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人猶太教以色列地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兩千年,當時以色列人作為迦南人的一支在迦南南部興起。[1][2][3][4]希伯來聖經記載,曾經存在一個以色列聯合王國,但後來分裂為北部的以色列王國和南部的猶大王國[5]以色列王國於公元前約772年被新亞述帝國征服,而猶大王國則於公元前586年被被新巴比倫帝國征服。此後猶太人被流放到巴比倫,直到公元前538年居魯士大帝領導的阿契美尼德帝國擊敗新巴比倫帝國後,許多猶太流亡者才返回耶路撒冷並建造了第二聖殿

公元前332年,亞歷山大大帝統治下的馬其頓王國征服了包括耶胡德(猶地亞)在內的阿契美尼德帝國。此事件引發了長期的宗教鬥爭,導致猶太人口分裂為傳統派和希臘化派英語Hellenistic Judaism馬加比起義之後,獨立的哈斯蒙尼王朝於公元前165年建立。公元前64年,羅馬共和國征服了猶地亞,先是將其變為附庸國,最終於公元6年將其變為羅馬的一個行省。儘管古代以色列地區曾受多個帝國統治,也有不同的族裔在此居住,但直到公元66年至136年猶太—羅馬戰爭之前,猶太人仍是該地區的主要族群。伴隨着連續不斷的戰爭,羅馬帝國及其繼承者拜占庭帝國開始了對當地猶太人口的長期暴力、奴役、驅逐、強迫皈依和強制遷移,由此開啟了猶太人的大流亡時期

此後,猶太人在除加利利以外的大多數地區成為少數族群。公元3世紀以後,該地區逐漸基督教化。儘管當時基督徒和猶太人的比例尚不清楚,但前者可能在城市地區佔主導地位,而後者則主要留在農村地區。[6]穆斯林征服黎凡特時,猶太人聚居中心已從160多個減少到約50個。據以色列考古學家米高·阿維-約納英語Michael Avi-Yonah估算,614年薩珊王朝攻佔耶路撒冷時,猶太人僅占巴勒斯坦地區人口的10—15%。[7]而另一位以色列歷史學家摩西·吉爾英語Moshe Gil則表示,直到638年穆斯林征服此地之前,猶太人一直占此地人口的大多數。[8]仍在巴勒斯坦地區的猶太人在十字軍東征期間與穆斯林並肩作戰,並在耶路撒冷王國統治下遭到迫害。

1517年,奧斯曼帝國佔領了該地區,並一直統治到1917年英國征服此地為止。此後,該地區處於英國的託管之下。在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及其推動的大規模猶太移民的影響下,猶太國家以色列於1948年在古代以色列地的部分土地上宣佈成立。

語源

「猶太」一詞源於聖經希伯來語יהודי‎(Yehudi,音譯「耶胡迪」),原意是指猶大支派猶大王國的人民。其中的「猶大」是指聖經中雅各的第四子猶大[9]希伯來語Yehudi最初僅指猶大支派。隨着以色列王國的滅亡,該詞逐漸被用來泛指猶大王國的所有部族,除猶大支派外也包含便雅憫支派利未支派等。[10]

以色列地被猶太人視為應許之地,是孕育猶太人身份的搖籃。不過這種身份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巴比倫流亡之後逐漸清晰並大致發展成為如今的面貌。到了公元前332年後的希臘化時期,猶太人已在耶路撒冷建立起一個具有鮮明自我意識的獨立社群。

遠古時代

早期以色列人

Thumb
麥倫普塔赫石碑上有現存最早的「以色列」名稱記錄

以色列人是古代近東鐵器時代一些閃米特語部落的聯盟,他們曾居住在迦南的部分地區。[11][12][13][14][15]根據希伯來聖經的描述,以色列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聖祖亞伯拉罕與其妻撒拉,他們的兒子以撒與其妻利百加,以撒與利百加之子雅各,以及雅各的妻子利亞拉結以及女僕悉帕辟拉。雅各後來改名「以色列」,即以色列人名稱的由來。

然而現代考古學對這一宗教敘事的歷史真實性提出了質疑[16],將其重新定義為一種用於凝聚民族意識的神話敘事。根據現代考古學的研究,以色列人是從長期居住在黎凡特[17][18][19]的土著迦南民族中分支而來。他們發展出了一種以古代迦南神祇英語Canaanite religion之一雅威為中心的獨特拜一神論信仰,並最終演變成一神論宗教。雅威信仰的興起以及一系列與之相關的宗教習俗逐漸塑造出了一個獨特的以色列族群,將他們與其他迦南人區別開來。[20][21][4]

「以色列」這一名稱最早出現在公元前1209年左右埃及法老麥倫普塔石碑之上,上面刻有「以色列荒蕪,其種無存」的碑文。[22]這裏的「以色列」是指迦南中部高地的一個文化或政治實體,埃及人認為它的發展已足夠成熟,將其視為對埃及霸權的潛在威脅。[23]以色列人的祖先可能包括佔領迦南的閃族人以及海上民族[24]現代考古學家認為,從鐵器時代早期的某個時期開始,一個族群將自己視為「以色列人」,通過諸如宗教、禁止通婚、強調家族史與家譜等方式,將自己與迦南人區分開來。[25]考古證據表明,當時在迦南中部高地誕生了一種新的文化。該片區域以前人煙稀少,但在幾代人的時間內,一系列新的村莊紛紛在此建立,其居民的文化似乎與迦南人和非利士人不同。這被認為是以色列人作為一個獨特民族的起源。[26]

大量的考古發掘為我們揭示了鐵器時代早期以色列社會的圖景。這是一個以村莊為中心的社會,資源有限,人口較少。這一時期的以色列人主要居住在小村莊中,其中最大的村莊人口不超過300至400人。[27][28]他們的村莊建在山頂,房屋圍繞着一個公共庭院成群而建。房屋用泥磚建造,以石頭為地基,通常有三至四間房間,有時還會有木製的二樓。居民以農耕和放牧為生。他們在山坡上開闢梯田,種植各種作物並維護果園。這些村莊在經濟上基本能自給自足,經濟交流也很普遍。根據聖經記載,在以色列君主制興起之前,早期的以色列人是由士師或酋長領導,他們在危機時期擔任軍事領袖。現代學者們對此說法的歷史真實性意見不一。然而,地區性的酋邦很可能為居民提供了安全保障。這些小村莊沒有城牆,但可能附屬於該地區的主要城鎮。當時的人們已經了解並可以使用文字進行記錄。[29][30][31][32][33]

以色列王國和猶大王國

Thumb
基於聖經記載的公元前8世紀鐵器時代的以色列王國(藍色)、猶大王國(橙色)及周邊鄰國

考古記錄顯示,後來演變為以色列王國和猶大王國的文化出現於公元前1200至1000年鐵器時代的早期,是從青銅時代晚期的迦南城邦文化中發展而來,與同時期鄰近地區的以東摩押亞蘭以及非利士和腓尼基城邦同時興起。[34]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古老的希伯來語文獻是在古代以色列人定居點以拉要塞出土的[35],其年代可追溯到公元前1050年至970年之間。[36]

聖經記載以及一定程度的學術共識表明,曾有一個存在於公元前10世紀至9世紀的以色列聯合王國[37]聯合王國第三任君主大衛王建立了一個王朝。其後代統治着聯合王國的剩餘部分,後來又繼續統治猶大王國,直到公元前586年被新巴比倫帝國征服。大衛的兒子和繼任者所羅門王耶路撒冷建造了一座聖殿(第一聖殿),它成為了以色列人(以及後來的猶太人)集體宗教崇拜的中心,直到最終被摧毀。在但丘石碑米沙石碑兩處遺址中發現的記錄可能提及了大衛王朝。[38]以色列考古學家伊加爾·雅丁在對夏瑣米吉多貝特謝安基色英語Gezer的考古發掘中發現了一些建築遺蹟,包括他在內的一些學者認為這些建築可以追溯到所羅門統治時期[39],而伊斯雷爾·芬克爾斯坦尼爾·西爾貝曼英語Neil Asher Silberman等學者則認為這些建築應該屬於所羅門之後一個多世紀的暗利王朝時期。[40]

到公元前930年左右,以色列人口已經分裂為南部的猶大王國和北部的以色列王國。公元前9世紀中葉,以色列國王亞哈大馬士革國王便哈達二世英語Hadadezer結成的聯盟可能成功擊退了亞述國王沙爾馬那塞爾三世的入侵,並於公元前854年在卡爾卡爾戰役英語Battle of Qarqar中取得勝利。[41]但丘石碑記載了一位以色列國王(可能是約蘭)於公元前841年左右死於一位亞蘭國王之手。[42]

