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763年的巴黎條約開始,加拿大殖民地所屬的新法蘭西正式成為大英帝國的一部分。 1763 年的皇家宣言以魁北克省的名義擴大了加拿大的殖民地,該省與《1791 年的憲法法案》一起被稱為加拿大。根據《1840 年聯合法案》,上加拿大和下加拿大合併成為加拿大聯合省。
1763-1867 | |
之前 | 加拿大(新法蘭西時期) |
---|---|
之後 | 成立聯邦後的加拿大 |
到了 1860 年代,人們開始對在加拿大省和英屬北美的其他英國殖民地之間建立一個新的聯邦產生興趣,這導致了加拿大自治領在1867 年成立。而今天屬於加拿大的其他一些英屬北美殖民地,如紐芬蘭和卑詩省,以及魯珀特領地等大片領土,最初仍處於新成立的自治領之外。
英國統治下的新法蘭西
英國在北美的七年戰爭中征服了整個法屬加拿大。隨着 1763 年 2 月 10 日巴黎條約的簽署,戰爭正式結束。作為條約的一部分,法國向英國正式放棄其對除路易斯安那州(已被割讓給西班牙)和兩個在紐芬蘭島對岸的島嶼(聖皮埃爾和密克隆)外的所有北美土地主權。 [1]
隨着加拿大併入大英帝國,英國控制了聖勞倫斯河沿岸的一片領土,當時該領土至少仍有 70,000 名講法語的羅馬天主教徒,根據《魁北克法案》 ,該領土擴大並更名為魁北克省。縱然許多英國人(包括南部的新英格蘭殖民地)希望法裔加拿大人被同化,但因為《魁北克法案》確立了魁北克的獨特治理規則(例如允許法裔加拿大人保留他們的天主教信仰以及法國民法體系等),所以法裔加拿大人的生活方式仍然得到保留。另外,《魁北克法案》亦觸怒了北美十三個英國殖民地,更是後來的不可容忍法案之一,引發了後來的美國獨立。
在法國人最終放棄對紐芬蘭島殖民地的主權之前,該地已經被英國人統治了很長時間。儘管有兩個島嶼仍為法國漁民所據,但英語社會在 1763 年之前已經在該地區形成。
在海洋省份的其他地區,英國人曾在 1755 年將在阿卡迪亞的許多法國殖民者驅逐到路易斯安那州,形成了卡津族群,因此在 1763 年的海洋省份不會再出現這種情況。剩下的原住民亦已宣誓效忠英國王室。英國在 1710 年征服阿卡迪亞(包括新斯科舍半島,但不包括今天的新不倫瑞克省),並建立定居點,包括哈利法克斯。哈利法克斯的建立引發了勒盧特神父戰役,這反過來又導致英國人在法國和印第安人戰爭期間將阿卡迪亞人驅逐出該地區。 [2]隨着他們後來佔領了布雷頓角島和愛德華王子島,驅逐政策也延伸到了那裏。少數設法返回該地區的阿卡迪亞人奠定了現時的阿卡迪亞社會。 [3]阿卡迪亞人被驅逐後,新英格蘭的莊園主建立了其他定居點。
美國革命
在1775 年,美國革命者試圖將他們的起義推向魁北克。魁北克的神職人員和地主普遍反對革命者,而說英語的商人和來自北美十三個殖民地的移民普遍支持革命運動,這導致群體中出現矛盾。某些地區(特別是蒙特利爾和聖讓之間的地區)更提供了大量支持,更成立民兵公司以支持詹姆斯·利文斯頓( James Livingston )為首的革命者。
革命者包圍了聖讓恩堡,並於 1775 年 11 月佔領了該地及蒙特利爾。隨後他們進軍魁北克城,並在該年 12 月 31 日企圖佔領該市但終告失敗。在圍攻失敗之後,英國援軍於 1776 年 5 月抵達,迫使革命者撤回蒙特利爾。此外,在三河鎮的戰事亦告失敗,革命者於該年 6 月被趕出該省。與革命者一起離開的有大約 250 名魁北克人,分為兩個團:詹姆斯·利文斯頓 (James Livingston) 的第一加拿大團和摩西·哈森 ( Moses Hazen ) 的第二加拿大團。
