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桅隱杆線蟲(學名:Caenorhabditis briggsae)是一種小型線蟲[1],與常用的模式生物秀麗隱杆線蟲同屬於隱杆線蟲屬。兩種線蟲之間的差別很小,主要區別有雄蟲尾部的形態不同,雌雄同體的排卵口形態不同等[2]。其性別決定方式與秀麗隱杆線蟲相同,均為XX-XO型,有雌雄同體和雄蟲兩種性別[3]。對雙桅隱杆線蟲的研究主要集中於它與秀麗隱杆線蟲之間的差異,尤其是在基因和蛋白質水平上,目前已有多個突變體品系[4]。2003年,雙桅隱杆線蟲完成基因組測序[5]。
發現
1944年,瑪格麗特·布里格斯(Magaret Briggs)在史丹福大學的校園內發現了雙桅隱杆線蟲。她通過這一物種的生命周期確定了它的生物分類,並將其以她的名字命名為briggsae[6]。研究發現,這一物種的種群在無細菌或只有死細菌的情況下都不能延續,活菌是必要的食物來源。不過,不同無菌培養基上的存活率仍有不同[7]。
分佈
雙桅隱杆線蟲主要發現於在花園、堆肥、潮濕的真菌、腐爛水果等富含有機質和微生物的環境中。其自然分佈區是溫帶地區的土壤環境,與同屬的秀麗隱杆線蟲等物種相同[8]。雙桅隱杆線蟲通常以耐久型幼蟲(dauer larva)的形態存在於土壤中,只有營養充足的情況下才會大量繁殖[9]。
基因組
雙桅隱杆線蟲的基因組約含1.04億個鹼基對,編碼約20,000個基因。其染色體數目、基因組大小、蛋白質數目均與秀麗隱杆線蟲十分相似。雙桅隱杆線蟲有62%的基因在秀麗隱杆線蟲中有同源物[5]。兩物種大約分化於8千萬至1億年前,但形態上幾乎無法分辨區別。兩物種的蛋白質編碼序列大部分相同,而基因間序列與內含子序列則大多不同。兩物種之間的差異性是比較研究的基礎,是研究線蟲RNA基因的主要手段之一[10]。
參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