考古記錄表明以色列王國在鐵器時代晚期達到了相當繁榮的水平,城市發展迅速。之前以色列人主要居住在小型且沒有防禦工事的定居點,而以色列王國的興起則見證了城市的不斷壯大,宮殿、大型皇家建築、帶有城牆與城門的防禦工事也都紛紛得以興建。起初,由於經常遭受亞蘭人的入侵與襲擊,以色列王國不得不投入大量資源用於防禦。但當亞蘭人被亞述人征服後,以色列便能夠減少在領土防衛上的投入,促進了其城市基礎設施的快速發展。在但城英語Dan (ancient city)米吉多夏瑣等城市周圍修建了大量防禦工事,包括多塔城牆和多門進出系統。當時以色列王國的經濟基礎十分多元,它擁有該地區最大的橄欖油生產中心,使用至少兩種不同類型的橄欖油壓榨機。此外,它還發展了重要的葡萄酒產業,在葡萄園旁建造了葡萄酒壓榨機。[43]相比之下,猶大王國的發展程度要明顯落後。一些學者認為,猶大王國只不過是一個局限於耶路撒冷及其周邊地區的小型部落。[44]在公元前10世紀和9世紀初,猶大王國的領土上似乎人口稀少,僅有一些小型且大多沒有設防的定居點。[45]公元前10世紀耶路撒冷的地位是學者們爭論的焦點話題之一。直到公元前9世紀,耶路撒冷才出現大量以色列人居住的明顯證據。[46]儘管如此,階梯石結構英語Stepped Stone Structure巨石結構英語Large Stone Structure (Jerusalem)等重要的行政建築結構則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時期。在內蓋夫還發現了重要的猶大軍事堡壘亞拉得丘英語Tel Arad的遺蹟,出土的軍令文獻表明猶大軍隊的各個階層都具備識字能力。當時不僅只有少數祭司階層能夠識字,這表明了猶大王國有着完善的教育基礎設施。[47]

從公元前8世紀中葉開始,以色列王國與不斷擴張的新亞述帝國之間的衝突日益加劇。在亞述國王提格拉特帕拉沙爾三世的統治之下,它先將以色列的領土分割成多個小塊,然後於公元前722年摧毀了其首都撒馬利亞。聖經和亞述文獻都提到亞述帝國對以色列人的大規模驅逐英語Assyrian captivity,並以帝國其他地區的強迫移民取而代之。這種人口遷移政策旨在瓦解舊有的權力結構,從此以色列王國再也無法成為一個獨立的政治實體。[48]這次驅逐使以色列十二支派中的十支失去了蹤跡。而撒馬利亞人則自稱是當年亞述征服倖存者的後裔。

出土的亞哈斯(約公元前732—716年)印章確認了他猶大王的身份。[49]亞述國王辛那赫里布曾試圖征服猶大,但未能如願。據亞述文獻記載,他夷平了46座設有城牆的城市並圍攻了耶路撒冷,最終在收取進貢後才離開。[50]希西家統治期間(約公元前716—687年),猶大國的實力有了顯著增強。耶路撒冷的寬牆西羅亞隧道英語Siloam tunnel等考古遺址都是當時國力發展的佐證。[51]

公元前7世紀的猶大王國十分繁榮,這可能是因為猶大與亞述人達成協議並成為其附庸國。然而,亞述在7世紀下半葉突然崩潰,接着埃及和新巴比倫帝國展開了爭奪巴勒斯坦地區控制權的競爭,最終導致猶大王國在公元前597年至582年間的一系列戰役中被摧毀。[52]

根據梅厄·巴爾-伊蘭的說法,在第一聖殿時期結束和波斯征服前夕,這片土地上的人口約為35萬,其中15萬人居住在猶地亞,20萬人居住在加利利和外約旦[53]

巴比倫流亡時期(前586年—前538年)

Thumb
法國畫家詹姆斯·蒂索描繪的古代猶大王國猶太人被驅逐、流放到巴比倫以及耶路撒冷和所羅門聖殿被摧毀的場景

亞述帝國於公元前612年被米底王國新巴比倫帝國推翻。公元前586年,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征服了猶大王國。根據希伯來聖經的記載,他摧毀了所羅門聖殿,並將猶大精英流放到巴比倫。這一事件也在《巴比倫編年史》中得到證實。[54][55]當時的流放可能僅限於祭司和統治階級。

Thumb
拉吉古城附近發現的21枚LMLK印章英語LMLK seal之一,可追溯到希西家統治時期,其上刻有古希伯來字母銘文

在巴比倫的統治下,猶大遭受了經濟和人口的急劇衰退[56],內蓋夫、示非拉以及包括希伯倫在內的部分猶大山區被以東等鄰國侵佔。[57]耶路撒冷雖然可能沒有完全被遺棄,但規模已大幅縮小,而位於王國北部、受破壞較輕的便雅憫米斯巴英語Mizpah in Benjamin成為了新巴比倫耶胡德英語Yehud Medinata(猶大)行省的首府。[58]當時便雅憫的伯特利聖殿很可能取代了耶路撒冷聖殿的地位。已流亡巴比倫的耶路撒冷祭司(撒督派)的聲望式微,而伯特利祭司(亞倫派)的影響力則得以提升。[59]

巴比倫的征服不僅摧毀了耶路撒冷和第一聖殿,更瓦解了幾個世紀以來支撐猶大王國生存的社會根基。[60]猶大的國家意識形態「錫安神學」受到重創。[61]這一信仰認為以色列的神雅威選擇耶路撒冷作為祂的居所,大衛王朝將永遠在那裏統治。[62]然而,耶路撒冷的陷落和大衛王朝的終結,迫使國王、祭司、文士、先知等流亡群體的領袖們重新思考他們的民族身份、信仰和政治理念。[63]

巴比倫的流亡群體對希伯來聖經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貢獻,包括《以賽亞書》第40至55章、《以西結書》、《耶利米書》的最終版本、《妥拉》中的祭司典英語Priestly source,以及從《申命記》到《列王紀下》中以色列歷史的最終版本都出自他們之手。[64]在神學上,他們倡導個人責任和普世主義的教義(即相信一個神掌控着整個世界),並強調純潔和神聖。[64]最重要的是,流亡的創傷激發了強烈的民族身份認同感,他們相信自己是一個有別於其他民族的獨特群體[65],同時也開始更加重視割禮安息日等象徵符號來維繫這種區別。[66]

第二聖殿時期(前538年—70年)

波斯統治時期(前538年—前332年)

公元前538年,阿契美尼德帝國居魯士大帝征服了巴比倫並接管了其帝國。直到公元前332年,耶胡德一直是阿契美尼德帝國的一個省份。根聖經記載,居魯士大帝頒佈詔命,允許被征服的民族獲得自由,由所羅巴伯率領的五萬猶大人得以返回猶大並重建耶路撒冷聖殿。[67]第二聖殿隨後在耶路撒冷建成,據傳於公元前515年左右完工。[68]此後以斯拉尼希米又率領第二批約五千人於公元前456年返回猶大。然而,耶路撒冷可能最早也要到下世紀中葉才重新成為猶大的首都。[69]聖殿的完工標誌着猶太歷史進入了第二聖殿時期,這一時期大約持續了600年,直到公元70年聖殿被羅馬人摧毀。在此期間,該地區的人口在幾個世紀裏急劇增加。考古證據證實了人口的增長、現有城市的擴張以及大量新城市的建立。新輸水管道的修建與農作物的引進也提高了土地的生產力。[53]

波斯人最初可能曾嘗試將猶大作為一個附庸國,由約雅斤的後裔來統治[70]。但到了公元前5世紀中葉,猶大實際上已成為一個由世襲大祭司[71]和波斯總督共同治理的神權國家。波斯人任命的總督一般是猶太人,負責維持秩序並確保貢品的支付。[72]據聖經記載,以斯拉和尼希米於公元前5世紀中葉抵達耶路撒冷,前者受波斯國王授權執行摩西律法,後者則以總督的身份肩負着修復城牆的使命。[73]聖經中也提到了歸來者與留在猶大的人之間的緊張關係,前者拒絕後者參與重建聖殿。這種排斥態度部分是源於流亡者在巴比倫期間發展起來的排他主義,另外也有部分可能與財產糾紛有關。[74]公元前5世紀以斯拉和尼希米的舉動可以看作是一種反向的宗教殖民,是巴比倫眾多猶太派系之一試圖根據以西結及其追隨者的預言建立一個自我隔離的社會的嘗試。[75]

希臘化與哈斯蒙尼時期(前332年—前64年)

Thumb
鼎盛時期的哈斯蒙尼王朝

公元前332年,亞歷山大大帝擊敗阿契美尼德帝國,將其納入自己的版圖。隨着亞歷山大大帝於前322年去世,他的將軍們瓜分了帝國,猶地亞地區成為了塞琉古帝國托勒密王國之間的邊界。前198年,猶地亞被併入塞琉古帝國。

起初,塞琉古人與猶太人相處融洽。但後來隨着希臘化猶太人英語Hellenistic Judaism與傳統猶太人間的關係惡化,塞琉古國王安條克四世試圖頒佈法令,禁止某些猶太宗教儀式和傳統。這引發了由猶大·馬加比領導的民族起義。這場起義被稱為馬加比起義(公元前174—前135年),在次經馬加比書英語Books of the Maccabees》中有所記載,後來猶太人的光明節便是為了紀念此場勝利。當時一個名為哈西典人英語Hasideans的猶太群體既反對塞琉古的希臘化,也反對這場起義,但最終還是選擇支持馬加比家族。在驅逐塞琉古人之後,猶太人建立了獨立的哈斯蒙尼王朝

