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897年式75mm野戰炮(法語:Canon de 75 modèle 1897),常簡稱法75(英語:French 75)是法國研製的一種75毫米野戰炮。M1897以世界上第一種彈性炮架速射炮而聞名。[3][4]M1897具有劃時代的反後座機構,這意味着火炮射擊後位置不會有顯著的移動,因此不需重新瞄準只需重新裝彈即可再次射擊。[5]因此大大提高了火炮的射速。
Canon de 75 modèle 1897 | |
---|---|
類型 | 野戰炮、戰車砲、反坦克炮、加農砲、榴彈砲 |
原產地 | 法國 |
服役記錄 | |
服役期間 | 1898–現在 (少量服役) |
使用方 | 法國等 詳見使用國一節 |
參與戰爭/衝突 | 義和團運動 一戰 波蘇戰爭 西班牙內戰 二戰 抗日戰爭 和很多戰後衝突 |
生產歷史 | |
研發日期 | 1891–1896 |
生產日期 | 1897–1940 |
製造數量 | 21,000+ |
基本規格 | |
重量 | 1,544公斤(3,404磅) |
槍管長度 | 8英尺10英寸(2.69米) 36倍徑 |
寬度 | 6英尺7英寸(2米)[1] |
高度 | 4英尺7英寸(1.4米)[1] |
操作人數 | 6 |
炮彈 | QF 75×350 毫米 R[1] 高爆彈 (5.4 kg) 高爆反坦克彈 (5.97–7.25 kg) |
口徑 | 75 毫米/2.95 in |
射擊仰角 | −11° to +18° |
迴旋角度 | 6° |
射速 | 每分鐘15-30(極限射速)[2] |
槍口初速 | 500 m/s(1,600 ft/s) |
有效射程 | 8,500米(9,300 yd) 高爆彈 6,800米(7,400 yd) 榴霰彈 |
最大射程 | 11,000米(12,000 yd) |
M1897最初被用作反人員火炮。在漫長的服役歷史中又誕生了反坦克型、高射炮型甚至自走炮。M1897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被廣泛使用並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深深的影響了世界火炮的設計。[2]至今仍有少量M1897服役。[6]
設計
M1897是一門典型的野戰炮。火炮主體為75毫米,36倍徑的線膛加農炮。炮身長2.69米,內含28條膛線。火炮採取一種改進型的螺式炮閂,並配有兩道保險。[5]炮架則採取兩個輪子和一個支點的三點式設計。支架的末端配有特別的駐鏟,以提高火炮快速發射時的穩定性。兩個輪子的間距為1.7米,輪上設有手動制動裝置。由於主要採取騾馬機動,M1897的炮架上沒有設置任何彈性懸掛系統。火炮的前部裝有炮盾。起初這個炮盾是鎳制的,但因為守舊的炮兵官兵不習慣躲在炮盾後操作火炮而很快被撤裝。但日俄戰爭的經驗表示速射炮的炮盾仍有必要,因此在後來M1897換回了新設計的5毫米鋼製炮盾。這個炮盾可以有效防護彈片,[2]但對高爆彈的超壓則毫無辦法。[6]
M1897的最大特點是可以達到在當時驚人的射速。而達成這個射速的主要保障是M1897獨特的液壓氣動反後座裝置。在速射炮出現前,由於火炮缺少反後座裝置,每次射擊之後火炮的位置都會後坐力向後移動一段距離。因此炮兵在下一次射擊之前必須將火炮移動回之前的位置並重新瞄準。使用反後座裝置的速射炮在射擊後因後坐力被機械結構抵消,故此在發射後無需再次移動和瞄準,因此唯一限制射速的只有重新裝填的速度,故此可以達到極高的射擊速度。[5]M1897採取了當時各國均有研究,卻無一成功的液壓氣動長後座結構。這個液壓反後座機構安裝在槽型搖架上,通過托箍和火炮連接。搖架內還裝有駐退/復進機構,這個機構被一個儲氣瓶所驅動。儲氣瓶則通過一個儲能筒和液壓反後座機構連接連接。火炮射擊時,液壓反後座機構吸收火炮的後坐力並將其制動,而吸收的能量則通過儲能筒傳遞到儲氣瓶,使之內部的氣體壓力驟增。待穩定後,高壓氣體會通過復進機構反推,使火炮恢復到初始的位置。[2]
