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爾蓋·列奧尼多維奇·齊赫文斯基(俄語:Сергей Леонидович Тихвинский,1918年9月1日—2018年2月24日)中文名齊赫文,生於俄羅斯彼得格勒(今聖彼得堡),俄羅斯科學院院士、漢學家[1][2][3]。
生平
齊赫文斯基生於聖彼得堡一個醫生家庭。1938年,還是列寧格勒大學語言系五年級大學生的齊赫文斯基進入蘇聯外交部門工作。當時蘇聯尚無培養職業外交官的高校,外交崗位幹部大多是具備高學歷的蘇共黨員,且並不全是人文學科人才,例如蘇聯駐加拿大大使是學工程畢業,駐中國大使潘友新年輕時曾負責邊境哨崗,副外長葛羅米柯曾是經濟師。1937年,斯大林大清洗重創外交部門幹部。此後才開始將高年級大學生引入外交崗位。其中就包括齊赫文斯基。在外交人民委員會,齊赫文斯基任中文翻譯,藉助詞典翻譯外交照會[1]。
半年後,他被叫到外交人民委員莫洛托夫處,那裏正需要一名中文翻譯。他被鑲有防彈玻璃的吉爾牌轎車送到克里姆林宮,進入辦公室,有位中國人孫福參與會談。孫福請斯大林再次提供借款,以購買飛機、大炮等蘇聯武器抵抗侵華日軍,齊赫文斯基翻譯了此次對話。後來,齊赫文斯基在蘇聯駐烏魯木齊領事館實習,任內他見證了蘇聯武器運進中國[1]。
1943年12月,他擔任蘇聯駐重慶大使館二等秘書。1944年出任蘇聯駐北平總領事[4]。1945年,郭沫若到莫斯科參加俄羅斯科學院220周年慶典活動,與齊赫文斯基結識。郭沫若在其1946年出版的《蘇聯紀行》一書寫到這位年輕的蘇聯外交官對中國歷史和文化的了解[1]。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舉行,蘇聯駐北京總領事齊赫文斯基應邀觀禮,根據莫斯科方面的指示,他低調站在木製看台下排。當晚舉行政府宴會,宴會活動開始前半小時,給他送來了剛剛被任命為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總理的周恩來的信函,信中稱希望蘇聯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齊赫文斯基迅速將其譯成俄文,以「緊急」字樣密電莫斯科。次日早晨收到回復電報稱,蘇聯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事實,並且準備與其建立外交關係。蘇聯由此成為首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1]。1949年,齊赫文斯基被任命為蘇聯駐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使館臨時代辦,後任參贊[4]。1949年10月16日,毛澤東接受蘇聯大使羅申遞交國書,參贊齊赫文斯基參加,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首次接受國書[1][5]。齊赫文斯基見證過斯大林與毛澤東的會談,並多次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紀念活動[6]。
1950年代到1960年代,他曾在中國、英國、日本工作,參加過聯合國大會,後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代表蘇聯。1980年到1986年,任外交學院院長,同時負責蘇聯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的工作[1]。
齊赫文斯基是歷史學博士、教授。1981年當選蘇聯科學院(現俄羅斯科學院)院士。他曾師承俄羅斯漢學研究彼得堡流派的奠基人В.М.阿列克謝耶夫,並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國學研究流派。他撰寫了10多部專著、500多篇論文。由他主編的《中國的改革與革命》系列叢書在2000年獲俄羅斯聯邦國家獎,俄羅斯聯邦總統普京親自為他頒獎[4]。自1990年代起,齊赫文斯基將全部精力投入學術工作,2017年秋季完成了十卷本《中國歷史:從古代至21世紀初》的出版,同年11月10日在莫斯科舉行了第十卷的首發式[1][6]。2009年10月獲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授予「中俄關係傑出貢獻」獎章,2013年被授予「世界中國學貢獻獎」[7]。
2018年2月24日,齊赫文斯基在莫斯科病逝,享年99歲[4]。2月28日,俄羅斯科學院院士、俄中友協名譽主席齊赫文斯基遺體告別儀式在俄羅斯科學院舉行,俄羅斯聯邦外交部副部長莫爾古洛夫、俄羅斯科學院副院長馬卡羅夫、俄羅斯聯邦外交部一亞局局長庫利克、俄羅斯科學院遠東所所長盧佳寧、俄中友協第一副主席庫利科娃、中國駐俄羅斯大使李輝以及俄羅斯科學院、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等學術界代表及中國駐俄羅斯大使館部分外交官共兩百餘人出席[7]。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