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黃授書 (1915年4月26日—1977年9月15日),男,江蘇常熟人,美籍華裔天體物理學家。黃畢業於芝加哥大學。職業生涯早期致力於雙電子系統中連續吸收系數的研究,後轉向了恆星大氣層、輻射轉換、和聯星與多星系統。在隨後的幾年,開始研究太陽系外行星的生命及其存在條件,於1959年在太平洋天文學會的一次會議中創造了適居帶這個名詞,指稱在恆星周圍能夠讓行星表面的水維持液態的區域[1]。
黃授書祖籍江蘇省常熟縣。1937年本科畢業於浙江大學,1943年至1947年就讀於清華大學,獲得天文學碩士學位。1947年公派美國留學,師從地外行星探索先驅奧托·斯特魯維。1949年取得芝加哥大學天文學博士學位。後在研究機構教授了兩年天文學的課程,並任職於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1959年,獲得了馬里蘭州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職位。1960年至1961年兼職於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1963年至1964年任美國天主教大學天體物理學教授。1964年成為西北大學的物理和天文教授[2]。
早年從事雙電子系統的研究,稍後研究恆星大氣層、輻射層和聯星或多星系統的動力學。後來轉向恆星物理,研究支持外星生命的星體,並創造出「適居帶」一詞[1]。最終,研究行星適居性,並在1960年的論文中論述適居行星的尺度[3]。
1979年,紫金山天文台將新發現的主帶小行星命名為(3014) 黃授書(Huangsushu)[6]。
2007年,中國天文學會設立黃授書獎,鼓勵並表彰在天文學研究中取得突出成果的年輕天文學家,獎項從2007年起開始頒發,每兩年一次,每次不超過兩項[7]。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