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IZA效应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ELIZA效應ELIZA聊天機械人得名,是非有意地將聊天機械人的對答行為比擬為真人對話。

該機械人由約瑟夫·維森鮑姆在麻省理工學院研發。模擬一位羅傑斯式心理治療師回答使用者提出的文字陳述或問題。它看似能理解他人話語且對答如流,但實際上只是執行句型對照,只認得句子裏的幾個關鍵字,圍繞着轉化處理過的已知詞句,搭配未知的部分而組成回答詞句。

人工智能的開發史上,發現ELIZA效應是一大進展,指出了使用社會工程學而非淺顯的程式碼來通過圖靈測試[1]

真人:是我男朋友要我來跟你講話的。
ELIZA:您男朋友告訴你要來跟我講話?
真人:他說我太常憂鬱了。
ELIZA:很抱歉聽到你感到憂鬱。
真人:這是真的,我不開心。
ELIZA:您認為跟我講話,能幫助你不感到不開心嗎?

以「你似乎厭惡我」舉例而言,ELIZA理解「你」和「我」 ,因而找出「你…我」的基本句型,再把「你」和「我」轉成「我」和「你」,然後回答「為什麼你會認為我厭惡你?」在這個例子裏,ELIZA並不理解「厭惡」這個詞,但不妨礙在這種心理分析的情境下形成一個合理的回答。[2]

ELIZA:請說出您的困擾。
使用者:我害怕我不是優秀的藝術家。
ELIZA:您是因為擔心不是優秀的藝術家所以前來找我嗎?
使用者:我害怕我是糟糕的藝術家,卻不自知。
ELIZA:您感覺積極正向。
使用者:我感覺很負面。
ELIZA:您剛剛說您感到很負面嗎?
使用者:彷彿我不是優秀的藝術家,且大家嘲笑我是差勁的藝術家。

參見

參考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