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龟鳖目爬行动物的一科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鱉(ㄅㄧㄝ,又作鼈)是對鱉科(學名:Trionychidae)的一類軟殼龜的統稱[註 1],隸屬龜鱉目下的曲頸龜亞目,中文俗稱甲魚、團魚、水魚、泥龜、王八等。約在1.5億年前的侏羅紀晚期發源於亞洲,並在6,000萬年前的古新世中期擴散至北美洲和非洲等地,多棲息於河流、池沼、稻田等淡水生境。現存2亞科、13屬、約30種,其中一些種類是現存體型最大的淡水龜鱉目動物。
鱉科 | |
---|---|
中華鱉(Pelodiscus sinensis)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 爬蟲綱 Reptilia |
目: | 龜鱉目 Testudines |
亞目: | 曲頸龜亞目 Cryptodira |
下目: | 真曲頸龜下目 Eucryptodira |
演化支: | 近代曲頸龜類 Polycryptodira |
總科: | 鱉總科 Trionychoidea |
科: | 鱉科 Trionychidae Fitzinger, 1826 |
亞科 | |
|
鱉科高度適應水下生活,能以腋窩直接吸收水中的氧氣,亦可在水中2-3個小時不呼吸。常潛伏在水底的泥沙上,捕食小型水生動物,並會鑽進泥沙里冬眠。體呈暗綠色;吻部突出,狀似豬鼻,長度和厚度因種類而異;每足僅有三個趾爪,趾間常有蹼,可助其快速游泳[2]。與龜鱉目中稱作「龜」的物種相比,鱉的體形較為扁平,背甲由可見的肋板支撐革質軟皮組成,而非堅硬並具有紋理的角質盾片,其外緣柔韌無骨板,稱作「裙邊」。
鱉科因其肉味鮮美且營養價值較高,常被人類作為補品食用,部分種類已瀕臨滅絕。
根據 Walter 等人在2009年發表的論文,鱉科內部的分化關係如下[3](符號 † 表示已滅絕):
鱉科 Trionychidae |
| ||||||||||||||||||||||||||||||||||||||||||||||||||||||||||||||||||||||||||||||||||||
本科包括以下屬:
鱉外形似龜,具有圓而平的骨質背甲。和其他龜鱉目動物不同,鱉的背甲不具角質盾片,僅覆以柔軟的革質皮膚。腹板退化,舌腹甲(hyoplastron)與下腹甲(hypoplastron)之間的聯體上有明顯增厚的部分,稱作「胼胝體」。背、腹甲以結締組織相連,背甲邊緣為厚實的結締組織,稱作「裙邊」[4]。雌性的尾巴一般不達裙邊外緣,雄性大都伸出裙邊外。
頸長,垂直內縮,頭與頸能縮入體內。兩顎被肉質軟唇,吻端形成一個吻突。外耳孔不顯。四肢粗短稍扁平,為五趾型,趾間有蹼,內側三個趾有爪[4]。
某些大型鱉類的體長可達1米以上[2],雌性通常比雄性大一倍。
鱉為水生雜食動物,性情較為兇猛,喜食動物性餌料。幼鱉以水生昆蟲、蚯蚓、蝌蚪、小蝦等為食。成鱉攝食田螺、蛤蜊等軟體動物、魚、蝦以及動物屍體,也食蔬菜、水果、雜糧等植物性飼料。
鱉蛋的孵化溫度可以影響鱉的性別。以中華鱉為例:試驗結果表明,以29 ℃ 為界,低於這個溫度,孵化出來的中華鱉趨向於向雌性轉化;而溫度高於29 ℃ 後,添加了一定化學誘導劑的中華鱉孵化出來,雄性率達77.03 %。[6]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