羅馬共和國安息帝國等新興勢力的夾擊下,塞琉古帝國逐漸走向衰落。在此背景之下,馬加比起義為猶太人贏得了25年的獨立。哈斯蒙尼王朝的大祭司統治着猶地亞,法利賽人撒都該人艾賽尼人是當時重要的猶太教派別。作為反對希臘化文明鬥爭的一部分,法利賽人建立了以猶太會堂為基礎的全國男性(宗教)教育和識字項目,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此類項目。[76]司法權由猶太公會掌握,其長官被稱為「納西英語Nasi (Hebrew title)」。納西的宗教權威逐漸超過了聖殿大祭司(在哈斯蒙尼王朝統治下大祭司即國王)的權威。公元前125年,哈斯蒙尼君主約翰·海卡努斯征服了以東,並強迫當地居民皈依猶太教[77]

塞琉古帝國滅亡後的權力真空讓羅馬元老院承認了猶太國家的獨立。而後來同樣的權力真空又被羅馬人自身所利用。西門的曾孫海卡努斯二世阿里斯托布魯斯二世成為凱撒龐培之間代理人戰爭的棋子,這場內戰最終導致王國於公元前64年開始處於羅馬敘利亞總督的監管之下。

羅馬時期早期(前64年—70年)

公元前63年,羅馬將軍龐培洗劫了耶路撒冷英語Siege of Jerusalem (63 BC),並使猶太王國成為羅馬的附屬國。不過公元前48和前44年龐培和凱撒的相繼離世,以及由此引發的羅馬內戰,削弱了羅馬對猶地亞的控制。這導致安息帝國及其猶太盟友、哈斯蒙尼王朝的安提柯於公元前40年擊敗了親羅馬的大祭司海卡努斯二世、法薩爾英語Phasael大希律王等猶太勢力。他們入侵了羅馬東部省份,成功將羅馬人驅逐出去。安提柯被擁立為猶地亞國王,而希律則逃往羅馬,在那裏他被羅馬元老院封為「猶太人之王」,並肩負着奪回猶地亞的使命。在羅馬的支持下,希律於公元前37年奪回了猶地亞,結束了哈斯蒙尼王朝的短暫復興。從公元前37年到公元6年,希律王朝作為羅馬的附庸國統治着猶地亞。公元前20年,希律王開始翻新和擴建耶路撒冷的第二聖殿。他的兒子希律·安提帕斯則在加利利建立了猶太城市太巴列

Thumb
以色列博物館展出的第二聖殿模型

羅馬統治下的猶地亞起初維持着附庸國的名義。但隨着時間推移,猶太人的自治權逐漸被剝奪,直至最終淪為由濱海凱撒利亞的羅馬行政當局直接統治。羅馬人對待猶大人、加利利人英語Galilean和撒馬利亞人往往採取冷酷無情的統治手段。這一時期,由希勒爾長老領導的拉比猶太教開始取代聖殿祭司的地位。

在此期間,猶太人口持續增長。第二聖殿被毀前的最後兩個世紀出現了大規模的城市化浪潮。隨着村莊和城鎮達到飽和,許多人湧向城市地區。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有30多個規模不一的城市相繼建立、重建或擴建。耶路撒冷周圍豎起了第三道城牆,將居住在舊城牆外的數千居民包圍起來。雖然新城鎮並非僅限猶太人居住,有些甚至沒有猶太人,但猶太人口還是得以快速增長。在第一次猶太人大規模起義前,該地區的猶太人口可能高達220萬。這一時期的紀念性建築也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繁榮景象。[53]

公元66年,猶地亞地區的猶太人起義反抗羅馬統治,引發了第一次猶太–羅馬戰爭。起義者成功奪取了猶地亞的控制權,並將他們的新王國命名為「以色列」 [78] 。猶太歷史學家約瑟夫斯記錄了當時的一系列事件,包括尤塔帕塔英語Yodfat的殊死守衛戰、耶路撒冷圍城戰(公元69-70年)、迦姆拉英語Gamla的英勇抵抗(9千人喪生)以及馬薩達守城者的自盡(公元72-73年)。

這場起義被羅馬皇帝韋斯巴薌提圖斯鎮壓。羅馬人幾乎摧毀了耶路撒冷聖殿,並將象徵猶太信仰的燭台和其他聖殿文物作為戰利品帶回羅馬。據約瑟夫斯記載,這場起義導致了110萬猶太人喪生,另有9.7萬人被俘。為了彌補戰爭損失,羅馬帝國還開始強征猶太稅。

正是在這一時期,早期基督教和猶太教開始分道揚鑣。由約哈難·本·撒該英語Yohanan ben Zakkai領導的法利賽運動與羅馬媾和並得以倖存。大量猶太人繼續居住在他們的土地上,並被允許信奉他們的宗教。據估計,當時加利利地區三分之二的人口和沿海地區三分之一的人口都是猶太人。[79]

塔木德時期(70 年—636年)

羅馬時期晚期(70年—324年)

公元2世紀,猶太人再度掀起了兩次反抗羅馬統治的起義。第一次是115年至117年間的基多斯戰爭,北非、塞浦路斯和美索不達米亞的猶太僑民社區奮起反抗羅馬。起義失敗後叛軍逃往猶地亞,最終聚集在呂大。羅馬人追擊他們,佔領了呂大並處決了許多反叛的猶太人。戰爭結束後,參與起義的猶太僑民社區被驅逐到羅馬帝國的東部邊緣,主要定居在猶地亞地區。隨後132年至136年間又爆發了由西蒙·巴爾·科赫巴領導的巴爾科赫巴起義,這次起義更為激烈。猶太起義者在猶地亞再次獲得短暫的獨立,建立了一個存在兩年多的的猶太國家。然而,尤利烏斯·塞維魯英語Sextus Julius Severus和皇帝哈德良最終鎮壓了這場叛亂,猶地亞慘遭蹂躪。根據古羅馬歷史學家卡西烏斯·狄奧的記載,58萬猶太人被殺害,50座設防城鎮和985座村莊被夷為平地。[80][81]

羅馬對猶地亞兩次重大起義的鎮壓導致了猶太人的大規模流散,猶地亞地區的人口也因此減少。許多被羅馬人俘虜的猶太人被驅逐出猶地亞並被販賣為奴。約瑟夫斯寫道,第一次猶太–羅馬戰爭後,有9.7萬名猶太人被賣為奴隸,3萬人被從猶地亞驅逐到迦太基。還有許多猶太人從猶地亞逃往地中海地區的其他地方。巴爾科赫巴起義後,猶太人再次被驅逐出猶地亞並被賣為奴隸。被羅馬人當作奴隸的猶太人及他們的後代最終被釋放並加入了已建立的猶太僑民社區。巴爾科赫巴起義後,許多其他猶太人則自願從猶地亞遷往其他地區。[82][83][84]

131年,羅馬皇帝哈德良將耶路撒冷改名為愛利亞加比多連,並在原猶太聖殿的遺址上建造了朱庇特神廟。猶太人被禁止進入耶路撒冷,羅馬行省猶地亞則被改名為敘利亞巴勒斯坦[85]

Thumb
羅馬提圖斯凱旋門描繪了耶路撒冷被洗劫的場景

在鎮壓了巴爾科赫巴起義後,羅馬人允許希勒爾派英語Houses of Hillel and Shammai的世襲拉比族長代表猶太人與羅馬當局進行交涉,其中最著名的是猶大王子。猶太經學院繼續培養學者,其中最傑出的學者得以加入猶太公會[86]此時猶太人的主要人口中心是加利利,此外在貝特謝安凱撒利亞戈蘭高地以及猶地亞的邊緣地帶也有重要的猶太人聚居地。[87]一個廣為流傳的理論認為,這一時期的占尼亞會議英語Council of Jamnia制定了猶太聖經正典,決定了哪些書被納入希伯來聖經,而猶太經外書英語Jewish apocrypha則被排除在外。[88]這也是坦拿阿莫拉英語Amoraim積極辯論與記錄猶太口傳律法的時期。他們的大量討論和宗教指示由猶大王子於公元200年左右匯編成《密西拿》一書。而包括《巴萊他英語Baraita》和《陀瑟他》在內的其他多部著作也都出自這一時期。這些文本構成了《耶路撒冷塔木德英語Jerusalem Talmud》的基礎,這一版本的塔木德於公元400年左右在太巴列編纂完成。[89][90]

在羅馬帝國的三世紀危機期間,內戰導致的經濟混亂和高額稅收迫使許多猶太人離開以色列地,遷往由更加寬容的波斯薩珊帝國統治的巴比倫地區,那裏有一個自治的猶太人社區。他們被該地區經濟繁榮的前景所吸引,認為在那裏能過上充實的猶太生活。以色列地和巴比倫都是當時猶太學術的中心。然而,以色列地的聖賢們擔心這片土地將逐漸喪失其猶太教中心的地位。他們不願承認巴比倫學者的平等地位,也不願在他們的學院中接收來自巴比倫的學生,擔心他們學成後會以拉比的身份回到巴比倫。而巴比倫學者則認為以色列地的拉比是在巴比倫流亡後與以斯拉一起返回的劣等血統的後代。[91]猶太人大規模移居巴比倫對以色列地的學院產生了不利影響,到公元3世紀末,他們越來越依賴來自巴比倫的捐助。 [92]

