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何西·殷理基·卡米洛·羅多·皮涅伊羅(西班牙語:José Enrique Camilo Rodó Piñeyro;1871年7月15日—1917年5月1日),通稱何西·殷理基·羅多(西班牙語:José Enrique Rodó),是烏拉圭政治人物、作家、文化評論者。

快速預覽 何西·殷理基·羅多José Enrique Rodó, 出生 ...
何西·殷理基·羅多
José Enrique Rodó
Thumb
出生(1871-07-15)1871年7月15日
 烏拉圭蒙特維多
逝世1917年5月1日(1917歲—05—01)(45歲)
 意大利巴勒莫
職業作家、政治家、教師
國籍 烏拉圭
體裁散文
文學運動現代主義[1]
代表作愛麗兒西班牙語Ariel (ensayo)
受影響於魯文·達里奧歐內斯特·勒南
施影響於法蘭西斯科·加西亞·卡爾德隆西班牙語Francisco García-Calderón Rey卡門·萊拉何西·巴斯孔塞洛斯何西·卡路士·馬里亞特吉
關閉

早年輟學工作,憑藉自學文學知識進入文壇,歷任大學文學教師、國立圖書館館長、國會眾議員等職。其以散文見長,為拉丁美洲現代主義文學在散文領域的代表作家,烏拉圭900一代西班牙語Generación del 900的主要成員之一。其主要著作為散文《愛麗兒西班牙語Ariel (ensayo)》。

生平

羅多於1871年7月15日出生在烏拉圭的一個富裕家庭,父親是何西·羅多·哈內爾(José Rodó Janer),祖籍西班牙加泰羅尼亞巴塞羅那[2],羅多四歲時在其姐的教導下開始識字讀書,隨即進入首都蒙特維多埃爾比奧·費南迪斯學校英語Elbio Fernández School學習[3],在校期間,羅多對歷史、文學等科目感興趣,開始出版自己製作的報紙,亦參與編輯自己學校的校報[4]:84。後來,他父親經商失敗,家道中落,羅多不得不轉學到公立中學,並在14歲輟學工作;而除了一些小詩和散文,他這一時期的文學作品幾乎沒有保存下來[5]:335

成年的羅多仍然熱衷於文學創作,1895年,他創辦《文學和社會科學國民雜誌》(Revista Nacional de Literatura y Ciencias Sociales),並開始透過雜誌發表自己的文學批評,在烏拉圭文壇嶄露頭角[6]。雖然羅多並未完成大學學業,但憑藉自修得到的文學素養,他在1898年被國內唯一的大學共和國大學聘任為文學系教授[5]:335,在校執教期間,他還發表了散文《愛麗兒西班牙語Ariel (ensayo)》,從此聲名大噪[6]。1900年,羅多還代理擔任了兩個月的國家圖書館館長一職[4]:87

Thumb
烏拉圭蒙特維多的羅多紀念碑

1902年,羅多加入了政治強人何西·巴特列·奧多涅斯領導的紅黨,他隨後當選為烏拉圭國會眾議員,代表蒙特維多選區,連任三屆[7]。1906年,在佩德羅·迪亞斯的提議下,巴特列政府決定禁止在公立醫院懸掛十字架,但羅多卻發表《自由主義與雅各賓主義西班牙語Liberalismo y jacobinismo》表示反對,他認為耶穌的形象在西方文化中具有相當的代表性,因此拆除十字架的做法是極端的[8]。後來,巴特列更透過一系列改革措施實現了教會世俗化,國家政教分離[9]:95。因為不滿巴特列奉行激進的反教權政策,羅多最終與後者分道揚鑣[7]

1916年,羅多成為阿根廷文學雜誌《面與面具西班牙語Caras y Caretas (Argentina)》的通訊記者[10],其後前往歐洲,相繼遊歷了西班牙瑞士意大利等國,但在意大利西西里島巴勒莫旅行期間患病,同年5月1日病重不治,享年45歲,而他的遺體則在三年後被運回烏拉圭[5]:336,並安葬在蒙特維多中央公墓西班牙語Cementerio Central de Montevideo的先賢祠內[11]

