鷹鼠鯊屬(學名:Aquilolamna)是在墨西哥晚白堊世土侖期Agua-Nueva組地層中發現的一屬已滅絕的板鰓類。目前它只包含一個已知物種米蘭卡鷹鼠鯊(Aquilolamna milarcae),也被稱為"Eagle shark",它被歸為單獨的鷹鼠鯊科,並已被初步歸入鼠鯊目。[1]
分類
雖然鷹鼠鯊屬被認為是一類板鰓亞綱,但其在分類學上存在爭議,因為儘管正模標本是保存完好的身體化石,但沒有牙齒,這對確定鯊魚化石的分類學親緣關係很重要;它們被認為是在個體死亡時自然脫落的,它們有可能被保存在周圍岩層的更深處。與化石一起保存下來的潛在皮膚印痕可能只是細菌墊的化石。根據與鼠鯊目其他成員在形態上的相似性,它在最初的描述中被初步劃分為鼠鯊目。然而,由於其極不尋常的特徵,其他古生物學家對它的分類持保留意見,有必要再對其進行進一步研究。[2]也有人懷疑鷹鼠鯊屬可能與白堊淺口蝠鱝屬(Cretomanta)有密切的親緣關係,後者是一類已滅絕的新鯊類,在分類上具有不確定的親緣關係,於1990年通過在德克薩斯州發現的牙齒中被描述(加拿大和科羅拉多州有更多的遺骸被發現)。白堊淺口蝠鱝屬與鷹鼠鯊屬生活在同一時期,考慮到它們可能的相似性,這兩個屬可能屬於同一個(未知)科。[3][4]
描述
鷹鼠鯊屬表現出一系列極不尋常的特徵,使它不同於任何現存或已滅絕的鯊魚。它有一個魚雷形身體和類似於大多數鯊魚的尾鰭,但也有一對非常長的翼狀胸鰭,其從一個端點到另一個端點的寬度比它的身體更長。有學者根據這些特徵和它寬大的頭部,提出了一種假說出現認為鷹鼠鯊屬是一類以浮游生物為食的濾食者。它的身體結構類似於蝠鱝,可能是趨同進化的結果,這種身體結構也出現在數百萬年後的化石記錄中。與通過拍打胸鰭在水中「飛行」的蝠鱝不同的是,鷹鼠鯊屬可能會藉助細長的胸鰭在水中穩定地「滑行」,並用尾巴推動自己。[1][5]
說明
本屬是通過一個保存極其完好的標本進行描述的,其中包含一具完整保存的骨骼和潛在的皮膚印痕,它是在2012年由墨西哥新萊昂州巴耶西約鎮的一名不知名的採石工人發現的。這個標本引起了當地古生物學家瑪格麗特·岡薩雷斯(Margarito González González)的注意,他收集並準備了標本。在接下來的幾年裏,它在古生物學會議上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並最終在2021年被描述。[1][5]
古生態學
在大約9300萬年前的晚白堊世土侖期,鷹鼠鯊屬可能生活在遠洋海域。它被發現的地層,Agua Nueva,被認為由沉積在淺海大陸架外部的沉積物組成。[6]它可能與海洋爬行動物共享棲息地,如毛里西奧龍屬、菊石,以及各種真骨魚類,如乞丐魚目瓦利西里魚屬(Vallecillichthys)和叉頜魚目Goulmimichthys屬與阿勒萊皮鱖屬(Araripichthys)。[6]生態系統中的頂級捕食者很可能是白堊刺甲鯊屬。白堊紀-古近紀滅絕事件導致海洋酸化,引起浮游生物數量減少,隨後鱝科和其他鰩總目動物填補了其滅絕後留下的生態位。鷹鼠鯊屬的譜系可能已經滅絕。[1][5]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