居住在五大湖區堡壘中的魁北克人也大量支持革命者,並對革命者奪取堡壘方面貢獻良多。在 1781 年,七百多名魁北克民兵加入了革命者,並在約克鎮圍城戰役中擊敗英國人。在此戰役中,法屬加拿大最後一位法國總督沃德勒伊侯爵(Marquis de Vaudreuil)的侄子路易斯-菲利普德沃(Louis-Philippe de Vaudreuil)協助阻止英國海軍獲取補給,亦在在切薩皮克河戰役中解救了康沃利斯的軍隊。
在新斯科舍省,有一些反對英國統治的騷動,主要是由來自馬薩諸塞州的移民喬納森艾迪(Jonathan Eddy)和約翰艾倫(John Allan)煽動起來的,他們定居在坎伯蘭堡(以前的博塞茹爾堡)附近的奇格內克托地峽地區。他們唯一的重要抗爭是坎伯蘭堡戰役,當時艾迪和馬薩諸塞愛國者、阿卡迪亞人和原住民的聯合部隊於 1776 年 11 月圍攻了這座堡壘。而英國援軍的到達,打破了圍困,艾迪的部隊被逼四散。此後艾迪和艾倫一直在現在的緬因州和新不倫瑞克省之間的邊界上製造事端。
沿海省份也受到私掠和襲擊定居點的影響,私掠者違反了他們私掠許可證的條款。夏洛特敦、愛德華王子島和新斯科舍省的盧嫩堡亦曾遭受這些襲擊。
在美國革命期間和之後,大約有 70,000 名保皇派(Loyalists)逃離了美國。其中,大約 50,000 名保皇派定居於英屬北美殖民地,這些殖民地當時包括紐芬蘭、新斯科舍、魁北克和愛德華王子島(於 1769 年建立)。定居在新斯科舍省西部的保皇派希望從哈利法克斯獲得更大的政治空間,因此英國於 1784 年將此地分割成新不倫瑞克殖民地。根據《1791 年的憲法法案》,魁北克地區也被分為下加拿大和上加拿大,令定居在魁北克西南部(後來的上加拿大,當今的安大略省範圍)的 8,000 名保皇派擁有一個實行英國法律和體制的省份。
很多在美國革命後來到北方的保皇派是非洲人後裔,其中包括因為曾向英國人效力而獲釋的前奴隸和 2,000 多名非洲黑奴。 1793 年,隨着反奴隸製法案的通過,上加拿大成為第一個頒佈立法遏止奴隸制的英國司法管轄區,並逐步廢除奴隸制。
美國獨立戰爭後
戰後,英國在北太平洋擴大了其商業利益,與西班牙在該地區展開激烈的競爭,並在1789 年的努特卡危機中達到頂峰。雙方都為戰爭動員起來,西班牙向法國尋求支持;惟當法國拒絕後,西班牙不得不讓步並屈服於英國的要求,並簽署《努特卡公約》。這場危機的結果是英國和西班牙榮辱互見,因為後者實際上放棄了對北太平洋沿岸的所有屬地。 [4]這為英國在該地區的擴張打開大門,英國多次派員在該地區探險。首先是喬治·溫哥華領導的海軍探險隊,該隊探索了太平洋西北部周圍的港灣,特別是溫哥華島周圍的港灣。 [5]
在陸地上,探險隊希望發現一條能通往太平洋的可行河道,以擴大西北公司在北美的毛皮貿易。 1792 年,亞歷山大·麥肯齊爵士 (Sir Alexander Mackenzie ) 率領第一支隊伍經陸路由阿薩巴斯卡湖經皮斯河和弗雷澤河出發,於 1793 年 7 月 20 日到達靠近現今貝拉庫拉的太平洋岸邊。 [6]麥肯齊成為第一個以陸路抵達格蘭德河以北,太平洋海岸的歐洲人,比劉易斯和克拉克遠征早了 12 年。此後,麥肯齊的同伴約翰芬利在卑詩省聖約翰堡建立了第一個永久性歐洲定居點。從 1797 年開始,西北公司首先委託大衛·湯普森 ( David Thompson ) 的進一步探索,然後是西蒙·弗雷澤 ( Simon Fraser) 。這些人進入了落基山脈和內陸高原的荒野領土,一直到太平洋沿岸的佐治亞海峽,令英屬北美得以向西擴張。 [7]
