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1719年小說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魯賓遜漂流記》(英語:Robinson Crusoe,又譯作魯賓孫漂流記)是一本由丹尼爾·笛福59歲時所著的第一部小說,首次出版於1719年4月25日。這本小說被認為是第一本用英文以日記形式寫成的小說,享有英國的第一部現實主義長篇小說的頭銜。由於原書名[註 1]過長,通常簡稱為上述的標題。
魯賓遜漂流記 | |
---|---|
原名 | The life and strange surprizing adventures of Robinson Crusoe, of York, mariner: who lived eight and twenty years all alone in an un-inhabited island on the coast of America, near the mouth of the great river of Oroonoque; having been cast on shore by shipwreck, wherein all the men perished but himself. |
作者 | 丹尼爾·笛福 |
類型 | 歷險小說 |
語言 | 英文 |
主題 | 遇難、漂流、荒島、求生 |
發行資訊 | |
插圖 | John Penebacker[*] |
出版機構 | W. Taylor |
出版時間 | 1719年4月25日 |
出版地點 | 英國倫敦 |
系列作品 | |
續作 | 《魯賓遜·克魯索的更遠歷險》 |
小說講述了一位海難的倖存者魯賓遜在一個偏僻荒涼的熱帶小島-特立尼達拉島上度過28年的故事,而其夥伴是主人公從食人族手中救下的一個被俘虜的土著人。
這個故事的創作一般認為是由蘇格蘭人亞歷山大·塞爾科克的親身經歷所啟發,亞歷山大·塞爾科克曾流落於智利南太平洋島的一個叫做Más a Tierra的小島四年之久(該島於1966更名為魯賓遜·克魯索島),是智利胡安·費爾南德斯群島中的第二大島。
1651年8月,魯賓遜(姓氏來自於德文"Kreutznaer")違背父母希望他去從事法律專業的期望,下海啟程前往赫爾的女王港。旅程十分顛簸,船在暴風中遇險,然而出於對航海的執着,魯賓遜再次遠航。這次,船被塞拉海盜劫持,魯賓遜成了摩爾人的奴隸。兩年後,他跟隨一位名叫萊克的男孩逃跑;葡萄牙航船的船長在西非海岸救了他。船去了巴西。在船長的幫助下,魯賓遜獲得了一大片種植園。
幾年後,魯賓遜加入了販奴航船。1659年9月30日,船在離小島40里外的奧里諾科河口處遇到風暴。魯賓遜小島可能源自於加勒比的多巴哥島,因為該小島地處委內瑞拉海岸北部,靠近奧里諾科河開口,在特立尼達島視野範圍內。[1]魯賓遜和三隻動物,即船長的狗和兩隻貓倖免於難。挺過絕望情緒後,魯賓遜趁船還沒完全沉下去時,找出了武器、工具以及其它補給。他在島上建造了避難所,通過在木頭上刻字來記錄時間。在工具的幫助下,魯賓遜可以打獵、種植穀物、風乾葡萄、做陶器、養羊。他也捉到了一隻小鸚鵡。
幾年後,魯賓遜發現當地人活在同類相食的吃人社會下,有時這些土著會到訪海島,殺死並吃掉俘虜。最初,魯賓遜計劃將他們全部殺死,但後來他意識到自己無權這麼做,因為食人族們並不知道這樣做是錯誤的。魯賓遜試圖通過解救俘虜來獲得一些僕人;當一個俘虜逃跑時,魯賓遜幫助了他,由於當天是星期五,因而給該土著人命名為「星期五」。在經歷了野人、俘虜之後,在島上以總督自居,成為荒島的統治者。
更多的土著跑到島上開食人派對,魯賓遜和星期五隨即擊殺了他們,並救出了兩名俘虜。其中一位是星期五的父親,另一位是個西班牙人,後者告訴魯賓遜其它遇難的西班牙船隻。他們做出計劃:西班牙人與星期五的父親回去,把更多的人帶回來,建造船隻,駛向西班牙港口。
然而,在西班牙人出現之前,一艘英國船出現了;叛徒控制了船隻,打算把他們的船長扔在島上。魯賓遜、船長和忠於船長的船員平息了叛亂,並把叛徒扔在了島上。在啟程去英國前,魯賓遜告訴叛徒自己是如何在島上生存的,並告知還有其它人會來。1686年12月19日,魯賓遜啟程,並於1687年6月11日到達英國。他得知家人以為自己死了,所以父親的遺囑上沒有給他留什麼份。魯賓遜便去里斯本尋找自己在巴西的財產,他將財富運回英國,迴避了海上的航行,獲得了豐厚的收入;娶妻生子,過起安定的生活。最後一次的冒險是魯賓遜和星期五在穿越比利牛斯山時擊退飢餓的狼。
一般認為,小說《魯賓遜漂流記》是笛福受蘇格蘭水手亞歷山大·塞爾科克的經歷所啟發而寫成。塞爾科克在一次遠航獵鯨航中,被拋棄在荒島上生活了四年零四個多月,於1709年被救返回英國。[2][3]而笛福在一次朋友的聚會上遇到塞爾科克,以其經歷為主線寫就《魯賓遜漂流記》。
英國歷史作家提姆·謝韋侖在其著作《尋找魯賓遜》中提出另一說,認為《魯賓遜漂流記》是基於亨利·比特曼(Henry Pitman)的經歷,因笛福曾與比特曼住在同一區,有可能得知他的經歷[4]:138。
小說在1719年4月25日出版,並在年終前四次再版。該作品後被翻譯成為英、法、德、意、荷、漢等各種語言版本。
在十九世紀末,西方文學中還沒有哪部書比《魯賓遜漂流記》有更多的版本、衍生品、譯文,後者甚至有700多種改編,包括無文字的小兒圖書。[5]
笛福繼續寫了一些較不出名的續集,如《魯賓遜·克魯索的更多漂流記》(The Farther Adventures of Robinson Crusoe)。該書原本是小說的最後一部分,根據第一版原先的標題頁上這是第三部分,即後加的《魯賓遜·克魯索對人生和冒險的嚴肅回顧,以及他預見的神間世界》(Serious Reflections During the Life & Surprising Adventures of Robinson Crusoe, With His Vision of the Angelic World);基本上,這部分主要是道德論述,並賦以克魯索的名字以增添吸引力
作家詹姆斯·喬伊斯注意到不列顛帝國征服的真正象徵就是魯賓遜本人:「他是不列顛殖民者的真實原型。 … 整個盎格魯-撒克遜精神就是克魯索:富含男子獨立性、無意識地殘忍、固執、緩慢但有效的智能、性別冷漠、精於算計。」[6]
就食人而言,克魯索在文化相對論倍感糾結。雖然他對此感到十分噁心,但這一問題在當地文化中根深蒂固,克魯索也無法追究其道義上的責任。不過,克魯索依然堅持了自己對道德絕對標準的信仰;他認為同類相食是『國家級大罪』,不允許星期五這麼做。
笛福早年的曾為政府撰寫過大量的政論文,因此其作品有明顯的自我思考與政治映射,這其中包括了對社會、人性以及宗教等的思考,同時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價值觀和道德標準。馬列主義史觀認為: 小說《魯賓遜漂流記》作為一部旅行與歷險小說(冒險小說),在描寫主人公魯賓遜的種種經歷的同時,也展示和剖析了人物的思想性格。了人類的愚蠢與勤勞美德。同時,由於魯賓遜的形象富有與18世紀的英國資本主義資產階級類似的奮鬥進取與開拓征服的精神,作品亦被認作為歌頌資本主義精神以及企圖使共產主義合法化的敘事。[7]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