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鼬科鼬獾属的一种哺乳动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鼬獾(學名:Melogale moschata),是鼬獾屬四種動物的一種,俗名:撥田豬、小豚貓、田螺狗、鰗鰍貓[2],台語稱「臭羶猫」(台羅:tshàu-hiàn[3]-bâ[4][5])。
頭體長35~40公分,尾長14~20公分,體重1~1.75公斤。臉部呈黑褐色,由頭頂經後頸至背中央有一白色縱帶,額頭至眼睛周圍有明顯的白毛,神似國劇人物之化妝臉譜,故有「花臉貍」之稱。吻端突出似豬鼻,又有「小豚貓」之稱。全身披深灰褐色粗毛,身體瘦長,四肢細短呈污灰色,爪尖銳而長,尾部具白色長毛,略為蓬鬆。鼠蹊部有味道濃厚之臭腺,故又有「臭貍」之稱。
齒式:門齒3/3,犬齒1/1,前臼齒4/4,臼齒1/2;總齒數= 38。[6]
白天躲藏於樹洞、土洞或岩洞內休息,日落黃昏後始外出覓食。有爬樹能力,但不常上樹活動;行動緩慢,不善跳躍。主要以嗅覺找尋食物,但聽力與觸覺亦佳,喜好捕食蜥蜴、鳥類、小型囓齒類,對於蝸牛、蚯蚓、大型昆蟲等無脊椎動物也來者不拒,有時亦會取食植物果實。排遺呈黑色細長螺旋狀,是明顯易辨的跡相。由於臭腺特別發達,受驚嚇或被逼迫時亦會分泌具惡臭之氣味以驅敵。每年5~6月為其生殖高峰期,通常每胎產1~3隻幼獸。[6]
原生地不詳,主要棲息於中國大陸長江以南地區、中南半島東側、印度東北部、臺灣本島、爪哇島、和婆羅洲的綠地。
台灣特有亞種普遍分佈於低、中海拔山區,通常棲居於原始闊葉林、灌叢區及開墾地。分佈海拔最高可達2,100公尺。[6]
鼬獾包括以下亞種[7]
婆羅鼬獾、爪哇鼬獾、緬甸鼬獾。
正如大部分哺乳類,鼬獾也可能成為狂犬病宿主。遭感染並發病之鼬獾,會有異於其生態習性的行為產生,需特別注意。
2012年五、六月在台灣的雲林古坑鄉、南投縣魚池鄉及鹿谷鄉等地發現的鼬獾屍體經檢驗後,於2013年六月檢驗證實有狂犬病,經通報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後,台灣自非疫區除名。[8]
2013年七月22日,台東縣東河鄉出現第一起狂犬病鼬獾咬人案例[9]。被咬的民眾將該鼬獾送驗,檢驗已證實該鼬獾帶有狂犬病病毒。因此該民眾隨即接受免疫球蛋白及疫苗的注射[10]
本種於2023年被收錄入《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13]。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