拜占庭時期(324年—638年)

Thumb
以實提莫猶太會堂英語Eshtemoa synagogue里雕刻的燭台(公元3世紀或4世紀)
Thumb
363年加利利地震英語363 Galilee earthquake中被摧毀的納布拉廷猶太會堂英語Nabratein synagogue遺址
Thumb
位於戈蘭高地拱門源泉英語Umm el-Qanatir會堂可追溯至公元6至8世紀

羅馬帝國於4世紀初分裂,君士坦丁堡成為拜占庭帝國(即東羅馬帝國)的首都。在拜占庭統治下,以東正教為主的基督宗教被確立為官方宗教。耶路撒冷成為一座基督教城市,但猶太人仍然被禁止在那裏居住。

351至352年間,猶太人再次爆發起義,反抗腐敗的羅馬總督。[93]帕特里修斯英語Patricius (usurper)的領導下,塞佛瑞斯的猶太人反抗君士坦提烏斯·加盧斯英語Constantius Gallus的統治。這場起義最終被烏爾西奇努斯英語Ursicinus (magister equitum)所鎮壓。

359年,希勒爾二世英語Hillel II基於陰曆創建了希伯來曆法。在此之前,以色列地以外的猶太社區都依賴於猶太公會批准的日曆來正確遵守猶太聖日。然而,因為持續的宗教迫害,參與批准的人與傳達決定的信使都面臨着威脅。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希勒爾決定創造一部適用於未來所有時間的權威曆法。

在羅馬皇帝尤利安361年至363年的短暫統治期間,他廢除了猶太人向羅馬政府繳納的特別稅,並試圖減輕猶太人對猶太公會的支持義務。[94]他還允許猶太人重建耶路撒冷並在那裏定居。[95]他最傑出的貢獻之一是啟動重建猶太聖殿的計劃。數千名來自波斯地區的猶太人希望協助建設工作,但在途中被波斯士兵殺害。[96]363年加利利大地震英語363 Galilee earthquake和尤利安的離世粉碎了猶太人重建第三聖殿的希望。[97]如果這次嘗試得以成功,猶太國家很可能就會重建,祭祀、祭司、猶太公會等也會相繼恢復。[94]

在君士坦丁於4世紀皈依基督教前的一段時間內,猶太人可能一直占巴勒斯坦地區人口中的大多數。[98]

猶太人當時居住在巴勒斯坦地區的至少43個猶太社區中:12個位於沿海、內蓋夫和約旦河東岸的城鎮,以及31座位於加利利和約旦河谷的村莊。由於遭受迫害,此地的猶太人兩次發動起義反抗他們的基督教統治者。公元5世紀,西羅馬帝國滅亡,許多基督徒移居巴勒斯坦,並發展成為此地的多數人口。猶太人則佔總人口的10—15%。猶太教是唯一被容忍的非基督宗教,但猶太人被禁止建造新的禮拜場所、擔任公職或擁有奴隸。在此期間還發生了兩次撒瑪利亞人起義。[99]儘管在猶太—羅馬戰爭之後加利利地區仍然存在一個充滿活力的猶太人中心,但隨着迫害的加劇,其重要性逐漸下降。公元425年,在拜占庭帝國的持續迫害下,狄奧多西二世下令解散了猶太公會。[100]

438年,尤多西婭皇后英語Licinia Eudoxia取消了猶太人在聖殿遺址祈禱的禁令,加利利社區的首領們向「猶太偉大而強大的人民」發出呼籲:「要知道,我們人民的流亡生涯已經結束了!」

耶路撒冷塔木德英語Jerusalem Talmud》大約於450年完成。[101][102]

根據拜占庭歷史學家普羅科匹厄斯的記載,拜占庭將軍貝利撒留於533年從汪達爾人手中奪回了猶太聖殿的寶藏,這些寶藏是汪達爾人早年從羅馬擄走的。

公元611年,薩珊波斯入侵拜占庭帝國。613年,由尼希米·本·胡希爾英語Nehemiah ben Hushiel太巴列的便雅憫英語Benjamin of Tiberias領導的猶太人起義英語Jewish revolt against Heraclius爆發,以反抗拜占庭帝國。來自太巴列拿撒勒與加利利其他地區的猶太士兵與波斯入侵者聯手,於614年攻佔了耶路撒冷。隨後,耶路撒冷的絕大多數基督徒被驅逐到波斯。[103]猶太人在耶路撒冷獲得自治,胡希爾被任命為該城的統治者。有猶太作家將此解釋為彌賽亞的預兆。此後胡希爾開始籌劃建造第三聖殿,並整理族譜以建立新的大祭司職位。[104][105][106][107]來自耶路撒冷、太巴列和加利利的猶太人與來自大馬士革和塞浦路斯的猶太僑民聯合起來,在泰爾猶太社區的邀請下對泰爾發動了一次遠征,但最終以失敗告終。[108]雖然猶太人曾希望波斯人能將整個以色列地賜予他們,但是他們的人數太少了。猶太人在耶路撒冷的統治一直持續到公元617年。之後波斯人背棄了與猶太人的聯盟,他們禁止猶太人在耶路撒冷及周邊進一步定居,毀壞了聖殿山上的一座猶太會堂,並開始向猶太人徵收重稅。[109][110]隨着拜占庭人於628年的回歸,拜占庭皇帝希拉克略承諾恢復猶太人的權利,並在太巴列的便雅憫的協助下,通過猶太人的幫助將波斯人趕走。然而希拉克略在重新征服巴勒斯坦地區後違背了之前的協議。隨後發生了一場針對猶太人的大屠殺,摧毀了耶路撒冷和加利利的猶太社區。[111]許多巴勒斯坦的猶太難民逃往埃及。據說留在巴勒斯坦的猶太人中,只有那些逃到山區與沙漠的人倖免於難。[112]猶太人還被禁止進入耶路撒冷,並被禁止在該城附近定居。據傳是當地的基督徒說服希拉克略違背了他的諾言,而埃及科普特基督徒為此承擔了責任,至今每年仍為此齋戒懺悔。[113]

中世紀(638年—1517年)

Thumb
卡法巴拉姆英語Kafr Bir'im猶太會堂的遺址。這裏曾有一個古老的猶太村莊,但在公元7世紀至13世紀之間的某個時期被當地居民廢棄。

伊斯蘭統治時期(638年—1099年)

公元638年,拜占庭帝國將黎凡特地區割讓給阿拉伯伊斯蘭帝國。根據摩西·吉爾英語Moshe Gil的說法,在7世紀阿拉伯征服時期,該地區的主要居民是猶太人或撒馬利亞人。[8]據估計,當時巴勒斯坦的猶太人數量在30萬至40萬之間。[114]然而也有其他估計認為,在反抗希拉克略的起義時,猶太人口在15萬至20萬之間。[115][116]在穆斯林征服後,多數信奉基督教、講亞蘭語的人口皈依了伊斯蘭教,改講阿拉伯語,逐漸融入阿拉伯文化[117]穆斯林繼續禁止建造新的猶太會堂。[118]直到1099年十字軍東征佔領巴勒斯坦之前,該地區一直由不同的穆斯林王朝所統治。位於麥地那正統哈里發首先統治巴勒斯坦地區,隨後大馬士革的倭馬亞哈里發巴格達阿拔斯哈里發也先後統治此地。中世紀早期,巴勒斯坦的猶太人分散在菲拉斯坦英語Jund Filastin(即巴勒斯坦)與約旦英語Jund al-Urdunn兩個軍區的各大城市中,而在加利利和猶地亞地區也存在着一些貧窮的猶太村莊。

通常認為在隨後的幾個世紀裏,基督徒與穆斯林的人數大致相等。在薩拉丁成功抵抗十字軍之後,對羅馬人不滿的基督徒開始大規模皈依伊斯蘭教。[119][120]

一些歷史資料提到了阿拉伯部落於7世紀在此居住並建立了新的定居點。[121]儘管保存下來的考古遺蹟很少,還是有像位於耶路撒冷郊區的希爾貝特·蘇瓦納(Khirbet Suwwana)在內的一些阿拉伯定居點得以提供當時穆斯林群體游牧定居的考古記錄。7世紀至8世紀間新建立的阿拉伯定居點數量相對較少。這片土地上的宗教轉型十分明顯,在太巴列、傑拉什英語Jarash, Jerusalem、貝特謝安、耶路撒冷等城市都修建了大型集會式清真寺。然而,這些清真寺的建立主要表明穆斯林新移民的湧入,而非猶太人和基督徒改信伊斯蘭教。[122]該地的社會圖景在6世紀到11世紀之間發生了巨大變化。6世紀時這一地區處於城鄉社會的鼎盛時期,到11世紀時則變成了一個經濟和物質上停滯不前、正走向全面崩潰的社會。[123]

