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層學和地質學中,「宇」是在連續地質年代的某個宙中所沉積地層記錄中的所有岩層總和。「宇」不應與宙混淆,宙是地質年代中跨越特定年數(數億)的相應劃分,在此期間形成了歸屬於宇內的岩石。宇與對應的宙具有相同的名稱,這意味着在地球歷史中,只形成了四個宇,它們中從最古老到最新的宇分別為冥古宇、太古宇、元古宇和顯生宇。因此,「上顯生宇」中存在的岩層、化石或特徵可能起源於「晚顯生宙」。實際上,岩柱是不連續的:
“ | 從技術上講,完整的地質記錄不會出現在任何地方,要形成這樣的記錄,就需要該地區自地球起源以來一直就不斷地接受沉積物堆積,這種情況在任何地方都不存在。如果真的有,那麼,我們就無法有效地觀察地層,因為它們仍將被掩埋,而現代地層也將繼續堆積在它們之上。
地球表面的動態變化太強,任何地方都不可能發生這種情況。在地球漫長的歷史中,沒有一處地區是處於如此靜止的狀態。在一些地方,曾堆積過沉積物後來被抬升和侵蝕的情況已發生過很多次,有充分的證據可證明這一系列的事件[1] |
” |
儘管存在不連續性(局部地層缺失或不整合面),但也可將它與其他岩石記錄更完整的岩層作比較,並通過固定在宇內的恰當對應點進行關聯。因此,它們可用作大範圍的年代地層單位,在岩石柱的時間線內指定大致的年代。
宇在地質學和古生物學以及它們的子領域內被細分為界及更小的子單位,並在國際地層委員會的監督下,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跨學科地層分類系統。
宇在實際研究中並不被常用,因為專家測年估算可以並通常使用年表更精確的更小年代地層單位,這些年表可依次被細分為多個已定義的階,這是測年中被正式認可的最小的單位(參見比較單位的層次結構,地質年代劃分類型和岩石記錄類型各有五種)。
定代標準
全球標準地層年代(GSSA)是由國際地層學委員會所定義,主要用於測定早於6.3億年前(Mya),不存在良好化石記錄的岩層年代。
對於較年輕的時期,使用主要依據地球生物學研究進展和改進的化石年代測定方法所確定的全球界線層型剖面和點位(GSSP)來定義此類邊界。與全球界線層型剖面和點位相反,全球標準地層年代依據的則是特定地層剖面內的重要事件及過渡。在較古老的剖面中,沒有足夠的化石記錄或保存完好的剖面來確定「全球界線層型剖面和點位」所需的關鍵事件,因此,「全球標準地層年代」是根據固定日期定義的。
詞源
宇源於千萬年(eon)、時期(age),為通用希臘語詞ὁ αἰών(ho aion)和thema的拉丁語轉寫,意指「被放置或放下的」、「話題」[2]。
另請查看
- 動物群 (動物)
- 典型區域
備註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