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D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德語: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在德語中的的非官方縮寫。在英語中,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英語: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FRG)的非正式稱謂直到1990年一直都是「西德」(West Germany),兩德統一後,因為不再顧慮可能產生的歧義,英語中對德國的稱謂就變為了「Germany」。冷戰早期,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內部偶爾也會使用BRD這一簡稱;1968至1990年間,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的執政黨德國統一社會黨經常用BRD來指代西德,導致後者國內強烈反感此簡稱。東德政府曾使用過「德國的聯邦共和國」(Deutsche Bundesrepublik)這一名稱來指代西德,其首字母縮寫為「DBR」。而在西德國內,對本國最常用的國名縮寫出自ISO 3166-1二位字母代碼中的國家代碼「DE」,兩德統一後,DE依然是德國的國家代碼[1][2]

儘管在英語中與BRD含義一樣的縮寫「FRG」被列入了國際奧委會國家或地區編碼列表,並且FRG也是國際足協國家代碼之一,但聯邦德國政府自1970年代起就一直在強烈抵制BRD這個簡稱,因為東德當局自1968年率先大範圍使用該縮寫後,西德就認為該縮寫是共產黨對他們的蔑稱;因此西德當局將BRD認定為對本國的帶有極端主義、反憲法、反民主色彩的稱謂[1][3]。雖沒有法律明文禁止使用BRD,但西德的學校從1970年代起便不主張乃至禁止學生使用該縮寫,並將其當作拼寫錯誤處理[4]。由於東德方面慣用BRD,且西德政府又對該簡稱十分敏感,所以西德的極左翼恐怖組織,如紅軍派,就傾向於用BRD來攻擊西德政府;另外也有些西德極右翼組織也會因類似原因而使用BRD一詞。兩德統一後,對德國的稱呼就變成了簡單的「德國」(Deutschland/ Germany),於是縮寫國名基本就沒有必要了;若一定要使用縮寫,那麼「Deutschland」的無爭議縮寫「DE」就是最常用的選擇。但是,自冷戰結束起,曾經被東德和西德的紅軍派等極左翼恐怖組織當作貶損之詞的BRD已失去其威力,因此自1990年代起,德國《杜登辭典》就把「BRD」標註為對聯邦德國國名的「非正式縮寫」[5],國內持不同政治立場的各大報紙偶爾也會使用該縮寫[6][7]

歷史

背景

聯邦德國的正式國名是「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德語: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英語: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儘管一開始這個國名只指代在美英法三國佔領區建立的共和國,但為了體現對全德國的代表性,國名「德國」(Deutschland)便被特意加了進來。這一點也和當時的西德憲法《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基本法》的精神相符,法律規定,當時所有歸屬於同盟國控制的聯邦州都要加入新的聯邦共和國。1949年,三國佔領區境內的原11州和西柏林依憲法加入聯邦共和國。但盟國阻止了西柏林加入聯邦共和國,他們認為柏林市屬於四方盟軍佔領區。1957年1月1日,薩爾蘭加入聯邦共和國,而從1990年10月3日起,原屬於東德的德國新聯邦州加入聯邦共和國,其中也包括統一後的柏林市[8]

因此,在正式國名中加入「德國」一詞意義重大,這一點也反映在冷戰期間發展起來的命名傳統中。1949年6月起,縮寫BRD有時會出現在聯邦德國的語境中,並無任何特殊含義。西德的科學和政界開始逐漸頻繁地使用縮寫BRD,1967年,德語詞典《杜登辭典》的西德版本甚至已經收錄了這個縮寫。民主德國起初對聯邦德國的稱謂是「西德」(Westdeutschland,英語:West Germany),其縮寫為「WD」,但從1950年代開始,東德政府開始堅持稱西德為「德國的聯邦共和國」(Deutsche Bundesrepublik,英語:German Federal Republic),其縮寫為「DBR」,因為他們認為他們的東德也代表德國,所以不想讓西德政府在國名中直接使用「德國」(Deutschland)一詞[9][10][11][12]