阿拉伯征服之後,猶太社區開始發展壯大。歐麥爾允許並鼓勵猶太人定居耶路撒冷。這是在遭受近500年基督徒高壓統治之後,猶太人第一次被允許進入他們的聖城並自由地進行禮拜。[124]70個猶太家庭從太巴列遷往耶路撒冷,以幫助壯大那裏的猶太社區。[125]但隨着691年岩石圓頂和705年阿克薩清真寺的相繼建成,穆斯林將聖殿山確立為伊斯蘭聖地。岩石圓頂里供奉着奠基石這一猶太人最神聖的地方。在歐麥爾二世於720年去世之前,他禁止猶太人在聖殿山上進行禮拜。[126]這一政策在接下來1000餘年的伊斯蘭統治期間一直沿續。[127]717年起針對非穆斯林實施了新的限制,這影響到了猶太人的地位。由於對農業用地徵收重稅,許多猶太人被迫從農村遷往城鎮居住。社會和經濟歧視導致大量猶太人從巴勒斯坦地區移出。此外,8世紀與9世紀的穆斯林內戰迫使許多非穆斯林離開此地。到11世紀末,巴勒斯坦地區的猶太人口大幅減少,組織和宗教凝聚力也隨之式微。[128][129]

卡拉派領袖丹尼爾·庫米西英語Daniel al-Kumisi於875年左右到達耶路撒冷,並建立了「錫安哀悼者」團體。[130]敘利亞的米海爾記錄了749年加利利地震英語749 Galilee earthquake中被毀的30座太巴列猶太會堂。[131]

8世紀中葉,有一位來自伊斯法罕波斯猶太假彌賽亞——阿布·以撒英語Abu Isa,利用巴勒斯坦各伊斯蘭派系的衝突,組織煽動了1萬名武裝猶太人,希望為猶太民族奪回聖地。不久之後曼蘇爾掌權,阿布·以撒與一位同樣反抗哈里發的波斯酋長聯手。最終起義被哈里發鎮壓,阿布·以撒於755年在戰鬥中陣亡。[132]

從至少9世紀中葉一直到11世紀,巴勒斯坦加昂學院一直是巴勒斯坦猶太社區最主要的塔木德學院,並承擔中央法律機構的角色。9世紀中葉,加昂學院從太巴列遷至耶路撒冷。它與巴比倫加昂學院英語Talmudic academies in Babylonia競爭猶太僑民社區的支持。[133][134]1071年,耶路撒冷被塞爾柱突厥人攻佔後,加昂學院被驅逐出耶路撒冷,遷往泰爾

1033年的地震英語1033 Jordan Rift Valley earthquake可能造成了拉姆拉猶太會堂的毀壞。[135]那一時期猶太人重新返回拉法,從1015年與1080年的文獻中可以了解到那裏有一個重要的猶太社區。[136]

當時拉姆拉擁有一個大型猶太社區,而在希伯倫和沿海的阿卡濱海凱撒利亞雅法阿斯卡隆加沙等地則有一些較少的猶太社區。當時一位名叫馬克迪西英語Al-Maqdisi的阿拉伯學者於985年寫道:「大多數穀物驗收員、染工、銀行家和製革工人都是猶太人。」[137]在伊斯蘭統治下,猶太人和基督徒的權利受到限制,只有在繳納特別稅後才允許居住。

在7世紀到11世紀之間,加利利和耶路撒冷的馬所拉文士(猶太抄經士)設計出了一套希伯來語發音和語法指南體系。他們編集的希伯來聖經文本被稱為馬所拉文本,至今仍被視為權威。[138]

十字軍統治時期(1099年—1291年)

Thumb
1099年十字軍攻佔耶路撒冷

1099年至1291年間,基督教十字軍無情地迫害和屠殺了巴勒斯坦地區的猶太人。[139]在十字軍統治時期,巴勒斯坦地區的幾個城市都有重要的猶太社區,猶太人曾與阿拉伯人並肩作戰抵抗基督教侵略者。[140]第一次十字軍東征期間,耶路撒冷被圍困,猶太人和其他民眾一起保衛耶路撒冷以抵抗十字軍的進攻。但最終耶路撒冷仍被攻陷,十字軍縱火焚燒了猶太會堂,在此處尋求庇護的猶太人幾乎全部喪命。[141]海法,猶太居民與法蒂瑪王朝的軍隊並肩作戰、保衛城市,堅守了整整一個月。[142]十字軍掃蕩歐洲、遇到猶太人時曾讓他們在改信基督教或被殺害之間作出選擇,而他們絕大多數都選擇了殉道。當十字軍到達聖地後,他們繼續着對猶太人的屠殺。[143]阿什肯納茲正統派猶太人至今仍會吟誦祈禱文,以紀念被十字軍殺害的猶太人。

在十字軍的統治下,猶太人被禁止擁有土地。他們在和平時期主要從事沿海城鎮的商業活動,成為手工藝人。此時,猶太社區遍佈耶路撒冷、太巴列、拉姆拉、阿斯卡隆、凱撒利亞、加沙等各個地方。正如十字軍在征服聖地的途中在歐洲留下的血腥痕跡一樣,巴勒斯坦地區的穆斯林和猶太人都遭到無差別的屠殺或被販賣為奴。[144]耶路撒冷的猶太社區被摧毀,許多年後都未能重建。城中的多數猶太居民都被殺害,倖存者也被賣為奴隸,後來意大利和埃及的猶太社區贖回了其中一些奴隸,並將他們帶到埃及。一些猶太戰俘也被十字軍驅逐到意大利南部的阿普利亞。雅法和拉姆拉的猶太社區被驅散,不過加利利的猶太社區卻得以倖存。[145][146][147]

第二次十字軍東征期間,巴勒斯坦地區的猶太社區則沒有受到騷擾。圖德拉的便雅憫雷根斯堡的佩塔恰英語Petachiah of Regensburg分別於1160年與1180年左右訪問了巴勒斯坦,他們發現在阿斯卡隆、拉姆拉、凱撒利亞、太巴列和阿卡都有成熟的猶太社區,還有一些猶太人散居在其他地方,但在耶路撒冷只有極少數猶太人。[145]

這一時期,巴勒斯坦地區誕生了大量的皮尤特英語Piyyut(祈禱詩)和米德拉什(釋經)。1165年,塞法迪猶太學者邁蒙尼德訪問了耶路撒冷,並在聖殿祈禱。[148]1141年,西班牙猶太詩人猶大·哈列維號召猶太人與他一同移居以色列地。

從衰落走向逐步復興(1211年—1517年)

在十字軍統治巴勒斯坦期間,猶太人遭受了沉重的打擊。1187年,阿尤布王朝的蘇丹薩拉丁哈丁戰役中大勝十字軍,佔領了耶路撒冷和巴勒斯坦的大部分地區,這為猶太人的處境帶來了轉機。薩拉丁發佈公告,邀請所有猶太人返回耶路撒冷定居。[149]據西班牙拉比猶大·哈里茲英語Yehuda Alharizi記載,「從阿拉伯人佔領耶路撒冷的那一天起,以色列人就在此地居住。」[150]哈里茲還將薩拉丁允許猶太人重新定居耶路撒冷的法令與1600多年前波斯居魯士大帝頒佈的法令相提並論。[151]

Thumb
16世紀聖地圖解指南《卡薩萊朝聖者》(Casale Pilgrim)中描繪的拉姆班會堂

由300多名法國和英國的拉比領導的一個猶太團體於1211年抵達,進一步壯大了當地的猶太社區。[152]其中就包括來自法國桑斯的拉比參孫·本·亞伯拉罕英語Samson ben Abraham of Sens[153]13世紀歐洲猶太人移居聖地可能有諸多動機,如遭到迫害[154]、經濟困難、對彌賽亞的期頒,亦或是希望履行以色列地的特有誡命。[155]1217年,當猶大·哈里茲看到聖殿山上的非猶太建築時,他深感不安:「看到我們的聖殿變成了異教徒的寺廟,這真是一種折磨!」[156]當時,哈里茲在耶路撒冷城裏看到有一個繁榮的猶太社區。[145]1219年至1220年間,穆阿扎姆·伊薩英語Al-Mu'azzam Isa下令拆除所有十字軍防禦工事,致使猶太人與其他大多數人口都離開了耶路撒冷。

13世紀的西班牙拉比納賀蒙尼德是一位公認的猶太領袖,他極力讚揚以色列地,並將在此定居視為所有猶太人應盡的任務。他寫道:「如果異教徒希望和平,我們會在明確的條件下與他們和睦相處;但至於土地,我們不會把它留在他們手中,也不會留在任何民族手中,永遠都不會。」[157]當他於1267年到達耶路撒冷時,只找到一對以染工為業的猶太兄弟。為了在聖城重新確立猶太人的影響力,他從納布盧斯帶來了一卷《托拉》並建立起一座猶太會堂。納賀蒙尼德後來在阿卡定居,並與於1260年移居阿卡的巴黎的耶希爾英語Yechiel of Paris一起領導了一所猶太經學院。[158] [159]耶希爾在此建立了名為巴黎大學院英語Great Academy of Paris的塔木德學院,據說卡拉派最偉大的權威之一老亞倫·本·約瑟(Aaron ben Elijah)就曾就在此學習。[160]

Thumb
伊西托里·哈帕奇英語Ishtori Haparchi《球與花之書》(Kaftor Vaferech,1549年在威尼斯出版)的標題頁。這是第一本有關巴勒斯坦地理的希伯來語著作,其中確定了聖經和塔木德文獻中提到的180個地點。