M1897也採用黃銅彈殼的定裝彈藥。相比之前將彈頭、發射藥和點火藥分開安放的老式火炮,定裝炮彈只需一次裝填就可以進行發射,也大大提高了射速。M1897起初配備兩種彈藥。一種是常見的M1889式高爆彈,另一種是M1903式榴霰彈。M1903以大量殺傷開闊地的人員為主要任務。彈頭內配備有295顆11毫米鋼珠彈丸。炮彈發射後通過延時引線在目標上空幾米爆炸,之後金屬彈丸將在彈頭內的苦味酸炸藥的驅動下橫掃敵軍。法國將這種炮彈視為秘密武器,並以3:1的比例和榴彈配發給M1897,作為主要彈種使用。[2]
歷史
普法戰爭後,法國的軍事戰略一度歸於龜縮到堡壘後等待德國的進攻。然而在19世紀末期,法軍的戰略逐漸轉變為主動進攻。因此需要適合伴隨步兵進攻的新式野戰火炮。
法國陸軍對新式火炮的要求大抵如下:[5]
- 可發射6公斤榴彈。
- 射速每分鐘15發。
- 火炮的重量不超過1.5噸。
1890年代初,法國陸軍選定聖克萊爾·德維爾上尉(法語:Sainte-Claire Deville)研製的一款57毫米速射野戰炮做為原型進行發展。1891年在國營皮托兵工廠進行了試組裝。德維爾上尉的57毫米野戰炮是一種在當時非常先進的速射炮。他使用黃銅外殼定裝彈藥,無煙火藥替代掉過去的黑火藥作為發射藥,使用瑞典專利技術的螺式炮閂,並使用了液壓短後座反後座機構。法國軍方要求德維爾將這門火炮的口徑擴大到75毫米繼續發展。但在研製過程中,德維爾發現短後座機構存在一些缺陷,使火炮的射擊精度受到很大影響。
恰好此時,一個在德國不受賞識的工程師康拉德·豪塞爾(德語:Konrad Haussner)正在為他的一種長後座液氣反後座裝置專利尋找買主。[註 1]德維爾偽造身份接觸了豪塞爾並得到了他的反後座系統設計。德維爾諮詢軍方「能否以『相似』設計開發新火炮而不支付專利費」。得到肯定的回答後,皮托兵工廠迅速基於豪塞爾的專利開始了新火炮的設計。1894年,德維爾的新火炮進行了首次試射。
然而此時發現,豪塞爾的設計存在液壓油泄露的缺陷(這就是克虜伯不採取他設計的原因)。研發一時陷入困境。不久德雷福斯事件爆發,新火炮的存在(以及缺陷)被暴露出來。研發從此走入地下。
所幸,液壓油泄露的問題通過更換液壓機構內活塞環的材質而得以解決。經過22個月的測試之後,新火炮在1898年5月8日獲得定型,並獲得M1897式75mm野戰炮的命名。[5]
使用歷史
法軍在八國聯軍鎮壓義和團運動中首次使用M1897。在進攻一個有2000人守衛的村莊的戰鬥中,兩門M1897從1500米距離開始射擊並交替掩護推進600米距離,之後以最大射速開火掩護步兵進攻。最終法軍僅受傷一人贏得戰鬥。這場戰鬥震驚了歐洲軍界(尤其是德國),並使法國軍界產生了「速射炮萬能」的觀點。[2]
法軍使用M1897的方式很特別。每個法國炮兵連使用4門火炮而不是當時常見的6門火炮。法軍如此考慮的理由是4門火炮更容易機動且更容易隱蔽。而憑藉M1897的高射速,他的火力投放能力甚至強於同時代的6炮編制的炮連。[2]每個炮兵連具有170名官兵,包括4名軍官。另有一些民夫負責牽引火炮和彈藥的馬匹。法軍要求炮兵連在接敵之後必須立刻發射3枚炮彈進行壓制,[6]並在己方步兵進行刺刀衝鋒前抵進至敵前1000米以最快射速對敵軍進行壓制。[2]法軍也要求M1897在得到合適的引導後攻擊反斜面後的敵軍。
