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齒鋸鰩學名Pristis microdon)為鋸鰩科鋸鰩屬魚類。分佈於世界大部分熱帶海域,亦能進入淡水水域。該物種近年數量銳減,被IUCN劃為極危物種[3] [4][5]

Quick Facts 小齒鋸鰩, 保護狀況 ...
小齒鋸鰩
Thumb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軟骨魚綱 Chondrichthyes
目: 犁頭鰩目 Rhinopristiformes
科: 鋸鰩科 Pristidae
屬: 鋸鰩屬 Pristis
種:
小齒鋸鰩 P. microdon
二名法
Pristis microdon
(Latham, 1794)[2]
Close

該物種的學名pristis來自於希臘語中的「鋸子」一詞。[6]

外貌描述

小齒鋸鰩理論上最長可達7.5米,但目前捕獲的最大個體僅7米長,為1950年的西非個體。[4]如今,大部分個體遠小於該記錄,只有2-2.5米長[7]。較大的個體體重可超過500kg[6]

該物種的特徵有[8]

  • 背鰭位置靠前,位於兩對胸鰭之間
  • 胸鰭尖銳呈三角形
  • 下尾葉較小
  • 尖吻(鋸狀結構)寬度為體寬的15%~25%,顯著寬於其他品種的鋸鰩
  • 上體為棕黃色[5]
  • 底部為白色或淡灰色

雌性個體的鋸狀結構相比雄性更短,鋸齒也更少[9]

吻部佔全身長度的比例隨年齡變化,幼魚可佔全長的30%,而成年魚的吻部最低僅佔全長的20~22%,平均佔比大約為27%[9]

棲息地

小齒鋸鰩廣泛分佈於世界各地的熱帶與暖熱帶海域, 也能進入淡水水域,人們曾在距離海洋1,340 km(830 mi)的河流中發現該魚。[3] 其在東大西洋海域的歷史分佈為從毛里塔尼亞安哥拉的海域[3] ,也在1950年代前有在地中海發現小齒鋸鰩的報道,一般認為此類個體為迷途個體[3][10] 但有報告認為這些個體可能是來此繁殖[11]。其在大西洋線的分佈從烏拉圭加勒比海墨西哥灣[3] 雖然在墨西哥灣沿岸的美國各州有目擊報道, 有分析認為除了在德克薩斯州目擊的外,剩餘的大概率為從他國引進的個體,尤其是在佛羅里達州的案例。[12] 該魚在太平洋沿岸的分佈範圍南至秘魯,北至墨西哥的馬薩特蘭[3] 它在印度太平洋地區有極其廣泛的歷史分佈,從南非到非洲之角、東南亞、印度和北澳大利亞[3][5],總分佈範圍超過7,200,000 km2(2,800,000 sq mi), 為鋸鰩中分佈最廣泛者,但目前已在大部分地區消失。[10]

成年個體常常出沒於深度不超過25米的河口灣,以不超過10米的居多。除此之外,它們似乎比其他種類的鋸鰩更適應淡水環境[13][14] [15]尼加拉瓜湖中的個體可能在大部分時間或者終身生活在淡水環境中。[10]被人類捕獲的個體無論年齡都均可在鹹水和淡水環境中生活,但從鹹水環境適應淡水環境的過程遠快於淡水到鹹水的過程。[16]

在人工飼養環境下觀察到小齒鋸鰩非常敏捷,甚至有倒游的能力。其亦可用胸鰭攀爬,並能高高躍出水面,1.8米長的個體可躍出水面5米高,因而有研究認為該物種可以逆流穿過中等大小的瀑布或是激流。[16]

小齒鋸鰩最適宜生存的水溫為24~32 °C,低於19 °C的冷水對其而言是致命的。

Thumb
一條在澳大利亞的小齒鋸鰩,該國是目前唯一有該魚穩定種群的地區[3]