1260年,馬穆魯克埃及獲得了巴勒斯坦的控制權。這一時期,巴勒斯坦位於蒙古侵略者的前線。連年戰爭使得這片土地陷入貧困,人口銳減。埃及蘇丹忽禿思阿音札魯特戰役中擊敗了蒙古人,而他後來的繼任者阿什拉夫·哈利勒英語Al-Ashraf Khalil於1291年攻陷了十字軍最後一個堡壘阿卡,從而結束了十字軍的統治。此後,馬穆魯克王朝在巴勒斯坦的統治一直持續到1517年奧斯曼帝國征服這片土地為止。

在馬穆魯克統治時期,猶太人口由於壓迫和經濟停滯而大幅減少。馬穆魯克夷平了巴勒斯坦的沿海城市。這些城市傳統上一直是經濟發展的中心,但由於它們也是十字軍入侵的門戶,馬穆魯克希望以此阻止基督徒的再度到來。馬穆魯克的暴政導致嚴重的社會和經濟衰退。隨着經濟的萎縮,稅收收入也隨之減少,於是馬穆魯克統治者又提高稅收,非穆斯林的稅收尤其沉重。他們還嚴格執行齊米法,並在傳統教法基礎上增加了新的壓迫與羞辱性規定。許多人於是離開了巴勒斯坦,此地人口減少了三分之二,尤其是猶太人和基督徒人口急劇下降,而穆斯林所佔的人口比例則越來越高。雖然在馬穆魯克統治期間猶太人口大幅減少,但這一時期也出現了來自歐洲、北非和敘利亞的猶太移民潮。這些移民潮可能挽救了正在崩潰的巴勒斯坦猶太社區,使其不至於徹底消失。[161]

1266年,馬穆魯克蘇丹拜巴爾一世希伯倫列祖之洞變為伊斯蘭教專屬聖地,禁止基督徒與猶太人進入。該禁令一直持續到1967年以色列控制這座建築物為止。[162][163]1286年,德國猶太拉比羅滕堡的梅厄英語Meir of Rothenburg因試圖帶領大批猶太人前往巴勒斯坦定居而被魯道夫一世監禁。[164]1306年被法國流放的伊西托里·哈帕奇英語Ishtori Haparchi於1313年抵達巴勒斯坦並在貝特謝安定居。在接下來的七年裏,他編纂了一部翔實的巴勒斯坦地理著述,他在其中試圖確定聖經和塔木德時代記載的許多地理位置。[165]另外兩位著名的西班牙卡巴拉學者哈納乃耳·伊本·阿斯卡拉(Hananel ibn Askara)和閃·托夫·伊本·加昂英語Shem Tov ben Abraham ibn Gaon大約也在這一時期移居到了采法特[166]在蘇丹納西爾·穆罕默德英語Al-Nasir Muhammad溫和的統治時期,來自埃及和敘利亞的猶太朝聖者可以到耶路撒冷度過節,那裏有一個龐大的猶太社區。[166]許多耶路撒冷的猶太人致力於研究法典和卡巴拉。其他猶太人則以工匠、商人、書法家或醫生為業。[166]希伯倫充滿活力的社區主要從事編織、染色和玻璃器皿製造,此外還有一些牧羊人。[166]

1428年,一些德國猶太人試圖購買錫安山上的大衛墓。作為回應,自1335年起就佔據該地的方濟各會修士向教宗瑪爾定五世請願,最終教宗下令禁止船長將猶太人運送到巴勒斯坦。[167]1438年,意大利拉比費拉拉的以利亞英語Elijah of Ferrara定居耶路撒冷,成為一名講師與審判官(dayan)。[168]1455年,一大批來自西西里各地的潛在猶太移民因試圖坐船前往巴勒斯坦而被捕。[169]由於當局不願放棄從猶太人特別稅中獲得的收入,他們反對猶太人大規模移民,指責該團體計劃非法將黃金走私出島。經過九個月的監禁,24名猶太人在支付了巨額贖金後獲釋,並被允許前往巴勒斯坦,但他們必須放棄所有財產。 [170]

1470年,來自安科納的以撒·本·梅厄·拉蒂夫(Isaac b. Meir Latif)抵達耶路撒冷。據其統計,當時城中共有150個猶太家庭。[168]1473年,一場暴雨導致納拉姆班會堂部分建築倒塌,當局隨即關閉了該會堂。在向蘇丹噶伊特貝英語Qaitbay提出請求後,猶太人於次年獲得了修復會堂的許可。然而,旁邊清真寺的穆斯林對此提出異議,並在兩天內就將會堂徹底拆除。破壞者受到了懲罰,但會堂直到50年後的1523年才得以重建。[171]1481年,意大利人約瑟·曼塔比亞(Joseph Mantabia)被任命為耶路撒冷審判官。[172]幾年之後的1488年,意大利拉比、猶太教精神領袖俄巴底亞·本·亞伯拉罕英語Obadiah of Bertinoro抵達耶路撒冷。他發現這座城市已經荒廢,只剩下大約70個貧窮的猶太家庭留在此處。[173]俄巴底亞是一位充滿活力且博學的領導者,他開始復興耶路撒冷的猶太社區。到了1495年,城中已經有了200個猶太家庭。當時還有有許多被西班牙驅逐而流亡的猶太難民,他們擔心馬穆魯克統治的混亂而選擇遠離這裏。[174]此地的大規模移民要等到1517年突厥人征服之後才會開始。[174]采法特的情形則相對較好。約瑟·薩拉戈西英語Joseph Saragossi於15世紀末的到來幫助了采法特及其周邊地區的發展,此處成為了巴勒斯坦最大的猶太人聚居地。隨着西班牙塞法迪猶太移民的湧入,到16世紀初,這裏的猶太人口已增加到1萬人。[175]而據約瑟·曼塔比亞25年前的統計,采法特及其周邊當時只有300個猶太家庭。[176]在此之前的近300年前,法國拉比撒母耳·本·參孫於1210年首次記錄了采法特的猶太人,當時他只找到50名居住於此的猶太人。[176]而等到17世紀初,采法特將有18所塔木德學院和21座猶太會堂。[177]

據記載,16世紀初的巴勒斯坦至少有30個猶太城市和鄉村社區。[178]

近現代(1517年至今)

奧斯曼統治時期(1517年—1917年)

Thumb
這張攝於1870年代的照片是猶太人在第二聖殿西牆祈禱的最早照片之一,1050年《亞希瑪斯編年史》(Chronicle of Ahimaaz)就提到此處是猶太人的祈禱地。[179]
Thumb
位於采法特的阿里猶太會堂始建於1570年代,後於1857年重建。
Thumb
19世紀中葉在耶路撒冷亞伯拉罕葡萄園社區工作的猶太工人

1516年至1517年間,奧斯曼帝國蘇丹塞利姆二世征服了巴勒斯坦,此地在接下來的四個世紀成為了帝國敘利亞省的一部分。在1517年奧斯曼帝國統治開始時,巴勒斯坦約有5千名猶太人,包括大約1千個猶太家庭。猶太人主要居住在耶路撒冷、納布盧斯、希伯倫、加沙、采法特以及加利利地區的村莊中。猶太社區由從未離開過這片土地的猶太人後裔和來自散居地的猶太移民組成。[180][181]

1534年,來自西班牙的猶太難民雅各·畢拉布英語Jacob Berab在采法特定居。他認為重新引入古老的拉比按立英語Semikhah制度的時機已經成熟,這將為全世界的猶太人建立一個公認的中央權威。[182]1538年,25名采法特拉比集會任命了畢拉布,他們希望此舉能夠促成新猶太公會的建立。然而,這一計劃遭到了耶路撒冷首席拉比利維·本·雅各·伊本·哈比卜英語Levi ibn Habib的強烈抗議,最終以失敗告終。[182]新的奧斯曼統治者則擔心猶太公會可能會因此獲得過多的權力,甚至會更近一步走向猶太復國,於是他們強迫畢拉布離開了巴勒斯坦。[182]

儘管如此,16世紀見證了巴勒斯坦猶太社區的復甦。其中采法特的猶太社會最為活躍,那裏已成為一個猶太精神中心和神秘主義者的家園。約瑟·卡羅英語Joseph Karo在采法特所著的《全桌盛宴英語Shulchan Aruch》被認為是一部非常權威的猶太教法指南。[183]以色列·納賈拉英語Israel ben Moses Najara所羅門·阿爾卡貝茲英語Solomon Alkabetz等詩人則在這裏創作出了一些廣受讚譽的讚美詩。[184]作為猶太神秘主義的中心,這裏有摩西·科爾維洛英語Moses ben Jacob Cordovero拿弗他利·赫茲·本·雅各·埃爾哈南英語Naftali Hertz ben Yaakov Elchanan等著名的卡巴拉派學者。[185][186][187]巴勒斯坦神秘主義者以撒·盧里亞英語Isaac Luria則開創了新的現代卡巴拉主義,並由其弟子哈伊姆·維塔爾英語Hayyim ben Joseph Vital繼續發揚。在采法特,猶太人發展了穀物、香料、紡織品和染色等行業。1577年,采法特出現了第一台希伯來語印刷機。1555年時采法特的猶太人口為8千到1萬人,到本世紀末時則增加到2至3萬人。