從 1783 年到 1801 年,大英帝國,包括英屬北美(但不包括印度,當時隸屬東印度公司,以及後來的印度事務部),由內政部和內政大臣管理,然後從 1801 年到 1854 年由戰爭事務部(成為戰爭和殖民事務部)和戰爭和殖民地大臣(更名自戰爭大臣)。從1824年開始,大英帝國被戰爭和殖民部劃分為北美、西印度群島、地中海和非洲、東部殖民地四個行政部門,其中北美部門包括: [8]
英屬北美
1854 年,殖民地部和戰爭事務部以及殖民地大臣和戰爭大臣分開,劃分了大英帝國的民政和軍事行政部門。 1854 年後直到 1867 年加拿大自治領聯邦成立之前,戰爭事務部將英國殖民地和外國駐地的軍事管理分為九個地區:北美和北大西洋;西印度群島;地中海;非洲西海岸和南大西洋;南非;埃及和蘇丹;印度洋;澳大拉西亞;和中國。北美和北大西洋包括以下站點(或駐軍): [9]
英屬北美和北大西洋
- 新西敏(卑詩省)
- 紐芬蘭
- 魁北克
- 哈利法克斯
- 加拿大西部、金斯敦
- 百慕達
大西洋百慕達群島(最初由弗吉尼亞公司管理),自 1783 年到 1867 年加拿大自治領建立前與沿海省份歸為一類,此後通常與英屬西印度群島的殖民地(儘管英國教會直至1919年,仍繼續將百慕達置於紐芬蘭主教的管區下)。 [8]
戰後,英國皇家海軍花了十幾年繪製百慕達周圍的堡礁,發現了通往北部瀉湖、大峽灣和漢密爾頓港的通道。 1794 年,新設立的北美和西印度群島艦隊司令,海軍中將喬治·默里爵士在聖佐治羅斯山設立百慕達海軍部大樓。 1813年,轄區再次成為北美駐地,而西印度群島劃歸牙買加駐地,1816年更名為北美和加拿大湖區駐地。最初駐地的總部冬季設於百慕達,夏季在哈利法克斯,但百慕達在 1821 年成為該駐地的全年總部,成為了北美和西印度群島駐地。 [10]哈利法克斯皇家海軍造船廠最終於 1907 年移交予加拿大皇家海軍。百慕達和哈利法克斯、新斯科舍以及直布羅陀和馬耳他將被指定為帝國要塞。 [11] [12] [13] [14]
1794 年,英國陸軍重新在百慕達駐軍(在1701 年至 1768 年間則存在一個小型正規步兵駐軍,1778 年一部分的皇家駐軍營駐紮在那裏,但該營於 1784 年解散),並在 19 世紀進行了大幅擴軍,既是為了保衛作為海軍基地的殖民地,也是為了確保能對美國大西洋沿岸發動海陸進攻的能力。
在 1784 年之前,百慕達駐軍在美國獨立戰爭期間被置於紐約的美國軍事總司令之下,但直到 1860 年代才成為新斯科舍司令部的一部分。 [15]駐紮在百慕達的皇家海軍、英國陸軍、皇家海軍陸戰隊和殖民地海軍陸戰隊在 1812 年美國戰爭期間作出了重大貢獻(最著名的是焚燒華盛頓,以報復「在伊利湖北岸肆意破壞私有財產」的美國軍隊),逼使美國軍隊從加拿大邊境撤走。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在百慕達和紐芬蘭建立的英國聖公會(在1978 年更名為百慕達聖公會)分別於 1825 年至 1839 年和 1787 年至 1839 年隸屬於新斯科舍教區。