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龍(前320年—前250年),東周戰國時期趙國人(今河北邯鄲[1][2],傳說字子秉[3],曾經做過平原君的門客[4],是名家的代表人物,以「白馬非馬」和「離堅白」等論點而著名。與公孫龍齊名的是另一名家惠施

More information 名家論題, 名家人物 ...
名家系列條目
名家論題
離堅白合同異白馬非馬
名家人物
公孫龍惠施鄧析宋鈃
名家典籍
公孫龍子》、《鄧析子
尹文子
相關條目
諸子百家稷下學宮
Close

主要成就

其主要著作為《公孫龍子》,西漢時共有14篇,唐代時分為三卷,北宋時遺失了8篇,到目前只殘留6篇,共一卷,保存在明代《道藏》中[5]。該書流傳情況複雜,宋代以後有人懷疑它的真實性,認為今本《公孫龍子》是晉朝人根據零碎材料編纂起來的,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先秦《公孫龍子》的本來面目。《公孫龍子》第一章《跡府》描述其生平事跡。第二章《白馬論》提出「白馬非馬」,討論概念之間相等和包含的關係,和現代集合論思想有共通之處。第三章《指物論》提出「物莫非指」,討論現實世界和主觀概念的關係。第四章《通辯論》提出「雞足三」,第五章《堅白論》,提出「離堅白」,討論的是物體和物體的屬性的關係。第六《名實論》。

人物評價

傳統上唯物主義辯證法觀點認為,公孫龍是詭辯學的代表,提出了邏輯學中的「個別」和「一般」之間的相互關係,但把它們之間的區別誇大,割斷二者的聯繫,是一種形而上學的思想體系。[來源請求]

諸子各家普遍認為公孫龍為詭辯,但似乎又無法在辯論中勝出。《公孫龍子》第一章《跡府》記載了孔子的後代孔穿企圖駁倒公孫龍但失敗的故事。《莊子·天下篇》稱公孫龍「飾人之心,易人之意,能勝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6]《荀子·不苟篇》中認為君子不看重惠施等名家的辯才,因為其不符合禮。君子並不是無法反駁堅白離的觀點,而是不與之辯論。《荀子 正名篇》認為白馬非馬論是「此惑於用名以亂實者也」。[7]資治通鑑》中記載鄒衍認為公孫龍是「煩文以相假,飾辭以相敦,巧譬以相移,引人使不得及其意,如此害大道」,於是不和公孫龍辯論。[8]

周昌忠《公孫龍子新論》把公孫龍的思想和西方哲學相比較[9],認為公孫龍「構造了一個相當豐富的關於語言本身的哲學理論」,並不比亞里士多德遜色。

張遠山在著作《寓言的密碼》中認為,公孫龍開創了中國的理性學派的先河。但諸子百家都未能理解他的觀點。[10]

史書記載

  • 高誘注《呂氏春秋》:謂龍為魏人,不知何據。
  • 《淮南鴻烈解》稱,「公孫龍粲於辭而貿名」。[11]
  • 揚子《法言》稱,「公孫龍詭辭數萬」。[12]蓋其持論雄贍,實足以聳動天下,故當時莊、列、荀卿並著其言,為學術之一。特品目稱謂之間,紛然不可數計,龍必欲一一核其真,而理究不足以相勝,故言愈辨而名實愈不可正。然其書出自先秦,義雖恢誕,而文頗博辨。
  • 陳振孫《書錄解題》概以「淺陋迂僻」譏之[13],則又過矣。明鍾惺刻此書,改其名為《辨言》,妄誕不經。今仍從《漢志》,題為《公孫龍子》。
  • 鄭樵《通志略》載此書,有陳嗣古注、賈士隱注各一卷,今俱失傳。此本之注。乃宋謝希深所撰。前有自序一篇。其注文義淺近。殊無可取。以原本所有。姑並錄焉。
  • 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另有孔子的弟子之一,也有一個叫公孫龍,字子石,比孔子小五十三歲。[14]

參見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