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尼斯拉夫·比尼茨基(塞爾維亞語西里爾字母:Станислав Бинички,英語:Stanislav Binički,1872年7月27日—1942年2月15日),塞爾維亞作曲家、指揮家和音樂教育家,師從於德國作曲家約瑟夫·賴因貝格爾。1889年成為貝爾格萊德國家劇院歌劇部的第一任總監,並在1899年開始與貝爾格萊德軍樂團合作。1903年,比尼茨基創作了塞爾維亞的第一部歌劇《破曉時分》(塞爾維亞語:Na uranku)。[1]1911年,他創建了第二所塞爾維亞音樂學院。比尼茨基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加入了塞爾維亞軍隊,並在策爾戰役取得勝利後創作了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德里納河進行曲》。[2]他於1920年從貝爾格萊德國家劇院歌劇部門總監的職位上退休,1942年比尼茨基在貝爾格萊德逝世。斯坦尼斯拉夫·比尼茨基被譽為19世紀70年代塞爾維亞最主要的作曲家之一。
生平
斯坦尼斯拉夫·比尼茨基於1872年7月27日出生在塞爾維亞公國克魯舍瓦茨附近的雅西卡村(Jasika)。他師從作曲家賴因貝格爾在貝爾格萊德和慕尼黑學習。[3]他在1889年擔任貝爾格萊德國家劇院的第一任歌劇部總監。1899年,比尼茨基開始與貝爾格萊德軍樂團合作。[4]他極大地豐富了該軍樂團的演出曲目,如舒伯特的《第8號交響曲》、瓦格納《黎恩濟》的序曲、德沃夏克的《斯拉夫舞曲》和孟德爾遜的《第四號交響曲》。[5]比尼茨基創作的第一部塞爾維亞歌劇《破曉時分》於1903年首演,[6][7]當時的音樂評論家約翰·沃拉克將這部歌劇描述為一部具有開創意義的作品,並讚揚比尼茨基巧妙地運用對比鮮明的音樂風格來描繪塞爾維亞人和土耳其人之間的鬥爭和衝突。[3]
1911年,比尼茨基建立了第二所塞爾維亞音樂學院。[8]比尼茨基之後分別指揮了貝多芬的《第九號交響曲》和海頓的《創世紀》在塞爾維亞地區的第一次演出。1912年,他創作了一部名為《追思》(Memorial Service)的音樂作品。比尼茨基作品的器樂設置和舞台音樂普遍融合了來自塞爾維亞本土、中東和意大利的元素。他所創作的合唱作品大多是塞爾維亞民族音樂的代表。[9]
在比尼茨基的鼓勵下,貝爾格萊德國家劇院在1913-1914年演出了歌劇《遊唱詩人》、《賈米萊》、《魔彈射手》、《維特》和《迷娘》。1914年夏天,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貝爾格萊德國家劇院被迫中斷工作,而比尼茨基在開戰後加入了塞爾維亞軍隊。[6]為紀念塞爾維亞在塞爾戰役中的勝利,比尼茨基創作了他最為著名的音樂作品《德里納河進行曲》,[10]並將其獻給了他在軍中最敬仰的指揮官米利沃耶·斯托亞諾維奇上校,而斯托亞諾維奇不幸在戰鬥中陣亡。該作品最初名為《走向勝利》(March to Victory)。一些學者推測,比尼茨基對該作品的創作是基於奧斯曼土耳其風格的進行曲。[11]
1915年,塞爾維亞受到奧匈帝國、德意志帝國和保加利亞王國的入侵。塞爾維亞的防線迅速瓦解,而塞軍隊則被迫進行戰略性的大撤退。貝爾格萊德軍樂團也因此失去了所有的樂器和音樂檔案。塞爾維亞在這場大撤退中死傷眾多,但比尼茨基倖存了下來,並設法到達希臘的科孚島。在那裏他重新收集了新的樂器並重製了樂譜,同時還在科孚國家劇院安排了一場音樂會。[5]比尼茨基和其他的塞爾維亞音樂家於1917年在法國巡演,在巴黎演出了三場音樂會。比尼茨基在戰爭結束後重返巴爾幹半島,並在南斯拉夫王國境內各大城鎮內組織了為期六個月的巡演。[12] 1920年,比尼茨基從貝爾格萊德國家劇院歌劇部的總監之職退休,並由塞爾維亞指揮家斯蒂芬·赫里斯蒂奇接任。斯坦尼斯拉夫·比尼茨基於1942年2月15日在貝爾格萊德逝世。
參考資料
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