Thumb
1903年耶路撒冷一位拉比的葬禮

1563年左右,約瑟·納西英語Joseph Nasi在蘇丹塞利姆二世的許可下購買了太巴列及周圍的七個村莊,並以此建立了一個猶太城邦。[188]他希望大批猶太難民和馬拉諾人能在那裏定居,遠離恐懼和壓迫。當時也確實有來自意大利科里的約200名遭受迫害的猶太人決定移居太巴列。[189][190]1564年,納西重建了太巴列的城牆,並試圖通過種植桑樹來生產絲綢,將其變成一個自給自足的紡織製造中心。然而,在隨後幾年內,該計劃因諸多因素而最終失敗。納西的姨母格拉西亞·門德斯·納西英語Gracia Mendes Nasi多年來一直支持城中的一所葉史瓦經學院,直到她1569年去世。[191]

1567年,也門學者、拉比撒迦利亞·達希里英語Zechariah Dhahiri訪問了采法特,並在其著作《道德教化之書》(Sefer Ha-Musar)中記錄了他的經歷。他對采法特城鎮與拉比約瑟·卡羅猶太經學院的記載為歷史學家提供了這些地方的第一手資料,也留下了現存唯一關於卡羅經學院的歷史記錄。[192]

1576年,采法特的猶太人社區曾面臨驅逐令:當時下令一千個富裕猶太家庭將被驅逐到塞浦路斯,而此後第二年將再驅逐五百個家庭。[193]不過後來意識到收取猶太人租金的經濟利益,當局最終撤銷了這一命令。[194]1586年,伊斯坦布爾的猶太人同意修建一座設防的驛站(khan),為采法特的猶太人提供庇護所,以抵禦夜間強盜與武裝盜賊。[193]

拉德巴茲英語David ben Solomon ibn Abi Zimra曾於1569年搬到耶路撒冷,但很快就因為當地對猶太人的高額稅收而遷往采法特。

Thumb
1893年在約哈難拉比會堂舉行的首席拉比就職儀式

1610年,耶路撒冷的約哈難拉比會堂竣工[195],成為了塞法迪猶太人的主要會堂,他們的首席拉比也在此接受任命。1625年時在旁增建的研究院後來成為先知以利亞會堂[195]

在1648年至1654年烏克蘭的赫梅利尼茨基起義中,超過10萬名猶太人遭到屠殺,有一些倖存的猶太人則移居到以色列。1660年(一說1662年),加利利地區發生權力鬥爭後,德魯茲教徒摧毀了猶太人聚居的采法特和太巴列。[196][197][198][199][200][201][202]

由於安全局勢不穩定、自然災害頻發以及城市被廢棄,17世紀時巴勒斯坦猶太人口急劇下降,成為奧斯曼帝國境內一個偏遠而荒涼的地區。奧斯曼中央政府變得軟弱腐敗,猶太社區則遭到當地統治者、禁衛軍、行會、貝都因人和土匪的騷擾。同時,猶太社區還捲入了當地部落首領之間的爭鬥,他們勒索並壓迫猶太人。加利利的猶太社區嚴重依賴於與阿卡統治帕夏關係密切的一個銀行家族的命運。最終,這片土地上的猶太人口驟減。[203]

1700年,約500至1000名來自歐洲的猶太教徒跟隨猶大·赫哈西德英語Judah HeHasid (Jerusalem)移民到巴勒斯坦,並在耶路撒冷定居。他們被迫以耶路撒冷猶太社區的名義向奧斯曼當局提供經濟擔保,以換取進入奧斯曼帝國的許可。當時,約有200名阿什肯納茲猶太人和1000名塞法迪猶太人居住在該城,其中多數人依靠其他地方猶太人的捐贈維特生活。大量阿什肯納茲猶太移民的突然湧入引發了一場危機。當地社區無力幫助這麼多新移民,並懷疑一些新來者是他們並不認同的沙巴泰派英語Sabbateans。新來者建造了胡瓦會堂,但因此負債纍纍。1720年,由於無法償還債務,阿拉伯債權人放火燒毀了會堂,並佔領了該地區。奧斯曼當局認為阿什肯納茲猶太社區與赫哈西德帶領的群體應對此負責,並將所有阿什肯納茲猶太人驅逐出耶路撒冷。[204][205]

1714年,荷蘭學者阿德里安·雷蘭英語Adriaan Reland發表了他訪問巴勒斯坦的見聞錄,指出在耶路撒冷、采法特、太巴列、加沙等巴勒斯坦各地都有重要的猶太人聚居中心。18世紀時,猶太人口略有回升。1740年,來自伊茲密爾的拉比哈伊姆·阿布拉菲亞英語Hayyim ben Jacob Abulafia在太巴列當地首領扎希爾·歐麥爾的支持下,恢復了太巴列及其周邊地區的猶太人定居點。1742年,一群來自摩洛哥和意大利的猶太移民在摩洛哥拉比哈伊姆·伊本·阿塔爾英語Chaim ibn Attar的帶領下抵達巴勒斯坦,其中大部分人在耶路撒冷定居。當時巴勒斯坦境內的猶太人絕大多數是塞法迪猶太人或米茲拉希猶太人,只有少數阿什肯納茲猶太人。奧斯曼當局限制了居住在耶路撒冷的猶太人數量。1759年的近東地震英語Near East earthquakes of 1759摧毀了采法特的大部分地區,造成2000人死亡,其中包括190名猶太人。1777年,一群約300名來自立陶宛的哈西德派猶太人在拉比維捷布斯克的梅納赫姆·孟德爾英語Menachem Mendel of Vitebsk的帶領下移民到巴勒斯坦。這是一段時間以來第一批與其原籍國保持聯繫的猶太移民。他們曾考慮在采法特定居,但由於遭到反對,最終大多數人定居在太巴列,還有一些人則定居在派基英語Peki'in。他們加強了猶太人在加利利的勢力,並將阿什肯納茲人的勢力擴展到了采法特以外的地方。[206]1800年時,約有6500名猶太人生活在巴勒斯坦。[203]

19世紀伊始,東歐著名拉比維爾納加昂的門徒們,即所謂的法利賽人,開始前往以色列地定居。在這之前不久,維爾納加昂的另兩個弟子,維爾納的哈伊姆(Hayim of Vilna)和什克洛夫的以色列·本·撒母耳英語Yisroel ben Shmuel of Shklov,已經先一步來到此地。總共有三批維爾納加昂的門徒移居以色列地,他們奠定了耶路撒冷和采法特的阿什肯納茲猶太社區的基礎。他們的到來推動了耶路撒冷阿什肯納茲猶太人的復興。在近一個世紀前阿什肯納茲猶太人被驅逐後,耶路撒冷的猶太社區主要由塞法迪人組成。其中許多門徒的後代都成為了現代以色列社會的重要人物。維爾納加昂本人也曾計劃前往以色列地,但由於未知的原因,他最終折返回了維爾納,並在不久後去世。

1799年阿卡圍城戰英語Siege of Acre (1799)期間,拿破崙向亞洲和非洲的猶太人發出宣言,請求他們幫助他征服耶路撒冷。然而,拿破崙在這次戰役中被英國人擊敗,該計劃也胎死腹中。

1820年,加利利統治者的猶太顧問與財政長官哈伊姆·法爾希英語Haim Farhi被殺害,他的兄弟在奧斯曼當局的許可下組建了一支軍隊,向南進軍並征服了加利利。他們在阿卡受阻,14個月久攻不下之後他們不得不放棄並撤退至大馬士革。

穆罕默德·阿里帕夏佔領期間爆發了農民起義英語Peasants' revolt in Palestine,猶太人成為了1834年采法特洗劫英語1834 looting of Safed同年希伯倫屠殺英語Battle of Hebron的目標。到1844年,一些資料顯示,猶太人已成為耶路撒冷最大的族群,到1890年人口更是占城中的絕對多數。但整體而言,猶太人口在該地區人口的比例仍不到10%。[207] [208]

貫穿整個19世紀一直到1880年代,來自東歐的阿什肯納茲猶太人以及來自土耳其、保加利亞和北非的塞法迪猶持續向巴勒斯坦移民。[209]由於來自以色列地內外的猶太人的遷移,耶路撒冷的猶太人口增長迅速。采法特與太巴列在1837年加利利地震英語Galilee earthquake of 1837中遭受重創,而地震過後,一些來自兩地的猶太居民搬到了耶路撒冷,進一步增加了城市的猶太人口。不過,這也導致城中的猶太區變得過於擁擠和骯髒,而搬到城市其他區域的猶太人則需要向非猶太房東支付高昂的租金。1850年代,羅斯柴爾德家族試圖通過資助名為「收容之家英語Batei Mahse」的猶太人公寓來緩解猶太區過度擁擠的問題,但這還遠不足以解決所有問題。隨着耶路撒冷擴張到傳統舊城牆之外,猶太人開始在舊城外定居。1855年,英國駐耶路撒冷領事詹姆斯·芬恩英語James Finn建立了擁有葡萄園和肥皂廠的亞伯拉罕葡萄園區,為耶路撒冷的猶太人提供就業機會,使他們不必依靠國外的捐贈維持生活。[210]建造在舊城外的第一個猶太社區是1860年建立的平安居所。隨後在1867年,馬哈內以色列英語Mahane Israel成為了舊城外的第二個猶太社區,作為馬格里布猶太人的聚居點。舊城外的第三個猶太社區則是1869年建立的那哈拉特斯瓦,由七個家庭共同出資購買土地並建造而成。1875年,名為「忠誠之城英語Kirya Ne'emana」、「以色列石英語Even Yisrael (neighborhood)」的猶太社區也相繼成立。1870年代,猶太人也開始在耶路撒冷以外定居。1870年,米克維以色列農業學校英語Mikveh Israel成立,這不僅是第一所猶太農業學校,也是除了耶路撒冷之外近代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區建立的首個新的定居點。來自采法特的猶太人於1878年建立了名為「力量之谷」(Gei Oni)的村莊,後來更名為羅什平納英語Rosh Pinna,而來自歐洲的猶太宗教先驅則建立了佩塔提克瓦。1870年代,從摩洛哥和土耳其來的移民也增加了海法的猶太人口的。[211]