法國對M1897十分迷信。士兵將M1897稱為「75小姐」,視為對德國復仇的武器。到一戰爆發時,甚至法軍裝備的全部野戰炮均為M1897--包括1000個炮兵連和4100門火炮。在初期的作戰中,法軍憑藉M1897取得了很好的戰果。然而M1897的高射速帶來的巨大的後勤壓力。在最糟糕的時候,法國全部的炮彈儲備只要2小時就可以被M1897全部發射出去。為了解決炮彈的供應,法國政府引入大量私人企業甚至手工作坊生產炮彈。這導致了嚴重品控危機。很多不合格的炮彈被交付到部隊,臭彈和炸膛時有發生。為了解決問題,法國政府將當年的設計者聖克萊爾·德維爾(此時已升為上校)下發到供應商去進行品控管理。德維爾針對供應商們的情況發下了新的生產流程手冊,品控危機總算被控制住。[6]
M1897在戰爭初期的戰果非常輝煌。然而戰局走向了意想不到的方向,使75小姐碰上了釘子。馬恩河戰役之後,西線迅速進入塹壕戰中。在複雜的塹壕系統之中,M1897發射的榴霰彈產生的殺傷效果很有限。而且被重型火炮反覆轟炸過的區域不易通行,M1897難以執行設計時希望進行的伴隨步兵進攻的作戰。更糟的是,德國針對M1897的特點大量採用大口徑榴彈炮。這些榴彈炮的射速雖然不如M1897,但彈道彎曲,射程遠超M1897,因此可以躲避在M1897射程外的反斜面內對其進行殺傷。在當時,德國的150毫米榴彈炮只要射擊80-100發炮彈就可以摧毀一個M1897炮兵連。而M1897因為彈道平伸,對反斜面的目標威脅事實上有限。加之射程不夠,很快就陷入了困境。[6]
之後,M1897在法軍內的地位迅速被新式的大口徑榴彈炮所取代。不過仍然可以做為塹壕中出色的防禦火炮(尤其在凡爾登戰役中),[7]或伴隨步兵小隊發動突襲時使用。[6]因為彈道特性好,M1897也被改造為高射炮。法軍也用M1897做為毒氣彈的發射裝置。法軍的聖沙蒙坦克也使用M1897做為主炮。[4]
截止一戰結束時,法國共生產了17500門M1897。[6]
二戰爆發時,仍有多達4500門M1897在法軍中服役。[7]法軍主要將他們作為反坦克炮,可效果並不理想。法軍仍然在使用M1897的主要原因是戰間期的新式反坦克炮研發計劃失敗。做為戰時的應急,一部分M1897被更換上SA mle 1937年型47毫米野戰炮的炮架,改名為M1897/33式野戰加農炮,並可發射被帽穿甲彈。然而沒來得及發揮作用法國即投降。[6]之後這些火炮基本都被德軍俘獲。
戰後,法國斷續使用M1897做為禮炮至今。
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使用了大量M1897火炮。[8]除了自法國進口外,美國也進行授權生產。至1918年11月一戰停戰前,美國的製造商共生產了1050門火炮並準備在1919年將產量提高到20000門。授權生產的火炮被稱為M1897A4,而原裝火炮被稱為M1897A2。僅有145門A4型參加過一戰。大多數美軍使用的M1897仍然是法國生產的[6]第一門在一戰時開火的美軍M1897名為"Bridge"。他於1917年10月23日在法國首次投入作戰。這門炮至今陳列在美國陸軍軍械博物館。
M1897在戰間期一直作為美軍的主力火炮使用。1930年代美軍還對其進行了一次重大升級--給其換上了M2A3榴彈炮的炮架。新的炮架具有橡膠輪胎,從而具有更好的機動能力。同時也提高了射界。改進後的火炮被稱為M1897A5。[6]美軍也嘗試使用M1897A5裝備了自己的第一個反坦克營。
二戰爆發時,大多數美軍庫存的M1897被當做軍援交付給了英國。少量火炮被裝上M3半履帶車做為自走炮。剩餘的牽引式火炮在M101A1式榴彈炮服役後從一線部隊撤裝,但做為訓練裝備在美軍服役到至少1942年。[6]二戰時的美國坦克M3李將軍和M4謝爾曼使用的75毫米炮衍生自M1897。[4]兩者可以使用相同的彈藥。甚至所有二戰時的美軍75毫米火炮,包括B-25G和H型的機鼻75毫米榴彈炮也可以使用M1897的彈藥。[6]