從 1839 年起,紐芬蘭島和拉布拉多沿岸以及百慕達成為紐芬蘭和百慕達教區的一部分,其主教(奧布里·喬治·斯賓塞是第一任主教)在兩個殖民地之間交替居住。一個獨立的百慕達主教會議於 1879 年成立,並在百慕達主教在1919年成為獨立職位前,與紐芬蘭共享一位主教,(1949 年,紐芬蘭成為加拿大的一個省,紐芬蘭教區成為加拿大聖公會的一部分;百慕達的英國聖公會於 1978 年重新命名為百慕達聖公會,如今是英國聖公會由坎特伯雷大主教監督的六個省外聖公會教堂之一。) [26] [27]
1812年戰爭
在 1812 年的戰爭中,上下加拿大再次成為英國和立國不久的美國之間的戰場。 [28]戰爭期間,美國人高估了他們從加拿大殖民者那裏獲得的支持,因此多次嘗試入侵上加拿大,但沒有成功。上加拿大(現在的安大略省南部)的大部分定居者人口是最近才抵達殖民地的美國人,其中一些人確實支持入侵部隊;但是,其餘的定居者人口是由保皇派的後裔或不想加入美國的本地法國殖民者組成的。
美國的第一次入侵發生在 1812 年 10 月,但他們在昆斯頓高地戰役中被艾薩克布羅克將軍擊敗。美國人於 1813 年再次入侵,佔領了約克堡(今多倫多)。同年,美國人在伊利湖戰役和泰晤士河戰役後控制了五大湖,但在下加拿大的戰役卻失利,在那裏他們在沙托圭戰役中被擊敗。 1814 年,美國人在倫迪巷戰役後被趕出上加拿大,儘管他們仍然控制着五大湖並在尚普蘭湖戰役中擊敗了英國人。在英屬加拿大,此戰役被視為對抗美國入侵的勝利,許多戰士(如艾薩克布羅克和勞拉塞科德)和戰役(尤其是尼亞加拉半島的戰鬥)都在當地成為了日後傳頌的英雄事蹟。
皮草貿易
幾個世紀以來,北美最重要的經濟活動之一就是毛皮貿易。此貿易由法國人開創,但隨着英國人在北美獲得越來越多的領地而逐漸被英國人主導。英國的主要毛皮貿易站所處的位置,後來變成美國國境之內,故此在美國立國後,英國的皮草貿易站被迫向北遷移。 [29]原住民是貿易的核心,因為他們是主要的毛皮捕獵者。原住民亦因而被賦予廣泛的政治發言權,儘管他們被視為下層階級,但因為他們在皮草貿易中的地位,所以英國無法忽視原住民的權益。美國獨立革命導致英美之間的激烈競爭。而到 1830 年代,歐洲時尚潮流的改變,開始導致毛皮價格急劇下降和最後市場的全面崩潰。毛皮貿易的衰敗,除了對白人造成的經濟損失外,許多原住民亦蒙受龐大經濟損失以及政治影響力的衰減。
木材貿易
隨着毛皮貿易重要性的下降,木材隨之代之成為加拿大最重要的商品。該行業主要集中在三個區域。最先被開發的是聖約翰河流域。新不倫瑞克省的原始林地被砍伐並運往聖約翰,在那裏它們被運往英格蘭。這個地區很快就跟不上需求,貿易轉移到聖勞倫斯河,該地區的原木被運往魁北克城,然後再運往歐洲。在該地區的供應無法滿足需求後,貿易向西擴展,最著名的是渥太華河流域的木材貿易,到 1845 年,該區域提供了從魁北克市運出的木材的四分之三。木材貿易成為一項龐大的業務。在一個夏天,僅魁北克城就有 1200 艘船裝載木材。
「問責政府」和 1837-38 年的叛亂
