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標記式語言(英語:Wiki markup language),亦稱Wikitext語言wiki代碼,是一種輕量級標記式語言,用於撰寫Wiki網頁,例如維基百科。它在HTML基礎上進行簡化,最終目的是由Wiki軟件轉換成HTML,由瀏覽器進行彩現。該語言最初建立於1995年,在最初的wiki站點WikiWikiWeb用于格式化頁面。

Thumb
維基百科條目編輯窗口的截圖。注意<nowiki>標籤用作跳脫wiki標記和HTML。HTML註解可在<!-- -->標籤中見到。

目前沒有普遍接受的標準wikitext語言。語法、架構、驗證、關鍵字等特定的網站上面所用的特定wiki軟件。例如,所有wikitext標記式語言有簡單的執行其他頁面的超連結方式,但對於這些連結有幾種不同的語法學規範。許多wiki尤其是早期的站點使用CamelCase來標記需要自動連結英語AutoLink的詞語。在MediaWiki中,這一規範以被維基百科稱為「自由連結」(free link)的[[…]]註解替換。[1]

不同的Wiki程式或許支援不同的wikitext中HTML元素組合的使用。一些情況下,單獨的wiki站點或許組態許可的HTML元素。MediaWiki支援大多數常見的HTML標籤。

標準化

Creole英語Creole (markup)是對「用於跨越不同wiki站點的常見wiki標記式語言」的一次嘗試。[2]已有幾部wiki引擎實現了Creole。[3]1.0版規範於2007年7月發佈。[4]該規範不受MediaWiki支援。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