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圖洛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帕圖洛橋(英語:Pattullo Bridge)是加拿大卑詩省大溫哥華地區一條拱形桁架橋,橫跨菲沙河連接南岸的素里和北岸的二埠。大橋主體長746米(2,448英尺),連南端引道長1,221米(4,006英尺),主橋跨則為137米(449英尺)[1]。大橋為四線行車,每條行車線濶3米(9.8英尺),來回方向各兩線,南行線旁並設有1.8米(5.9英尺)濶的行人和單車通道[2]。
來往二埠和素里的「K de K」渡輪於1884年投入服務,當時是連接兩地的唯一交通模式[3]。隨着渡河交通日益增長,「K de K」渡輪亦於十年內被承載量較大的素里號渡輪取代[3],而聯邦政府更於1902年斥資興建二埠大橋(New Westminster Bridge)。該座橋樑於1904年落成啓用,分為上下兩層,下層供鐵路使用,上層則供馬車和汽車使用[5]。
為了應付現代汽車交通的需求,卑詩省政府於1930年代決定在二埠大橋旁興建一座新橋。大橋於1936年動工,並於1937年11月15日正式啓用,造價為4百萬加元(1937年計算)[3],以時任卑詩省省長湯瑪士·德芙靈·帕圖洛(Thomas Dufferin Pattullo)命名。帕圖洛橋開通後,二埠大橋的上層通道被拆除,該橋遂成為鐵路專用橋[5]。帕圖洛橋啓用初期曾收取過路費,到1952年則取消收費[4]。
大橋早期隸屬卑詩省1號公路(橫加公路)和99號公路[6]。該兩個編號後於1970年代初轉到新建成的高速公路路段,而帕圖洛橋亦隨之改歸1A和99A公路[7]。省政府於1999年將大橋轉交大溫地區的交通管理局運輸聯線[8],並取消大橋的省道資格。
2009年1月18日清晨,帕圖洛橋南端橋面下的木製支架起火並蔓延至橋面,火警中無人傷亡[9]。運輸聯線原本預料大橋需封閉至少一個月以進行復修,但由於當局能夠利用架空列車加拿大線工程的剩餘物資,大橋提早於同月26日重新開放[10]。
帕圖洛橋的行車線狹窄,來回方向沒有護欄分隔,1990年至2008年間共有21人因在大橋或其引道上遇上車禍而喪生[11],大橋的安全水平因此備受質疑。有見及此,運輸聯線近年已實行數項措施以改善情況,包括將大橋的行車速度上限從每小時60公里降低至50公里、在來回方向的分隔線上放置一系列反光膠柱、以及從2005年7月起由每晚10時至翌晨5時封閉大橋的兩條中央行車線以減低車輛迎頭相撞的風險[12]。
運輸聯線亦曾經研究在大橋來回方向之間增設護欄,但由於橋面濶度有限,增設護欄後當局必需更改大橋的行車安排[13]:
綜合種種因素,運聯於2008年決定興建新橋來取代帕圖洛橋[11],而新橋落成前帕圖洛橋則維持現有的行車安排[13]。當局估計新橋的造價約為8至10億元[14]。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