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口魣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黃口
外貌描述

黃口魣身體呈流線型,吻部尖銳,嘴大,嘴內為黃色,有兩排尖牙,下顎凸出,鰓蓋上無鱗片。該魚背側有多道黑色斑紋,向下延伸至體側線下方,而在體側線附近則有一道與之平行的黃色條紋[2]。成年黃口魣體色大體為銀色,而幼魚則為黃色或綠色[3]。黃口魣一般體長為40-50厘米[2],但最大可長到114.5厘米[3],而該魚最重的垂釣記錄為2007年於蘭薩羅特島附近海域釣得的個體,重10.2千克[4]。
物種分佈
黃口魣主要分佈於馬卡羅尼西亞水域[5],也是該水域唯一的魣科魚類[6]。該魚在地中海黎巴嫩、阿爾及利亞、巴利阿里群島、科西嘉島和西西里島周邊水域以及愛琴海和亞得里亞海亦有記錄[2][3]。由於大部分記錄不將其與歐洲魣相區分,該魚的分佈範圍目前尚不十分清楚[5]。
生態與習性

黃口魣為追擊掠食者,主要以魚類為食。其絕大多數獵物為游動快速的小型魚類,如藍竹筴魚、歐洲鯷和金色小沙丁魚,也會捕食牛眼鯛、腋斑小鯛、孔雀錦魚、鯔魚、飛魚、方鯛和鷸嘴魚[3][8]。該魚會進行集群獵食:數條黃口魣會一齊追擊同一獵物或攻擊同一魚群。參與獵食的黃口魣越多,捕食成功率也會相應提升[3]。
黃口魣的繁殖季為每年5至7月,在6月達到最高峰。期間黃口魣會形成大群,由雌魚先在水中灑下卵子,隨後雄魚在灑下精子使卵子受精[9]。該魚一般在體長40厘米時達到性成熟,壽命可達13歲[10]。

亞成年的黃口魣常在夏季于洋流強勁的水域結成大群,其中越小的個體一般越接近水面。此類魚群最大可有180條黃口魣,但在大部分情況下僅有30—40條。魚群中的黃口魣一般會保持靜止不動,除非周圍有獵物出現。該魚的魚苗在冬季也會在淺水區的海床附近成小群出沒,但更大的個體一般獨來獨往。同其他梭魚不同,黃口魣不會同其他掠食性魚類混群,但曾有人觀測到此魚尾隨一條蝠鱝覓食[3]。
成年黃口魣無已知天敵,但蜥狗母魚會在淺水灣的沙質海床上伏擊未成年的黃口魣[11]。此外,該魚是一種異尖線蟲Anisakis pegreffii 的宿主[12]。
經濟利用
種群保育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