生活習性與繁殖

小齒鋸鰩大約在7-10歲時性成熟,此時的長度大約為2.8-3米[5]。該卵胎生物種只會在特定季節繁殖,且具體時間根據地域不同有極大差異。[17]

一般雌魚每1-2年生下一胎幼魚。一胎內的幼魚數量差異極大(1-13條),平均值為7條左右[3]。剛出生的幼魚體長為72-90cm[5]。小齒鋸鰩往往生於鹹水或河口灣處,但會立刻向淡水環境遷徙並在那裏渡過3-5年,[3][18]有時甚至可以游到離入海口400km的河流上游[5],而在亞馬遜河流域甚至有游到更遠的上游盆地的報道。[3][19]。在離開淡水環境前,小齒鋸鰩一般能長到2m左右[20]。然而,偶爾小齒鋸鰩會由於洪水等原因被困在孤立的淡水環境中長達數年[21]

目前對小齒鋸鰩的壽命尚無定論,學界有30年[6]、35年[3]、44年[21]和80年[16]等說法。

小齒鋸鰩為肉食動物,主要獵物為魚類、甲殼類軟體動物[5]。其鋸狀結構可用於攪動泥沙來尋找獵物或是將魚群分割開以便捕食[21][6]。小齒鋸鰩性格溫順,一般不會主動攻擊人類,但在被捕獲的情況下會用鋸狀結構自衛,可對人類造成重傷。[6][16]

小齒鋸鰩的天敵主要是鱷魚和大型鯊魚,其幼魚尤其容易受到捕食。[21][6]

Thumb
小齒鋸鰩的吻部標本,有若干鋸齒缺失(左側尺子上的每一黑格代表5cm)

物種保護

小齒鋸鰩曾分佈廣泛,但如今數量大幅下降,IUCN將其列為極危物種。其主要的威脅是過度捕撈和棲息地破壞。[3]它的魚鰭可被用來製造魚翅,而其吻部是極具價值的裝飾品,並且曾一度被用於提取魚肝油[22]。該魚鋸狀的吻部使得其容易被纏進漁網[10]。在尼日爾三角洲,本地的伊爵人等民族也會獵捕該魚來獲取其吻部作為儀式用品。[23]

目前,在小齒鋸鰩的歷史分佈範圍內,該魚已在27個國家局部地區滅絕,另在28個國家存在局部滅絕可能,即現在僅有20個國家、其歷史分佈範圍的39%仍現存小齒鋸鰩[10]。目前在印太地區僅澳大利亞有穩定的小齒鋸鰩種群,但該種群目前也正在衰退[3]。在東非、巴布亞新幾內亞秘魯哥倫比亞和中美洲地區仍然有極小規模的種群。[24]目前人們對該魚在東南亞的分佈尚不清楚,但2014年在原本認為小齒鋸鰩已經局部滅絕的菲律賓捕獲了該魚。該魚目前現存最大的種群可能在亞馬遜河流域,而在中美洲的聖胡安河也有一定規模的種群,但在與該河流域相連的尼加拉瓜湖中較為稀少。在西非,比熱戈斯群島很有可能是該魚目前唯一現存的分佈地,但即便在此也不是很常見。

小齒鋸鰩目前在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I中,即禁止絕大多數非必要的國際貿易,亦在美國受到瀕危動物法案的保護[25]。雖然在美國有一系列保護項目,但鑑於該物種自1961年再無出現記錄,極有可能已經在美國局部滅絕。[26]除此之外,小齒鋸鰩在孟加拉國、巴西、幾內亞、印度、印尼、馬來西亞、墨西哥、尼加拉瓜、塞內加爾和南非都受到一定程度的保護,但由於非法捕撈的猖獗和執法力度不足該魚可能已經在這些國家中的幾個局部滅絕。

Thumb
上海海洋水族館的兩條小齒鋸鰩

小齒鋸鰩是目前在水族館中養殖最多的鋸鰩品種[27],北美地區有10公6母共16條,而歐洲地區有3公2母共5條,在亞洲的水族館另有若干條。[28]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