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垃圾箱畫派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垃圾箱画派
Remove ads

垃圾箱畫派(英語:Ashcan School或Ash Can School)是20世紀初興起於美國的一個藝術流派,這一流派的藝術家以創作紐約日常生活場景的作品而聞名,其中往往展現的是城市中的貧困地區。垃圾箱畫派的著名藝術家包括羅伯特·亨利(1865-1929),喬治·盧克斯英語George Luks(1867-1933),威廉·格拉肯斯(1870-1938),約翰·斯隆英語John Sloan(1871-1951)和埃弗里特·希恩英語Everett Shinn(1876-1953)等。他們中的一些人在賓夕法尼亞美術學院著名的現實主義者托馬斯·安舒茨的帶領下一起學習,另外一些人則在費城的報社做插畫師的工作。這一藝術運動被認為是該時期政治叛亂精神的象徵[1]

Thumb
約翰·斯隆(John Sloan), 《自畫像》(Self-portrait), 1890年, 布面油畫, 14 x 11 7/8 英寸, 收藏於特拉華藝術博物館英語Delaware Art Museum, 1970年贈予H.F.斯隆。約翰·斯隆是垃圾箱畫派的主要成員。
Remove ads

成立與發展

垃圾箱畫派的興起是一場無組織的藝術運動。以這種風格創作的藝術家沒有發表過宣言,甚至沒有把他們自己看成是一個有着一致意圖和職業目標的團體。這裏的有些人是有政治傾向的,而有些則是非政治性的。他們的集結是為了描繪真實的城市和現代生活,因為這恰恰是被視覺藝術中的上流社會傳統所忽視和扼制的。羅伯特·亨利在某種程度上是這一流派的精神領袖,他認為「藝術類似於新聞業......他希望繪畫就像百老匯冬天馬路上的泥濘那樣,像馬糞和雪凝結成的土塊一樣真實」[2]。他敦促他的年輕朋友和學生們秉持自己喜愛的詩人沃爾特·惠特曼的堅強、自由、無畏的精神來作畫,不怕與當代人的品味相牴觸。他認為,工人階級中產階級的城市環境將為現代畫家提供比畫室和沙龍更好的創作素材。

許多最著名的垃圾箱派作品都是在20世紀的前十年中創作的,在同一時期,史蒂芬·克萊恩西奧多·德萊賽弗蘭克·諾里斯英語Frank Norris的現實主義小說剛剛步入大眾的視野,而一些專門揭發醜聞的記者正在呼籲人們關注貧民窟的狀況[3]。 「垃圾箱藝術」這一說法在1916年首次被用於形容藝術家Art Young的作品[4]。隨後,垃圾箱畫派逐步擴展,除了最初的「費城五人」之外,還包括藝術家喬治·伯羅斯英語George Bellows格倫·科爾曼傑羅姆·梅爾斯英語Jerome Myers基佛特·比爾英語Gifford Beal尤金·希金斯英語Eugene Higgins卡爾·斯普林霍恩愛德華·霍普(儘管有些評論家把他列入了這一流派,但是霍普拒絕了他們的觀點,且從不接受這一標籤)[5]。攝影師如雅各布·里斯英語Jacob Riis路易斯·海因也被認為是垃圾箱派藝術家。像許多藝術史術語一樣,「垃圾箱藝術」有時被運用到如此眾多的藝術家身上,其意義已經淡化。

垃圾箱畫派的藝術家反對美國印象派和學術現實主義,儘管這是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美國最受尊敬也是最為成功的兩類風格。與約翰·辛格·薩金特威廉·梅里特·切斯英語William Merritt Chase凱尼恩·考克斯托馬斯·威爾墨·杜因英語Thomas Wilmer Dewing阿伯特·賽耶英語Abbott Thayer等藝術家精緻明麗的作品相比,垃圾箱畫派的作品色調通常較暗,畫面也更為粗糙。妓女、酗酒者、低劣的動物、地鐵、擁擠的住宅、晾在外面的衣服、喧鬧的劇院、流血的拳擊手和摔跤手是他們作品的主角。雖然他們的作品並不局限於此,但作品中頻繁出現的有關貧窮和現實生活的粗暴等不安定因素使一些評論家和策展人認為他們的作品無法被大眾接受和收藏。

Remove ads

繪畫作品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相關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