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酸鹽龍學名Phosphorosaurus,意為「磷酸鹽蜥蜴」)是海生爬行類已滅絕的一個,隸屬滄龍科。磷酸鹽龍與多脊齒龍曙泳龍大洋龍均被歸入大洋龍亞科[1]

Quick Facts 科學分類, 種 ...
磷酸鹽龍屬
化石時期:晚白堊世馬斯特里赫特階72.1–66 Ma
Thumb
東京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臨時展出的美溪磷酸鹽龍骨骼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爬蟲綱 Reptilia
目: 有鱗目 Squamata
總科: 滄龍總科 Mosasauroidea
科: 滄龍科 Mosasauridae
亞科: 大洋龍亞科 Halisaurinae
族: 大洋龍族 Halisaurini
屬: 磷酸鹽龍屬 Phosphorosaurus
Dollo英語Louis Dollo, 1889
  • 奧氏磷酸鹽龍 P. ortliebi
    Dollo, 1889(模式種
  • 美溪磷酸鹽龍 P. ponpetelegans
    Konishi et al. 2015
Close

磷酸鹽龍僅生存於晚白堊世馬斯特里赫特階。雖然過去被視為大洋龍的異名,但現代研究將其鑑定為有效屬。已知有兩個物種:奧氏磷酸鹽龍Phosphorosaurus ortliebi)來自比利時西普利白堊組英語Craie de Ciply Formation美溪磷酸鹽龍P. ponpetelegans)則來自日本北海道函淵組英語Hakobuchi Formation。美溪種僅生存於馬斯特里赫特階最早期,奧氏種則存在於整個馬斯特里赫特階。[1]

描述

Thumb
美溪磷酸鹽龍正模顱骨HMG-1528的繪畫

磷酸鹽龍體型小於多數其它滄龍類,但在大洋龍亞科中較為典型。對磷酸鹽龍的生物學研究提出,這種滄龍是深水或夜行性獵手,可能捕食同一區域內的魷魚或類似現代燈籠魚發光魚類等動物。磷酸鹽龍的大眼睛具有重疊視野,從而賦予其深度感知,在弱光條件下追逐動物時可為其帶來優勢。研究還表明,這種動物可能是埋伏起來等待獵物上門的伏擊型掠食者,因為其游泳能力和其它大洋龍亞科一樣弱於大型滄龍。[2]

小西等人2015年英語2015 in paleontology列出本屬明顯特徵如下:「局限於額骨眶前部分的前額骨背面暴露在外;額骨眶前部分狹窄且向前腹側傾斜;額骨眶前部分邊緣彼此近平行;內眶邊緣有凹痕;額骨外緣在眶前及眶間部分之間形成階梯狀匯合處;額骨上的後背測三角形隆起最高點與眶間收縮部分接觸;眶後額骨的額骨關節面輪廓呈方形;頂骨眶後骨突背側與額骨板不被嵴隔開;鐙骨管側面平行。」[1]

分類

比利時古生物學家路易斯·多洛英語Louis Dollo於1889年定義該屬,[3]並從比利時西普利英語Ciply馬斯特里赫特階早期的白堊磷酸鹽(Craie phosphateé)中描述了奧氏磷酸鹽龍。正模標本是一件殘破的不完整顱骨,長度估計在42厘米(17英寸)左右。其於1996年被重新分類為奧氏大洋龍,[4]但因顱骨差異而不為後期研究者接受。[5]

以下分支圖遵循小西拓也等人(2015年英語2015 in paleontology)描述美溪磷酸鹽龍期間的分析,其中展示了大洋龍亞科的內部關係。[1]分析將存疑的勾顎大洋龍多脊齒龍排除在外。

大洋龍亞科 Halisaurinae

阿氏大洋龍 Halisaurus arambourgi

扁椎大洋龍 Halisaurus platyspondylus

科埃略曙泳龍 Eonatator coellensis

斯氏曙泳龍 Eonatator sternbergii

奧氏磷酸鹽龍 Phosphorosaurus ortliebi

美溪磷酸鹽龍 Phosphorosaurus ponpetelegans

沙克爾等人在2023年大洋龍新種赫巴大洋龍的描述中進行了一項關於大洋龍亞科成員的系統發育分析。其中提出美溪磷酸鹽龍及科埃略曙泳龍與大洋龍屬的關係近於各自的模式種。作者將這兩個物種暫時歸入大洋龍,而「美溪磷酸鹽龍」可能代表一個不同屬,需要新屬名。分析結果如以下分支圖所示:[6]

大洋龍族英語Halisaurini Halisaurini

斯氏曙泳龍 Eonatator sternbergii

奧氏磷酸鹽龍 Phosphorosaurus ortliebi

美溪大洋龍(「磷酸鹽龍」) Halisaurus ponpetelegans

科埃略大洋龍(「曙泳龍」) Halisaurus coellensis

赫巴大洋龍 Halisaurus hebae

阿氏大洋龍 Halisaurus arambourgi

扁椎大洋龍 Halisaurus platyspondylus

物種

有兩個已知物種:奧氏磷酸鹽龍及美溪磷酸鹽龍,後者來自日本北海道最古老的馬斯特里赫特階地層。[7][4][1]後者顱骨被認為長約50厘米(20英寸)。[1]美溪種的詞源來自阿伊努語北海道原住民語言)詞彙「ponpet」(意為「溪流」)和拉丁語elegans」(意為「優美的」),指該物種正模標本保存完好及發現化石的乾淨的Pankerusano-sawa溪。[1]

奧氏種和美溪種可根據幾項化石特徵區分。如美溪種的前額鼻後近中關節板小於奧氏種,前額眶上粗隆發育程度亦弱於後者。美溪種額骨的近中背嵴向後朝着眼眶方向變薄,奧氏種則不具備此特徵。[1]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