在1812 年戰爭後,19 世紀上半葉,上加拿大和下加拿大的政治改革運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美國和法國共和主義的影響。憲法法案規定的殖民地立法機構已被富裕的精英、上加拿大的家族契約和下加拿大的莊園派所控制。溫和的改革者,如羅伯特·鮑德溫和路易斯-伊波利特·拉方丹,主張建立一種更具代表性的政府形式,他們稱之為「問責政府」。
改革者所說的「問責」意味着政府最終將對殖民地人民的意志負責,而不是對倫敦當局負責。 問責政府運動在1846 年至 1850 年間邁出了關鍵一步。實際上,這意味着每個殖民地的行政局(Executive Council)在立法部門的協助下制定政策。立法機關投票贊成或反對,任命的總督頒佈立法機關批准的政策。而舊有做法是總督聽取行政局的建議,而立法機關的職能主要是籌集資金。 [30]激進的改革者,如威廉·麥肯齊( William Lyon Mackenzie)和路易斯·帕皮諾要求平等或完全擺脫英國統治並建立一個共和國。
路易斯·帕皮諾在1815年被選為殖民地議會的議長,而英國政府無視他的改革嘗試。1834 年,議會通過了「九十二項決議」,概述了對立法部門的不滿。帕皮諾組織杯葛和公民不服從運動,殖民政府非法下令逮捕帕皮諾。革命者訴諸武裝抵抗,並在 1837 年秋天策劃了下加拿大叛亂。殖民地的英國軍隊迅速鎮壓了叛亂,並迫使帕皮諾逃往美國。一年後,羅伯特·納爾遜 ( Robert Nelson ) 的兄弟會獵手爆發了第二次叛亂,但英國人也能將其鎮壓,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威廉·麥肯齊是蘇格蘭移民,是時的約克(後來的多倫多)的改革派市長,他在革命叛亂開始後,於 1837 年 12 月組織了上加拿大起義。上加拿大人也有類似的不滿:他們對殖民地的不民主治理感到惱火,尤其是腐敗和低效的上加拿大銀行和加拿大公司。 12 月 4 日,革命軍在蒙哥馬利酒館附近集結,12 月 7 日,革命軍與英軍交戰,革命軍寡不敵眾,在不到一個小時內就被英軍擊敗,事後麥肯齊出逃美國。
在同年12月,一群愛爾蘭移民在愛國者戰爭中企圖武力奪取安大略省西南部。他們在溫莎被英國政府軍擊敗。
達勒姆勳爵的報告
達勒姆勳爵在 1838 年被任命為加拿大總督。他被指派調查叛亂的原因,並提交《英屬北美事務報告》,報告指出問題的本質在於加拿大英裔和法裔居民之間存在敵意,認為「兩國在一國懷抱中交戰」。對於達勒姆來說,法裔加拿大人在文化上是落後的,他相信只有法裔和英裔的加拿大人聯合才能讓殖民地進步,這能對英國帶來的最大利益。他希望,建立一個政治聯盟使法語族群能被英語族群同化,從而一勞永逸地解決法裔加拿大人的民族主義問題。 [31]
聯合法案 (1840)
西德納姆勳爵接替達勒姆勳爵,負責執行達勒姆提出,1840 年 7 月 23 日於英國議會通過,並在 1841 年 2 月 10 日宣佈的《1840 年聯合法案》中的建議。上加拿大和下加拿大分別成為西加拿大(後來成為安大略省)和東加拿大(後來成為魁北克省), [32]儘管下加拿大人口更多,但兩者在加拿大省立法議會中均擁有 42 個議席。該省的官方語言變成了英語,法語在議會和法院被明確禁止。
溫和派改革者路易斯-伊波利特·拉方丹和羅伯特·鮑德溫與兩任總督查爾斯·巴戈特爵士和查爾斯·梅特卡夫爵士進行了鬥爭,以確保建立所謂的問責政府。梅特卡夫竭力維護王室的特權以及總督對行政和贊助權的控制。儘管如此,他還是不得不做出一些讓步以換取支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說服殖民地部對 1837-38 年的叛亂者給予大赦,並放棄強制英國化法語人口。
