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2015年布加勒斯特夜總會爆炸事故,是指發生於2015年10月30日,在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的一起夜店火災,造成64人死[2],另逾153人受傷[3]。
發生事故的夜店名為「集體俱樂部」[4](或「克萊迪夫」俱樂部[5],「Clubul Colectiv」 ),是由一間工廠的舊廠房改建而成的[6]。火災於當地時間晚上11時左右發生,當時一支名為告別引力(Goodbye to Gravity)的5人重金屬樂隊正在舉辦新專輯的免費演唱會[7],約有400人前往觀賞,大多是年輕人[8]。據目擊者說法,事故前曾有煙火秀,但火花引燃了隔音牆,隨即引發了爆炸火災[9]。當局獲報後,出動超過60輛消防車與救護車前往救援[10]。
30名死者中有26名當場死亡,1人送醫急救後不治。其餘為第二天以後未能存活的住院傷者。其中包括「告別引力」樂隊的主唱因大面積燒傷住院,而樂隊的另兩名成員當晚已死於此次事故[11];部份傷者是因為逃生時相互踩踏導致,因為該處僅有一個逃生出口[5]。
11月1日,治療傷患的醫院稱,傷者之中有90人存活機會很低,所以未來死亡人數可能會顯著上升。原因如:吸入大量火災燃燒沙發或家具產生的有毒氣體、身體多部位的燒燙傷、遭受多人踩踏等;而法醫也對首位死者進行屍體解剖,屍檢初步結果,死因是一氧化碳中毒[12]。
當地媒體稱,此起事故是該國近20年死傷最慘重的爆炸事故(對上一次為1995年3月31日造成60人死亡的羅馬尼亞航空371號班機空難)[13],羅馬尼亞政府次日宣佈,為此起事故的死者追悼三天[14]。
11月3日,超過15000名示威聚集在羅馬尼亞政府總部維多利亞宮前,封鎖維多利亞廣場的交通。被羅馬尼亞媒體稱為第2次「羅馬尼亞革命」[16][17],抗議活動旨在要求總理維克托·蓬塔、國防部長加布里埃爾·奧普拉[18][19]和批評未經消防部門批准向夜店頒發營業執照的第四區區長克里斯蒂安·安波佩斯庫·佩多[20]。在政府大樓前,憲法用重卡作路障以組織示威者向大樓挺進[21]。在勝利廣場,示威者遊行到內政部,跪在地上舉行默哀儀式[22]。他們高喊「不要臉」和「刺客」,打出「腐敗屠殺」的標語。到當地時間晚上10點,28000-30000人[23](一說估計超過35000人)來到現正廣場,其中有示威者拆除議會宮殿周圍的柵欄。布拉索夫、普洛耶什蒂和雅西等地亦爆發示威。總統克勞斯·約翰尼斯歡迎街頭示威,警告稱政治階層不能忽視這類事件[24]。
示威者還批評羅馬尼亞正教會及其領導者元老丹尼爾在夜店大會後缺乏明顯的反應。成千上萬的示威者遊行到教會所在的布加勒斯特市中心的都主教教區[25]。
11月4日早上,蓬塔政府辭職[26][27][28],但蓬塔自己仍保留代總理一職直至新政府形成[29]。蓬塔在聲明中表示:「我希望政府的辭職能讓走上街頭的人們感到滿意」[30]。安在蓬塔身上的壓力在上個月已有顯現。2015年10月,他稅務欺詐醜聞把社會民主黨的領導權丟給Liviu Dragnea,成為該國第一位因腐敗出庭受審的現任總理[31]。政府宣佈辭職後一個小時,蓬塔宣佈辭職[32]。他接受了他在悲劇中所扮演角色,對他的行為和不作為表示遺憾,表示:「這是一次錯誤,我保證我沒有在事發後第一天或第二天辭職後還繼續做下去[33]。」
同日,儘管蓬塔辭職,抗議活動還是繼續進行到第二天晚上。在布加勒斯特,大約有3.5萬名示威者[34][35],蒂米什瓦拉有1萬名,雅西和克拉約瓦有5000名,克盧日-納波卡有4500名[36],錫比烏4000名,巴克烏、康斯坦察和加拉茨3000人,福克沙尼1000人[37]。示威者要求提前選舉[38]和領導層全面改革[39]。聲援抗議在倫敦、巴黎和馬德里出現[40]。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