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Ars Technica/ˌɑːrz ˈtɛknɪkə/,派生自拉丁文「科技藝術」)是由肯·費舍爾(Ken Fisher)和喬·斯托克斯(Jon Stokes)於1998年創立的技術新聞資訊網站。網站發佈軟件、科學、科技政策英語technology policy及電子遊戲議題的新聞、評論及指南。許多撰稿人是研究生,更有甚者供職研究中心。網站文章的寫作語調比傳統期刊要不正式。

快速預覽 網站類型, 持有者 ...
Ars Technica
Thumb
Thumb
網站類型
科技新聞和信息
持有者康泰納仕旗下的康泰納仕數碼公司
創始人
  • 肯·費舍爾
  • 喬·斯托克斯
網址arstechnica.com 編輯維基數據鏈接
商業性質
註冊非義務
推出時間1998年12月29日[1]
現狀在線
關閉

網站於2008年5月擺脫私營,出售給康泰納仕出版集團的網絡分公司康泰納仕數字公司。康泰納仕以2500萬美元的價格買下該站及另外兩個網站,將其納入該公司包括《連線》及之前的Reddit在內的《連線》數字集團。員工大多居家辦公,還在波士頓芝加哥倫敦紐約三藩市有辦公室。

網站運營主要靠網絡廣告資助,並自2001年來提供付費訂閱服務。2010年,該站因試驗性地阻攔使用廣告攔截軟件瀏覽網站而招致非議。

Remove ads

歷史

Ken Fisher和Jon Stokes於1998年創建了Ars Technica網站有限公司[3]網站的目的在於出版計算機硬件及軟件方面的新聞和指南。[4]「Ars technica」是拉丁文詞彙,意思是「科技藝術」。網站出版新聞、指南、綜述等計算機愛好者感興趣的信息。Ars Technica的文章作者當時來自美國很多不同的地方。Fisher住在他父母的波士頓家中,而Stokes則住在他位於芝加哥的住宅里。[3][5]

2008年5月19日,Ars Technica被賣給康泰納仕的網絡分公司康泰納仕數碼公司。康泰納仕花費二千五百萬圓購買了Ars Technica以及其它兩個網站與Ars Technica沒有關係的網站:Webmonkey連線。購買以後,康泰納仕把Ars Technica編入了它的在線數碼組。此組同時也包括了諸如Wired News和Reddit等著名網站。在被紐約時報採訪的時候,Fisher提到曾經有其它公司希望購買Ars Technica,但是Ars Technica的寫手們覺得還是康泰納仕公司最有可能把Ars Technica做大。[6]Fisher、Stokes和其他八位寫手當時是康泰納仕的僱員,Fisher更是總編輯。[7][8]2008年11月康泰納仕的裁員影響了包括Ars Technica在內的所有康泰納仕旗下的網站。[9]

Remove ads

內容

Ars Technica出版的內容從1998年成立後一直不變,分成四類:新聞、指南、綜述以及特刊。Ars Technica網站上同時也架設有OpenForum,一個討論各種話題的互聯網公告板。

最初,網站上大部分的新聞文章都是從別的技術性網站上轉載而來。Ars Technica為這些轉載而來的新聞提供幾個小節長度的簡短的評論以及一個回到原文的連結。Ars Technica被康泰納仕收購後開始刊登更多的原創性新聞;包括親自調查話題以及面試新聞源。現在網站上的相當客觀的新聞比例是原創的。網站還是會轉載一些新聞,通常由一二句話到幾個小節不等。

Ars Technica的特刊是長文章,提供一個話題的深度報道。[10][11]比如在1998年所刊行的一篇有關中央處理器的特刊『理解中央處理器的緩衝與效能』[12]2009年的一篇特刊細緻的報道了有關量子計算機的科學理論,物理,數學證明以及應用。[13]網站為蘋果電腦iPad所寫的18000詞特刊描述了關於這個產品的從包裝到所選用的集成電路等方方面面。[14]

Ars Technica的語氣比傳統雜誌更加隨便。[15][16]很多網站的寫手擁有研究生學位,很多寫手同時也為學術或私人的研究機構工作。Stokes於2007年出版了題為『機器之內』的計算機建築教科書。[17]John Timmer在神經科學和發展性神經生物學方面進行博士後的研究。[15]Timothy Lee是公共決策機構卡托研究所的學者,卡托研究所曾經轉載過他所撰寫的Ars Technica文章。[18][19]生物學雜誌《疾病模型與機制》於2008年稱Ars Technica為『科研人員與公眾的紐帶』[20]

2012年9月12日,Ars Technica由於報道了iPhone 5的首發儀式而取得了最高的單日網流量。它於那天記錄了1530萬次點擊,其中1320萬的點擊量來自它對於首發儀式的實時博客報道。[21]

Remove ads

盈利

Ars Technica網站主要收入來源從來都是來源於網絡廣告。網站廣告空間原由聯邦媒體出版公司管理,現由康泰納仕管理。除了網絡廣告之外,Ars Technica自從2001年起還提供訂購服務。訂購服務現名Ars Premier。訂購者不會看到廣告,可以閱覽特殊文章,在Ars Technica論壇的特殊區域裏發貼,與IT界名人進行網絡聊天。網站的小部分收入也來源於大公司的贊助。比如在IBM公司贊助下Ars Technica發表了一系列關於未來在網上協作完成項目的文章,以及由網絡器械公司贊助的一系列關於數據管理和數據中心的文章。

Remove ads

Adblock Plus爭議

2010年3月5日,Ars Technica網站實驗了禁止安裝了Adblock Plus用戶瀏覽Ars Technica網站。Fisher估計網站40%的用戶在那時都裝有Adblock軟件。第二天網站就取消了禁止。同時一篇名為『為什麼廣告封鎖對於你所喜歡的網站是毀滅性的』被發表在了網站上,試圖說服讀者不要在他們在意的網站上使用這類軟件。[22]

... 廣告封鎖對於你所喜歡的網站來說是毀滅性的。我並不是說廣告封鎖是偷竊,或是不道德。我只是說廣告封鎖會導致人們失業。它也會影響一個網站上的內容的數量和質量。

封鎖和文章造成了爭議,從而導致了更多網站和文章的報道。[23][24]Ars Technica的讀者基本上接受了Fisher的說服; 文章發表的次日,25,000讀者允許Adblock Plus顯示Ars Technica網站上的廣告,200用戶訂購了Ars Premier。[22]

2016年2月,費舍爾指出:「文章將廣告攔截率降低到12%,我們發現大多數上攔截了我們網站的廣告,是因為其他網站刺激到他們了。」為了應對廣告攔截插件普及化,網站打算識別過濾廣告的讀者,從而要求他們通過數種途徑支持網站[25]

Remove ads

參見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Remove ads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