拉方丹和鮑德溫在議會、法院和其他政府機構中重新將法語作為與英語並列的官方語言。在改革派總督詹姆斯·布魯斯(額爾金勳爵)的領導下,通過了一項法案,允許前愛國者運動的領導人返回加拿大,帕皮諾因而回國,並在短時間內重新進入加拿大政壇。額爾金勳爵還在 1848 年實施了問責政府的做法,而在幾個月前這項做法已經在新斯科舍殖民地實行。
1849 年,在為在下加拿大叛亂中遭受損失的人們通過賠償法案後,蒙特利爾的聯合加拿大議會被一群托利黨人縱火焚燒。
聯合法案的另一項著名成就是 1855 年的美加互惠條約,該條約批准了資源自由貿易。在此段時期,英屬北美已經解決了與美國的主要邊界爭端(參見拉什-巴戈特條約、 1818 年條約、韋伯斯特-阿什伯頓條約、俄勒岡條約),緩解了在 19 世紀上半葉的大部分時間裏,美國人威脅要發動戰爭或進行報復的緊張局勢。
1840 年的聯合法案最終沒有成功,並導致在 1850 年代和 1860 年代建立更大的政治聯盟的呼聲日趨強大。大約 1500 名愛爾蘭民族主義者在1866年入侵安大略省但最終被當地民兵擊退的瑞基威之役及其他事件加強了對獨立的支持。
西北海岸的英國殖民地
儘管西班牙在 1774 年和 1775 年胡安·何塞·佩雷斯·埃爾南德斯 (Juan José Pérez Hernández) 的航行中率先探索了西北太平洋海岸, [33]但當西班牙人決定在溫哥華島建造堡壘時,英國航海家詹姆斯·庫克 (James Cook)他本人曾訪問過努特卡灣並繪製了遠至阿拉斯加的海岸圖, [34]而英國和美國的商人已開始在海岸定居,以開發與歐洲和亞洲進行貿易的資源。 1793 年,為西北公司工作的蘇格蘭人亞歷山大·麥肯齊 ( Alexander Mackenzie ) 與他的原住民嚮導、法裔加拿大航海家和另一名蘇格蘭人一起穿越了大陸,到達了貝拉庫拉河 (Bella Coola River) 河口,完成了墨西哥以北的首次穿越整個北美大陸,與喬治·溫哥華(George Vancouver) 到該地區的製圖探險僅幾周時間。俄羅斯、西班牙和英國之間相互競爭的殖民帝國主張因前兩個大國與美國之間的條約而變得更加複雜,美國要求吞併現在卑詩省的大部分地區,而不承認當地許多原住民的權益。
隨着 1846 年俄勒岡條約的簽署,美國同意沿北緯49 度線與英屬北美西部確定北部疆界。 [35]到 1857 年,美國人和英國人對弗雷澤河地區發現金礦的傳言炒作得甚囂塵上。 [36]幾乎在一夜之間,約有一至二萬人遷入現在卑詩省耶魯附近的地區,引發了弗雷澤峽谷淘金熱。詹姆斯·道格拉斯總督突然面臨着以英國法律管理大量外來人口的問題。為了使其管轄權正常化,並削弱任何哈德遜灣公司對大陸資源財富的主張,直轄殖民地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於 1858 年 8 月 2 日成立。 [37]道格拉斯與溫哥華島上的原住民簽署了一些條約,但不承認不列顛哥倫比亞殖民地的其他原住民。 1866年與溫哥華島殖民地合併為溫哥華島和不列顛哥倫比亞聯合殖民地。
