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鳥居龍藏(日語:鳥居 龍藏/とりい りゅうぞう Torii Ryūzō,1870年5月4日—1953年1月14日),是一位生於日本德島縣的人類學家、民族學家、考古學家及民俗學家。
鳥居龍藏生於德島縣德島市東船場,為家中排行第二之兒子,家裏經營煙草批發生意。
他自小學校退學後,持續學習人類學知識。1886年,參加東京人類學會。1892年,於千葉縣發現史前貝塚。隔年,入東京帝國大學人類學系擔任標本管理員,跟隨坪井正五郎學習。
1896年至1900年間,四度被東京帝國大學派遣至臺灣從事人類學研究調查。到達臺灣後,選擇徒步入山,以進行實地調查旅行;足跡遍佈臺灣本島及紅頭嶼、火燒島,並攀登玉山,橫越中央山脈,為臺灣原住民研究留下珍貴的影像與資料。完成兩部民族誌學作品《紅頭嶼土俗調查報告》及《人類學寫真集·台灣紅頭嶼》。
1906年至1907年,進行滿蒙調查。
1911年開始,在朝鮮總督府的委託下進行朝鮮半島調査,除人類學外也積極調查石器、古墳等遺物。指出學界權威關野貞錯認為高句麗古墳者應屬漢人,證明漢人在當時己移居朝鮮半島,為一巨大發現,但他亦因此於後來遭排斥。[1]
1919年,前往西伯利亞,以黑龍江流域為中心進行原住民調査。1930年代之後,前往中國北方,將其研究主題轉向遼朝。
1923年,就任國學院大學教授。
1924年,辭去東京帝國大學教職,於自宅設立鳥居人類學研究所。
1928年,以自己的名義為上智専門學校向文部省申請並完成升級手續,成立上智大學。隨後,任該校文學部長與教授。
1933年,辭去國學院大學教職。
1939年,應哈佛大學燕京研究所之特別招聘成為研究員。當時其研究課題是中國遼代,並為此前往中國北京。在北京,有哈佛大學之姐妹校燕京大學。應聘時,其頭銜為客座教授,實屬該校之研究所研究員。到北京後,繼續在山東進行現場研究工作。太平洋戰爭爆發,該校被日軍關閉,他因此失去職位而貧困。日本投降後,鳥居復職,其研究一直持續到戰後。
1951年,返回日本。1953年,於東京逝世,享壽82歳。
1964年,於徳島縣鳴門市妙見山頂建成「徳島県立鳥居記念博物館」,為日本傳統城樓樣式,建築經費來自全徳島県民。
2010年4月1日,「德島縣立鳥居龍藏記念博物館」遷至徳島市內。此館位於「文化之森」,與其他博物館共處同一設施之內。開館以來,有幾次大型展覧會,展示了鳥居的蒙古調査、台灣調査、アイヌ等。亦有舉辦講演會。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