在東德使用

1968年,民主德國頒佈新憲法,上述情況發生了變化。德國統一社會黨放棄爭取兩德統一,於是便啟用BRD這一簡稱,作為對西方政治宣傳的回擊,用BDR作為與DDR(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的簡稱)同等地位的簡稱,試圖表達兩國間的平等關係。而西方則在表達對東德的獨立國家地位的蔑視時常用「sogenannte DDR」這一說法,即「所謂的DDR」[13][14][15]

當時,東德執政黨德國統一社會黨的官方日報《新德意志報》已經採納了BRD這個簡稱[16],而東德官方則是在1973年將BRD升格為對西德的標準簡稱的[17]

東德放棄建立單一的德意志國家的戰略後,其官方也隨之在很多名詞中省略了「德國」(Deutschland)以及「德國的」(deutsch)等詞語,例子如下:

但東德執政黨德國統一社會黨的全名「Sozialistische Einheitspartei Deutschlands」則沒有更改,其黨報《新德意志報》名字裏的「德意志」也沒有發生變化。

因此,將BRD作為對西德的簡稱完全符合東德的弱化統一的德國的概念的政策。1974年,民主德國將本國的國際車輛註冊碼英語International vehicle registration code「D」(此前,東西兩德共用該註冊碼)更換為「DDR」,還要求西德改用「BRD」為註冊碼,進而接受他們搞出的分化。這種要求遭到了西德的拒絕,有些西德車主在保險槓上貼了口號「BRD - Nein Danke!」(BRD——不了,謝謝!)。因此,縮寫BRD在西德變得更加招人厭惡,在西德使用該簡稱經常會被人認為要麼是不過腦子的行為,要麼就是在幼稚地表達對共產主義的同情[1][25][26]

因此,縮寫BRD在西德的使用頻率很低。為確保用詞準確,西德人開始愈發頻繁地使用「聯邦共和國」(Bundesrepublik)或「聯邦領土」(Bundesgebiet)等詞來指代自己的國家,亦愈發頻繁地用「聯邦公民」(Bundesbürger)來指代西德公民,與此相關的形容詞則是「聯邦德國的」(bundesdeutsch)。

西德對BRD的抵制

為與BRD一詞劃清界線,聯邦德國政府和媒體在兩德統一前一直在使用各種其他縮寫,如BR Deutschland[27]、BR-Dt.[28]、BRDt.[29]、BRDtld[30],或僅僅只是Dtld[31]。在民主德國的各個新成立的州加入聯邦共和國後,「Deutschland」就成了最常用的德國國名縮寫。

西德政府始終主張自己才是唯一的德國,厭惡別人拿自己與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相比較,也反感兩個獨立的德國的概念。這一點也反映在了在1970年代初期之前一直左右西德的外交與內政政策的哈爾斯坦主義中。該意識形態以外交部國務秘書沃爾特·哈爾斯坦命名,這也是1955年後西德外交政策背後的關鍵教條,要求聯邦德國政府不和一切承認民主德國的國家建立或保持外交關係。雖然這些政策在1973年有了改觀,當時的聯邦德國已不再主張自身對德國全部領土擁有唯一管轄權[32],西德實際上也與東德建立了外交關係。按照1972年《兩德基礎條約》的規定,波恩與東柏林互派由「常任代表」負責的「常駐代表團」[33][34],不過兩國並未互相建立由大使負責的使館。相似地,西德與東德之間的關係也不由西德外交部負責,兩德間的外交問題通過獨立的部門德國聯邦德內關係部處理[35]

1965年,聯邦全德事務部下達了《德國名稱指令》(Directives for the appellation of Germany),其中建議避免使用縮寫BRD[17]。1974年5月31日,聯邦與州政府領導建議在所有正式出版物中始終使用聯邦德國全名。1979年11月,聯邦政府告知德國聯邦議院德國公共廣播聯盟德國電視二台同意不再使用縮寫BRD[36][17]