Remove ads

文學

Thumb
厄瓜多爾一座公園內的羅多銅像

19世紀中後期的拉丁美洲處於實證主義實用主義觀念的影響下,同時,拉丁美洲各國的統治者也極力維持各自國家的獨立地位,與鄰邦齟齬不斷[12],而西班牙美西戰爭中的戰敗開始讓一些拉丁美洲知識分子呼籲效法美國模式,但何西·馬蒂魯文·達里奧等文人則不贊同這些觀念,並認為拉丁美洲與以美國為代表的「另一個美洲」是不同的。上述歷史現實與觀點,以及古希臘的人文主義、美學傳統,基督宗教精神對羅多的創作理念產生了深刻影響[13]:68-69

羅多的代表作是散文《愛麗兒西班牙語Ariel (ensayo)》,其創作靈感來源於英國作家莎士比亞的劇作《暴風雨》,實際上則受到達里奧以及法國學者歐內斯特·勒南著作的影響[14],而「愛麗兒」則得名於劇作中同名的精靈英語Ariel (The Tempest),在散文中也是拉丁美洲的女性化身,也代表着羅多所提倡的美學、藝術與智慧,文中與之相對的則是象徵美國的野蠻、勢利與庸俗的卡列班(Caliban[13]:73[15]。雖然羅多總體上對卡列班持否定態度,但他並沒有否定物質進步的意義,並主張「讓卡列班順服愛麗兒,讓愛麗兒引領卡列班」,他也藉由《愛麗兒》主張拉丁美洲各國不應該成為美國的扈從,而應該在實現現代化的同時,保留自己的文化傳統,並努力實現精神和文化的統一,進而為政治上的統一奠定文化基礎[13]:72-73[16]:57。羅多在《愛麗兒》中還提出拉丁美洲應該回歸基督宗教信仰、崇尚古典美學並實施人文教育,而這也成為他反對巴特列激進的世俗化政策的原因之一,該觀點也深刻體現在他的另一部作品《自由主義與雅各賓主義西班牙語Liberalismo y jacobinismo》中[13]:72[17]。而羅多在《愛麗兒》中索提倡的這種文化民族主義思想則被稱為「愛麗兒主義西班牙語Arielismo[16]:56-57

此外,羅多還著有《普羅透斯的宗旨》(Motivos de Proteo)、《普洛斯彼羅的遊廊》(El mirador de Próspero)、《普羅透斯的新宗旨》(Nuevos motivos de Proteo)、《普羅透斯的最後宗旨》(Últimos motivos de Proteo)、《美洲人》(Hombres de América)等散文作品[6],這些作品以豐富的辭藻與意象,浪漫主義特色的文字而著稱[18]

Remove ads

評價與影響

何西·殷理基·羅多在其家鄉烏拉圭受到尊敬,為了紀念他的貢獻,烏拉圭索里亞諾省的一個城鎮於1924年被命名為何西殷理基羅多西班牙語José Enrique Rodó (ciudad)[19],烏拉圭國內還有多個以他命名的公園[20]。1941年,智利大學生代表大會亦將羅多尊為「美洲青年良師」[21]。其在散文《愛麗兒》中提出的文化民族主義思想也在不少拉丁美洲國家引起廣泛討論,並最終成為了拉美地區泛美洲主義、反美思想的起源,也對拉丁美洲本體意識、民族意識的形成產生了一定影響,其也是部分拉丁美洲國家的學生必讀書目[6][22]:182-183秘魯法蘭西斯科·加西亞·卡爾德隆西班牙語Francisco García-Calderón Rey[23]哥斯達黎加卡門·萊拉[24],以及古巴政治人物切·格瓦拉[18]、墨西哥學者何西·巴斯孔塞洛斯及其「宇宙種族英語La raza cósmica」思想等都多少受到了《愛麗兒》思想的影響。中國學者孫雪也認為羅多的文化民族主義有助於保護、傳承印加文化、瑪雅文化等在地文化[25]

但也有學者批評羅多的文化民族主義思想,如美國學者瓊·佛朗哥認為愛麗兒主義西班牙語Arielismo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拉丁美洲的文化教育事業發展,有助於促進拉丁美洲的一體化,但他也認為這種思想有較大的局限性,難以解決拉丁美洲的長期發展困境。中國學者劉承軍則認為羅多不能擺脫自己的精神貴族立場,進而導致理想幻滅,悲觀失望[16]:60-61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