英國陸軍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少量裝備過M1897,尤其包括特別改裝的高射炮型。敦刻爾克撤退後,英國緊急以廢鐵的名義從美國進口了890門M1897A2和A4。大多數火炮被充實到英國本土軍用來抵抗海獅行動中可能的入侵。德國入侵的危機解除後,M1897繼續在英軍中服役直到1945年5月。[6]
波蘭獨立時,M1897做為協約國軍援交付給波蘭軍方。這些火炮曾經參與過波蘇戰爭。二戰爆發時波軍仍裝備有1374門M1897。然而這些火炮最終大多被德軍俘獲。[4]
波蘭戰役和法國戰役中德國繳獲了大批M1897。做為戰利品,這些火炮被編入德軍繼續使用。巴巴羅薩計劃時,德國發現既有的反坦克炮對付蘇軍的T-34和KV-1時有些力不從心,於是德國想到將繳獲的M1897改造成反坦克炮使用。改造後的M1897被命名為Pak 97/38反戰車炮。德國的改造大體維持了原炮的狀態,但將原炮的單腿式炮架改為Pak 38的雙腿式,增加了制退器並使其可以發射破甲彈。在實戰中德國發現Pak 97/38可以使用高爆反戰車彈有效對付蘇聯坦克,但他無法和德國的主力反坦克炮通用彈藥。而且M1897的反後坐裝置過於古老,導致其HEAT在500m以上距離的命中率十分低下,但對當時反戰車砲數量不足的德國來說是適當的過渡性裝備。
Pak 97/38最終被撤出東線。大部分被用於大西洋壁壘,[6]少量裝備於德國國民擲彈兵。[4]
中國從清末新軍時代大多為德國炮的用戶,但是在北洋六鎮成軍時,陸軍第六鎮使用的是36門法製「克魯蘇七生半陸路管退快炮」與18門「克魯蘇七生半過山管退快炮」,為M1897的首先使用紀錄,此後各省編練新軍亦無採購M1897之紀錄,之後在俄國內戰中流亡中國的俄國白軍部隊有攜帶零星的M1897,該部隊最後受張宗昌雇傭作戰。國民革命軍在抗戰前的炮兵部隊整編亦無法製野炮編裝,中央軍在民國二十年代進行炮兵整理時在文書作業中有提過將師屬野戰炮換為M1897的計劃,但沒有達成。抗戰初期,M1897的主要用戶為國民革命軍第七十四軍,其炮兵團第二營配賦了法製野炮,另一個運用單位為國民革命軍第五軍,編制一個營、12門法製75野炮。後來蘇聯在1941年對國民政府最後一批軍售中,將從波蘭繳獲的波蘭製M1897(WZ1897)出售中國,每門售價15,000美金。
主要改型
- Canon de 75 modele 1913:早期高射炮版。
- Canon de 75 modele 1917:增加了穩定器的高射炮版。
- Canon de 75 modele 1897/33:法國的反坦克型。
- Pak 97/38:德國改造的反坦克型。共改造600門。
- M1897A5:美國使用的改良版本,改用M2A3榴彈炮架。
- M2/M3/M6 75毫米坦克炮:美國的坦克炮。
使用國
流行文化
- 在即時戰略遊戲《兵者詭道》中作為法軍武器出場。
- 法75雞尾酒:一種添加果汁和琴酒的雞尾酒,由一個法國移民調酒師於1915年在紐約發明。起這個名字的理由是喝下這種酒會有被「法75炮擊中的感覺」。[來源請求]
- 在中國大陸電視劇《亮劍》中,作為八路軍某部使用的火炮出現,在劇中八路軍因為使用了刻有意大利語銘文的從法國經由意大利輾轉流落到中國的二手貨所以將其稱為「意大利炮」。[註 2]劇中主角所指揮的八路軍部隊某次進攻日軍時,在關鍵時刻運用M1897取得了戰鬥勝利,這一橋段非常受觀眾歡迎;因此在中國的網絡流行語中,「意大利炮給我拉來」[註 3]成為網友表示不滿的方式之一(意為希望能像「意大利炮」一樣將不滿的事物一炮轟掉)。[10]
註釋
參考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