在西德的聯邦體制下,各州通常負責學校教育,至1970年代,有些學校已經建議學生不要用BRD縮寫,在巴伐利亞,BRD縮寫更是遭到了禁用[37]。類似地,1976年10月4日,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的教育部門下達指令,將BRD定為「不受歡迎」(nicht wünschenswert)的詞語[17][4]各州教育部部長會議英語Kultusministerkonferenz於1981年2月12日決定學校用的書籍、地圖、地圖冊中不能印上縮寫BRD。學生們則被要求書寫「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全稱,使用BRD縮寫會被判為錯誤答案。國名的不同寫法、用法間的差異已經根深蒂固,甚至單憑某人或某資料對於西德國名的措辭就能推斷出其政治傾向,比如西德國內的極左翼運動成員就會刻意使用BRD[38][37]

關於柏林和東德的名稱難題

一個類似的涉及意識形態的問題就是該如何稱呼西柏林,西德當局偏愛「柏林(西)」-Berlin (West)這種寫法;另一種稱謂是「西柏林」(West Berlin),甚至在德語中書寫「西柏林」一詞時,兩個單詞之間要不要加上連字符都會引起爭議(即West-Berlin或Westberlin)[39]

大部分西方人都直接稱西柏林為「柏林」,除非語境裏還需再作區分。西德聯邦政府起初稱西柏林為「大柏林」(Groß-Berlin)[40],但後來改稱其為「柏林(西)」,但他們也曾用過帶連字符的「西-柏林」。另一方面,東德政府一般都稱西柏林為「Westberlin」。自1961年5月31日開始,東柏林被正式改稱為「柏林,民主德國首都」(Berlin,Hauptstadt der DDR),此前,東德當局對其的正式稱呼是「民主柏林」(Democratic Berlin)或單獨一個詞「柏林」,而西德聯邦政府對東柏林的正式稱謂則是「柏林(東)」-Berlin ( Ost)。西德媒體還曾用以下稱謂稱呼過東柏林:東-柏林(Ost-Berlin)、東柏林(Ostberlin),以及「東區」(Ostsektor/ Eastern Sector)。個人、政府或者媒體用不同稱謂稱呼東西柏林往往能體現其政治傾向,中間偏右的(自由保守主義)《法蘭克福匯報》會使用「東-柏林」這個稱呼,而中間偏左的《南德意志報》則會使用「東柏林」這個稱呼[41][42][39][43]

對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的稱謂也是個爭議問題,西德人一開始愛用中德國(Mitteldeutschland)或蘇占區(Sowjetische Besatzungszone,縮寫為SBZ)這種說法[44][45]。到了維利·勃蘭特任總理期間,西德當局開始用東德的官方名稱「Deutsche Demokratische Republik/ DDR」來稱呼東德,但很多德國保守主義報刊,如阿克塞爾·斯普林格集團旗下的《圖片報》則總會在提到東德時給其國名加上着重引號英語Scare quotes[39],以表達對東德政權的鄙夷,這種做法直到1989年8月1日才告結束[46]

類似的名稱難題

1995年,德國與剛獲得獨立的斯洛伐克之間發生了分歧,德方反對斯洛伐克用本國語言裏的「Nemecká spolková republika」(字面直譯:德國的聯邦共和國/ German Federal Republic)來作為對德國的官方譯名[47],因為該譯名與冷戰時期東方陣營對西德的稱謂類似,德方想讓斯洛伐克方面使用「Spolková republika Nemecko」(德意志聯邦共和國/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這個稱呼。在與斯洛伐克語聯繫密切的捷克語[48],對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翻譯是「Spolková republika Německo」,德方的建議與後者幾乎完全一樣,但斯洛伐克政府則聲稱無法將「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翻譯成斯洛伐克語,因為這不符合斯洛伐克語語法規律。後來斯洛伐克政府決定不再使用「德國的聯邦共和國」這一譯名[49],布拉迪斯拉發的報紙《民族復興》(Narodna Obroda)一度猜測,本國政府其實是在故意使用「德國的聯邦共和國」譯名來表達對態度惡劣的德國人的不滿[50]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