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恩哈德·黎曼
德國數學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格奧爾格·弗雷德里希·伯恩哈德·黎曼(德語:Georg Friedrich Bernhard Riemann,1826年9月17日—1866年7月20日),德意志數學家,黎曼幾何創始人,複分析創始人之一。在實分析領域,他最著名的貢獻是第一個嚴格的積分公式:黎曼積分以及他關於傅立葉級數的工作。他在1859年發表的關於素數計數函數的著名論文包含了黎曼猜想的原始陳述,其被認為是解析數論中最具影響力的論文之一。通過對微分幾何的開拓性貢獻,黎曼奠定了廣義相對論數學的基礎。
伯恩哈德·黎曼 Bernhard Riemann | |
---|---|
![]() 攝於1863年 | |
出生 | 1826年9月17日![]() |
逝世 | 1866年7月20日![]() | (39歲)
居住地 | ![]() |
國籍 | ![]() |
公民權 | ![]() |
母校 | 哥廷根大學 柏林大學 |
知名於 | 以黎曼命名的條目 |
科學生涯 | |
研究領域 | |
機構 | 哥廷根大學 |
論文 | Grundlagen für eine allgemeine Theorie der Funktionen einer veränderlichen complexen Größe |
博士導師 | 卡爾·弗里德里希·高斯 |
其他指導者 | 費迪南·艾森斯坦 Moritz Abraham Stern |
著名學生 | Gustav Roch |
受影響自 | 狄利克雷 |
簽名 | |
![]() |
生平
他出生於漢諾威王國(今德國下薩克森)的小鎮布雷瑟倫茨。他的父親弗雷德里希·伯恩哈德·黎曼是當地的路德會牧師,曾參加拿破崙戰爭。他在六個孩子中排行第二。黎曼從小就表現出非凡的數學技能,例如計算能力,但害怕在公共場合演講。
1840年,黎曼搬到漢諾威和祖母生活並進入中學學習。1842年祖母去世後,他搬到呂訥堡的約翰內烏姆學校(Johanneum)。1846年,按照父親的意願,黎曼進入哥廷根大學神學院學習哲學和神學。在此期間他去聽了一些數學講座,包括高斯關於最小二乘法的講座。在得到父親的允許後,他改學數學。
1847年春,黎曼轉到柏林大學,投入雅可比、狄利克雷和雅各布·施泰納門下。兩年後他回到哥廷根大學任教。
1851年黎曼獲博士學位。
1854年他做了第一次演講,《論作為幾何基礎的假設》,正式開創了黎曼幾何,並為後續愛因斯坦提出的廣義相對論提供了數學基礎。他在1857年升為哥廷根大學的編外教授,並在1859年狄利克雷去世後作為狄利克雷的繼承人任正教授。他也是第一個建議用高於三維或四維描述物理現實的人。
1862年他與埃莉澤·科赫(Elise Koch)結婚,由於患肺病,開始了療養生活。
1866年,漢諾威王國和普魯士王國的軍隊在哥廷根發生衝突,黎曼逃離了那裏。他在第三次去意大利王國的途中因肺結核在塞拉斯卡(Selasca)去世,他被埋葬在此地的公墓。[1]
貢獻
參看
參考文獻
註釋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