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動脈壓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平均動脈壓Mean arterial pressure,簡稱MAP)為醫學上用來描述個體平均血壓的詞彙[1],其定義為一個心動周期中平均的動脈血壓。

計算

總周邊血管阻力(Total Peripheral Resistance,TPR)可由下列數學公式表示:

R = ΔP/Q[2]

R 代表 TPR。 ΔP 代表全身體循環起終點的血壓變化量。 Q 代表心輸出量

因此此公式可以解釋為

總周邊血管阻力 = (平均動脈壓 - 平均靜脈壓)/ 心輸出量

因此平均動脈壓可以下列公式定義:[3]

  • 代表心輸出量Cardiac output)
  • 代表體循環血管阻力英語systemic vascular resistanceSystemic vascular resistance)
  • 代表中心靜脈壓Central venous pressure),在此公式中因為數值極小,通常可被省略。

估計

在一般個體靜止的狀況下,通常可用較易量測的收縮壓(SP)與舒張壓(DP)估算:[4][5][6]

化簡後可寫成

也可表示成

其中 代表脈壓,也就是

當心跳速率越大,會越接近收縮壓與舒張壓的算術平均數,因為動脈的形狀會因壓力增大而改變。

大概可以用下列公式表達:

HR 代表心率[7]

臨床意義

MAP被認為相當於器官灌注壓力英語perfusion pressure

MAP的正常值大約為 65 到 110 mmHg之間,一般相信高於 60 mmHg 在一般人身上足以提供器官養分[8]。MAP在急救醫學中和評估敗血症、創傷,和中風等等相關[9]

如果MAP在一定時間內降至低於50 mmHg,重要器官將無法獲得足夠的氧氣灌注,並且會變得缺氧,這種情況稱為局部缺血。

參見

參考文獻s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