1880年,巴勒斯坦的猶太人口約為2萬至2.5萬人,其中三分之二在耶路撒冷。[212][213]當時的猶太人口被稱為老依舒夫,主要分為兩個群體。其中較古老的一個群體包括在馬穆魯克後期和奧斯曼早期建立的由講猶太西班牙語的塞法迪猶太人組成的社區,以及在伊斯蘭教到來之前就已經在此生活、文化和語言上已經阿拉伯化的猶太人社區。塞法迪社區的來源不僅包括定居在巴勒斯坦的塞法迪猶太人,還包括與塞法迪社區通婚的當地阿拉伯化的猶太人[214],以及從中東其他地區遷移並融入塞法迪社區的米茲拉希猶太人。第二個群體則是阿什肯納茲猶太人社區,主要由在18和19世紀從歐洲移居到巴勒斯坦的哈雷迪猶太人組成。

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成千上萬的猶太移民開始抵達巴勒斯坦,建立新的猶太人聚居地。這些移民主要受到民族主義和猶太復國主義的影響,他們渴望在自己祖先的土地上生活,有些也支持建立一個新的猶太國家。第一次主要的移民潮(第一次阿利亞英語First Aliyah)發生於1881年至1903年間。約有2.5萬至3.5萬名猶太人移民到巴勒斯坦,他們主要來自東歐和也門,但其中大約一半後來離開了。當時猶太人購買了約9萬英畝的土地,建立了約28個重要的猶太人定居點。[215][216]在此期間,希伯來語開始在巴勒斯坦復興。希伯來語學校體系建立了起來,並創造了新的詞彙,使希伯來語更加實用。艾利澤·本-耶胡達是這一運動的領軍人物。結果,希伯來語再次成為日常口語,逐漸成為巴勒斯坦猶太人口的主要語言。第二次阿利亞英語Second Aliyah則發生於1904年至1914年間,大約有3.5名猶太人來到巴勒斯坦定居。他們大多來自俄羅斯帝國,但也有一部分來自也門。更多的猶太人定居點建立起來,特拉維夫於1909年建立,成為第一座現代化猶太城市。然而,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中斷了巴勒斯坦猶太社區的發展。戰爭期間,許多猶太人因為來自與奧斯曼交戰的國家,被奧斯曼當局當作敵國國民而驅逐出巴勒斯坦。1917年奧斯曼當局實施了驅逐令英語1917 Jaffa deportation,驅逐了特拉維夫和雅法的全部猶太平民。許多人被驅逐後死於飢餓和疾病。[217]

英國託管地(1917年—1948年)

Thumb
聯合國分治計劃示意圖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時,隨着奧斯曼帝國的戰敗,巴勒斯坦被英國軍隊佔領。1919年巴黎和會建立了國際聯盟,會議授權英國控制約旦河以西地區(巴勒斯坦託管地),包括現在的以色列國、約旦河西岸加沙地帶,以及後來成為約旦東岸地區(作為單獨的託管地)。英國前郵政大臣赫伯特·塞繆爾英語Herbert Samuel, 1st Viscount Samuel在起草《貝爾福宣言》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被任命為巴勒斯坦託管地的首任高級專員。一戰期間英國曾就中東領土問題做出過兩項承諾。一方面,英國通過阿拉伯的勞倫斯向當地阿拉伯人承諾,如果他們支持英國,英國就將幫助他們建立一個統一的阿拉伯國家,覆蓋大部分中東阿拉伯地區。另一方面,英國則承諾按照1917年《貝爾福宣言》的約定,幫助猶太民族建立其「民族之家」。

隨着英國人的到來,被奧斯曼帝國驅逐的猶太人得以返回,猶太移民數量再次回升。第三次阿利亞英語Third Aliyah發生於1919年到1923年巴勒斯坦爆經濟危機為止,大約有4萬巴勒斯猶太移民抵達巴勒斯坦。1924年到1928年的第四次阿利亞英語Fourth Aliyah期間,又有大約8萬名猶太移民來到此地。第五次阿利亞英語Fifth Aliyah則發生在1929年至1939年間,據估計有22.5萬至30萬名猶太移民抵達。在此期間,猶太人不斷購買土地,建立許多新的猶太人定居點,並繼續發展城市地區現有的猶太人社區。尤其是特拉維夫經歷了大規模的發展,成為了一座重要的城市。到1939年,這裏已成為三分之一以上猶太人口的居住地。[218]這一時期,由於猶太移民問題,以色列與阿拉伯人間的緊張關係加劇。1921年雅法暴亂1929年巴勒斯坦暴亂中,阿拉伯人暴力襲擊了猶太人聚居中心,緊張局勢最終導致了1936年至1939年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大起義,期間阿拉伯人發動了針對猶太人和英國人的大規模襲擊。

1947年時,約有63萬名猶太人和約120萬阿拉伯人生活在巴勒斯坦。隨着暴力事件不斷升級,英國政府表示希望在當年撤出巴勒斯坦。擬議的分治計劃(聯合國大會第 181(II) 號決議)將巴勒斯坦分為一個獨立的阿拉伯國、一個獨立的猶太國以及由聯合國治理的耶路撒冷獨立個體,其中擬議的猶太國將得到巴勒斯坦一半多的土地。當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建議執行分治計劃後,猶太領導階層認可了該決議。阿拉伯聯盟拒絕接受分治計劃,試圖扼殺新的猶太國家,掀起了阿拉伯人與猶太人之間的巴勒斯坦託管地內戰[219]

1948年5月14日,即英國結束託管的前一天,以大衛·本-古里安為首的巴勒斯坦猶太社區領導層宣佈以色列地建立一個名為「以色列國」的猶太國家。[220]

以色列國(1948年至今)

Thumb
耶路撒冷西牆
Thumb
1950年的羅什艾因,大批也門猶太人移民至以色列

以色列國甫一成立,埃及黎巴嫩敘利亞約旦伊拉克的軍隊就進軍了剛剛結果英國託管的領土,引發了1948年阿以戰爭。新生的以色列國防軍成功擊退了阿拉伯軍隊,並將以色列的邊界擴展到最初分治計劃擬議的猶太國家的邊界之外。[221]到1948年12月,以色列控制了原巴勒斯坦託管地的大部分地區。託管地的剩餘部分則包括由約旦控制的約旦河西岸地區和由埃及控制的加沙地帶。到這場衝突結束時,有71.1萬名巴勒斯坦阿拉伯人[222]被驅逐或逃離家園,成為巴勒斯坦難民[223]其中三分之一去了約旦河西岸,三分之一去了加沙地帶,其餘的則流向了約旦、敘利亞、黎巴嫩等國家。[224]

以色列建國後,歐洲的納粹大屠殺倖存者和阿拉伯國家的猶太難民大量湧入,使得以色列的人口在獨立後一年內就翻了一番。總體而言,約有85萬名塞法迪猶太人和米茲拉希猶太人在隨後的幾年裏逃離或被驅逐出阿拉伯國家、伊朗和阿富汗,其中約有68萬人到以色列定居。

以色列的猶太人口此後多年一直持續高速增長。這主要源於來自世界各地的猶太移民潮,其中包括1990年代初根據回歸法抵達以色列的大量蘇聯猶太移民。僅1990年至1991年間,就有大約38萬猶太移民從蘇聯來到以色列。

自1948年以來,以色列捲入了一系列重大軍事衝突,其中包括1956年蘇伊士河危機(第二次中東戰爭)、1967年六日戰爭(第三次中東戰爭)、1973年贖罪日戰爭(第四次中東戰爭)、1982年黎巴嫩戰爭(第五次中東戰爭)、2006年黎巴嫩戰爭以及一系列幾乎持續不斷的各種衝突,包括了正在進行的以巴衝突。儘管面臨着持續的安全威脅,以色列經濟仍然蓬勃發展。在整個1980年代和1990年代,以色列採取了在貨幣政策、國內資本市場以及在政府干預經濟活動的手段等方面採取了許多自由化措施。政府在經濟中的作用大幅降低。但政府在一些方面也強化了其經濟職能,包括引入國家健康保險制度,不過私營醫療機構仍繼續為國民提供醫療服務。失業救濟金、兒童津貼、養老金、最低收入保障等社會福利支出不斷擴大,直至成為主要的預算支出。這些轉移支付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以色列持續擴大的收入不均現象。

參見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