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鹹田(英語:Ham Tin)位於香港新界西貢半島東部,西貢大浪灣『四灣一尖』其中的鹹田灣沙灘在鹹田的南部。[1] 此沙灘近年被漁農署列為香港指定露營地點。
鹹田灣沙灘水清沙幼,鄰近西灣,通常一併遊覽。鹹田灣的一條破舊木橋是該地地標之一。
鹹田灣沙灘不適宜游泳。該沙灘水淺,直接東向太平洋等因素使海灘終年出現危險的暗湧,可把泳客拉出海中。香港船員稱鹹田灣為『西貢五大危險沙灘』之一,因此地曾多次發生泳客被沖走遇溺身亡事故。鹹田灣沙灘沒有救生員服務,也沒有防鯊網。
鹹田位於新界西貢半島東部的大浪灣,屬於典型的鄉村地形,三面環山。其區域包含四個超過200年歷史的鄉村,分別為大浪村、林屋圍、張屋圍以及鹹田村。然而,林屋圍和張屋圍早已被荒廢,現今僅有大浪村和鹹田村仍然存在。[2]
鹹田灣沙灘被政府確認不適宜游泳,而香港船員則稱鹹田灣為『西貢五大危險沙灘』之一,與大浪西灣,大蛇灣,浪茄灣及甕缸灣並列,因此地曾多次發生泳客身亡事故。[3][4][5]由於鹹田沙灘水淺,直接東向太平洋及凹字形海灣地理等因素,海灘終年出現危險的暗湧(暗藏的離岸流),可把泳客拉出海中,尤其在入秋吹東風或東北風時最是危險。[6][7]香港政府在當地已立警告牌提示遊客此海灘不是泳灘。鹹田海灘沒有救生員服務,也沒有政府更衣室或防鯊網等設施。
鹹田的歷史悠久,擁有四條古村包括大浪村、林屋圍、張屋圍和鹹田村。根據古物古蹟辦事處在1997至1998年期間的調查,這些村莊已有多達200年的歷史,當中大約九成的房屋有近百多年的歷史。大浪西灣黎族的家譜提到,他們的祖先在1465年至1487年期間定居在大浪灣及周邊地區。在高峰時期,大浪村大約有600至700名村民居住。鹹田的住民有多達10個姓氏分佈,其中包括詹,張,李,戴,孔,林等。[13]
大浪村是四個村莊中規模最大的一個,在村內設立的村公所更保留至今,完整的保存了舊時香港村莊的傳統建築結構。咸田村中大多數的建築物是戰前建造的,村民的姓氏主要為溫,村民們在鹹田居住了7至8代。相較於大浪村以及鹹田村,林屋圍和張屋圍規模較小,現今村民早已離去,村莊遭到遺棄,現時舊有遺跡皆被植物所覆蓋。古物古蹟辦事處將該地區劃定為「鹹田考古遺址」。[14]
因地理位置因素,村民的主要收入多為農業及漁業。隨着香港工業發展,鹹田交通不便的問題越發變得明顯,大多數的村民為了獲得更好的生活轉而搬到市區,致使村內人口的減少,現時只有約20至30人居住。[15]
鹹田村鄉村範圍外屬自然保育區,其中東北方向百多米範圍屬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SSSI),曾經發現受保護植物和易危品種,如密花地寶蘭和屬國家二級保護野生植物的珊瑚菜。[16]
鹹田村是西貢東部大浪地區的一個村莊。過去村民的生活簡單樸素,他們主要依靠捕魚和農業(例如稻米和甘蔗)為生。由於地理位置所限,許多村民需要步行四或至五個小時到牛池灣出售農作物和海鮮,甚至有人選擇乘船將木材運送到筲箕灣和香港仔出售以換取日用品,可見其生活艱辛。1962年超強颱風溫黛破壞鹹田灣碼頭,時至今日,碼頭仍然未有復修,也仍未有再設立渡輪碼頭,交通不便的問題依舊困擾著村民的生活。[17]
鹹田村被認為已有150多年的歷史。溫氏家族的七、八代都在該村居住。很久以前,溫氏家族從中國北方移居至西貢大南湖。大約在150年前,來自大南湖的溫氏三兄弟定居在新界的不同地區,他們分別定居在大埔仔、蠔涌和西貢鹹田村。由此推測定居在鹹田村的溫氏兄弟是該村的始祖。後來,許多村民移民到英國,村內餘下不足十個村民。[來源請求]