到 1850 年代中期,加拿大省的政治家們開始考慮向西部擴張。他們質疑哈德遜灣公司對魯珀特地和北極地區的所有權,並發起了一系列探索,以使他們自己和定居者熟悉該地區的地理和氣候。
與美國的貿易
1854 年,英屬北美總督埃爾金勳爵代表殖民地與美國簽署了一項重要的貿易協定。該協議持續了十年,直到美國政府於 1865 年將其廢除。
建立聯邦
1840 年後,要對加拿大聯合省實行有效治理,需要仔細平衡法語和英語人口、以及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之間的利益。約翰·A·麥克唐納 (John A. Macdonald ) 在 1850 年代脫穎而出,成為能夠完成這項任務的政治家。作為一名政治保守派,麥克唐納與強大的法裔加拿大人藍黨的領導人喬治-埃蒂安·卡蒂埃 ( George-Étienne Cartier ) 以及更為尖銳的改革派英裔加拿大人和反法人「Grits」的喬治·布朗建立了政治關係和聯盟。 [38]麥克唐納開始意識到,最可能確保加拿大獨立,不併入美國的方式,是將自己改革成一個聯邦。
1864 年,來自加拿大的代表團前往夏洛特敦參加由海洋省份代表舉行的會議,會議的目的是討論新斯科舍省、新不倫瑞克省和愛德華王子島的聯邦問題。 [39]這次會議之後在魁北克市召開了後續會議。 1864 年的魁北克會議的七十二項決議為北美的英國殖民地聯合成一個聯邦制定了框架。它們被加拿大大部分省份採納,並成為 1866 年倫敦會議的基礎,該會議導致 1867 年 7 月 1 日加拿大自治領成立。
聯邦的產生因着以下的因素:
- 英國人希望加拿大能夠自衛;
- 海洋省份需要鐵路連接;
- 英加民族主義試圖將這片土地統一為一個國家,以英語和英國文化為主導;
- 許多法裔加拿大人看到了在以法語為主的新魁北克內施加政治控制的機會; [40]
- 人們擔心美國內戰結束後美國可能會向北擴張。
在政治層面上,希望擴大問責政府並消除上加拿大和下加拿大之間的立法僵局,並以聯邦中的省級立法機構取而代之。上加拿大的自由改革運動和下加拿大的法裔加拿大紅黨尤其推動了這一點,與上加拿大保守黨和某種程度上贊成中央集權聯盟的法裔加拿大藍黨相比,他們贊成分散的工會。 [41]甚至維多利亞女王也表示支持,並指出「……我們靠自身能力不可能保存加拿大,但我們必須為之奮鬥;到目前為止,最好的解決辦法是讓它成為英國王子統治下的獨立王國。」 [42]最後,加拿大成為英國王室統治下的一個自治領。這是一個全新的開始,但未受到普遍歡迎。雖然一些人設想英屬北美殖民地聯合會是一種共同前進的方式,但新魁北克省的一份報紙La Minerve支持該聯合會,因為它提供了提供給我們實現政治獨立的唯一途徑(「 la seule voie qui nous soit offerte pour arriver à l'indépendance politique」)。 [43]在新斯科舍省的哈利法克斯,對聯邦的態度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紀事晨報》在其 1867 年 7 月 1 日版的頭版宣佈了「自由和開明的新斯科舍省」的死亡。 [43]
參見
- 遺產會議記錄
- 加拿大歷史
- 加拿大的前殖民地和領土
參考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