永年譯完歐·亨利全部的小說,2003年付排。
2005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台《歐·亨利小說全集》,歐·亨利的小說作品終於完整介紹到漢語世界。
在台灣,有徐進夫的2卷本《歐亨利短篇傑作選》等譯本。
外部連結
- The Gift of the Magi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by O. Henry
- 歐·亨利在豆瓣上的資料(簡體中文)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