大浪村已有260多年歷史,全盛時期有近700人居住,當中以溫姓客家人為主,負責掌管鹹田灣、大灣和大浪東灣。過去,村民們主要依靠捕魚和農業(例如稻米和甘蔗)為生。過去村民的生活簡單樸素,他們主要依靠捕魚和農業(例如稻米和甘蔗)為生。[18]由於地理位置所限,許多村民需要步行四或至五個小時到牛池灣出售農作物和海鮮,甚至有人選擇乘船將木材運送到筲箕灣和香港仔出售以換取日用品,可見其生活艱辛。時至今日,大浪仍未設立渡輪碼頭,交通不便的問題依舊困擾著村民的生活。大浪村已有多達250年的歷史,村民姓氏的主要分佈為陳、張、湛、戴、黎和魏。湛氏家族的祖先湛繼明來自廣東省新塘市,並在清代轉至香港定居於大浪村。嘉慶二十四年版嘉慶版《新安縣志》的(1819年)記載中,寫大浪村當代經由官富司管理。在最繁榮的時候,大浪村約有六、七百名村民居住。如今,許多村民已移民到英國,村內只餘下不足十名村民。
早在1860年代,羅馬天主教傳教士便對當地的居民提供了很多支援和幫助,幫助改善當地村民的生活水平。例如當時牛痘、天花和感冒發燒是可令人致死的疾病,而傳教士便會為患病的村民種牛痘和派發藥餅,以預防這些疾病。除此以外,他們也會向村民派發食物,如麵條和菜油等基本所需。當地居民慢慢對天主教產生好感,並舉村由佛教改信天主教。天主教傳教士在接觸當地村民後,開始和村民傳授天主教的教義和教授聖經上的知識,更會對一些決定信奉天主教的村民進行洗禮。當時鹹田村的宗教氣氛很重。村內每家的門口也張貼對聯,內容均與聖經和教義有關。其中聖母無原罪小堂在19世紀末曾是西貢最大的天主教教會,大浪灣於20世紀初更一度成為獨立教區。[19]
聖母無原罪小堂建於1867年,原名為大浪堂,位於大浪村[20],是位於新界東部的天主教教堂之一。後來,天主教的傳教士來到西貢傳福音,並向村民提供幫助,令村內的天主教徒的數量在6年內迅速增加。由於信徒數量的增長,教會決定於1931年重建教堂,將原有的教堂擴大了三分之一,使之可容納200至300人,用作學校、崇拜及彌撒等宗教儀式之用。在1950年代,村內的人口達到600至700人,當中天主教徒超過500人,在1954年更名為聖母無原罪小堂。[21]而在教堂的旁邊有一座修女宿舍,修女會在這裏住宿和居住,方便修女在當地進行傳教的工作。傳教士的工作還包括在有人婚嫁時主持婚禮,在有人即將去世或去世時,進行扶臨終、告解和葬禮。[22]教堂當時為西貢區最大的天主教教堂,擁有最多教徒。因此,大浪村曾被視為香港較早時期的傳教根據地之一。[23]
到1979年,香港受到颱風荷貝的襲擊,教堂再次遭到破壞。於是,教區決定對教堂進行翻新,並拆除原來的鐘樓。後來,隨着城市發展,村民開始遷移到市中心或移民海外,去教堂的信徒人數日漸減少。教堂翻新後於1981年重新開放,並於1988年關閉。[24]
育英學校位於聖母無原罪小堂旁邊,是村內唯一的小學。戰後初期,因交通不便等因素,村民難以到達市中心。為了給村中的孩子們提供教育,村民在傳教士的協助下成立了育英學校。[25]後來,由於村莊人口逐漸減少,在校學習的學生人數大幅下降,該校漸漸荒廢,並於1988年起與小禮拜堂一起關閉,現已荒廢。
2015年2月,漁護署助理署長薛漢宗向城規會申請在政府土地興建5間丁屋,當時收到1.8萬份反對意見,而古蹟辦及康文署以該處應保留鄉村原貌及完整為由表示反對,城規會於同年4月否決申請。[26] 到2016年3月,薛家再向城規會申請建屋,公眾諮詢在2016年5月6日截止。截至2017年1月13日,城規會公佈項目收到9,208份支持的意見書,反對只有611份。不過記者發現支持的意見不少都一式一樣,而最終城規會有條件批准項目。保育團體長春社擔心有關丁屋發展是不良先例,將陸續有來。[27]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