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俱吠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梨俱吠陀》(梵語:ऋग्वेद,羅馬化:ṛgveda),梵文由ṛc(「歌頌」)和veda(「知識」)兩個詞根構成,全名《梨俱吠陀本集》,漢譯為《歌詠明論[來源請求]》,是吠陀經中最早出現的一卷,成文於公元前16世紀到前11世紀,是除了赫梯語的文獻外,在印歐語系語言中最古老的書籍。與其他文明的古老文獻不同,它是以口傳方式保存下來的。
《梨俱吠陀》分十卷,收詩1,028首﹐其中有11首被認為是附錄,最短的詩只有3節,最長的詩有58節,是雅利安人來到印度河兩岸,對神的讚歌。
雅利安人將宇宙分為三界:天界、空界和地界,每一界有11個神,三界共33個神,天界的神有帝奧斯、婆樓那、蘇利耶、烏莎、羅底利;空界的神有因陀羅、阿邦那波陀、魯陀羅;地界之神有潑利提韋、阿耆尼、蘇摩,這些深厚而豐富的精神思維體系,反映出雅利安人對於先智慧開導者們的崇拜與嚮往。因陀羅是古印度人部落的首領,驍勇善戰,在公元前2000年征服印度,古印度人的詩人為了歌頌他而創作出200餘首神曲。
《梨俱吠陀》中所記載的妖魔,後人推斷為古代印度的奴隸,西來的雅利安人又以「瓦爾那」來分別其階級,最後再轉義為「種姓」,《梨俱吠陀》末卷出現了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四個種姓。
《梨俱吠陀》除頌神的詩歌外,還有世俗詩歌,有一些以婚禮、愛情、巫術甚至是賭博為內容的神曲,例如第六章俗諦神曲序《賭徒懺悔錄》,描寫擲骰子的迷人之處,一位教徒賭輸後跪在神像前懺悔,哀號淒切,以及家中母親和妻子的憂傷。這些作品都反映着吠陀時期人民的生活習俗。
《梨俱吠陀》的成書時間相傳是在公元前2000至前1500年之間,但最早的文字流傳僅能追溯至公元15世紀,《梨俱吠陀》實際上是靠婆羅門祭司們代代口耳相傳,爾後才有手稿。玄奘在迦濕彌羅的時候曾讀過「四吠陀」,但未必是此書,也不能證明唐朝時此書流傳於世。19世紀歐洲人第一次刊印《梨俱吠陀》,有德、英、法等譯本。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