鯉形目

辐鳍鱼纲的一目鱼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鲤形目

鯉形目輻鰭魚綱骨鰾總目其中一。本目為淡水魚裏最大的一個[1],包括有至少400個和4250 個

快速預覽 科學分類, 亞目 ...
鯉形目
化石時期:53–0 Ma
Thumb
錦鯉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輻鰭魚綱 Actinopteri
亞綱: 新鰭亞綱 Neopterygii
下綱: 真骨下綱 Teleostei
高群: 骨舌魚高群 Osteoglossocephalai
總群: 鯡頭魚總群 Clupeocephala
群: 骨鯡群 Otomorpha
亞群: 骨鰾亞群 Ostariophysi
派: 耳鰾派 Otophysa
總目: 鯉形總目 Cypriniphysae
目: 鯉形目 Cypriniformes
亞目
關閉

作為骨鰾類的一部分,鯉形目魚類都具有韋伯器官英語Weberian apparatus。本目(特別是鯉亞目)魚類對各種淡水環境通常有很強或特異的適應能力 [2],包括:

  1. 對水溫的適應。有些喜歡生活在很冷的水中,如中國西部高山地區的裂腹魚;另一些正相反,如熱帶的䰾亞科英語Barbinae魚類卻喜歡生活在水溫很高且氧氣不足的水內。
  2. 對氧氣的要求。有些魚如鯽魚能生活在缺氧的環境中,甚至污水或乾涸的池沼內;而河中的鱥魚則要求富氧的環境,否則它便不能生存。
  3. 對水層的適應。本目有些喜歡在水的上層,如白鰷等就是,它不論在體型和習性上,都很象海洋中的鯡類魚,它具有上層魚的色澤和形狀,而且主要以浮游動物為食,同時它本身又是其它兇猛的食肉性魚類的捕食對象;而就整個的鯉類魚來說,仍以經常生活在水的中層和下層的種為最多,如鯉魚、鯽魚、鮈類魚,以及胭脂魚科等,就都是中下層魚類。
  4. 食性。本目的幼魚,初期幾乎都以浮游動物為食,但稍大後,它們的食性就漸不相同。在水上層生活的白鰷等仍以浮游動物為食;昆蟲在其食物中亦佔有重要位置。不過在大多數鯉類魚中,成年期以食底棲動物的為最多,如青魚就喜歡食水底表面上的底表動物螺類平鰭鰍科則是以下頜刮食山溪內石頭表面的藻類為食的魚類。草魚更是以喜食植物性食物而馳名。還有些更兇猛,以食其它魚類為生的鯉類魚,如紅鰭鮊鱤魚等。

鯉形目的自然分佈以亞洲東南部為中心﹐其次亦分佈在歐亞大陸其他地區及北美洲﹑非洲。南美洲﹑澳大利亞﹑新西蘭﹑新幾內亞馬達加斯加島均無[1]

鯉形目的起源時間據分子鐘估計為白堊紀時期,起源中心被認為在亞洲[3][1];但化石記錄目前只能追溯至始新世

分類

近期研究認為本目可分成4個亞目共23[4]

雙孔魚亞目維基數據Gyrinocheiloidei Gyrinocheiloidei
亞口魚亞目維基數據Catostomoidei Catostomoidei
鰍亞目維基數據Cobitoidei Cobitoidei
鯉亞目 Cyprinoidei
  • 鱊科 Acheilognathidae
  • 鯉科 Cyprinidae
  • 鿕科 Danionidae
  • 鮈科 Gobionidae
  • 雅羅魚科 Leuciscidae
  • 微鯉科 Paedocyprididae
  • 巽他鿕科 Sundadanionidae
  • 唐魚科 Tanichthyidae
  • 鯝科 Xenocyprididae
  • 細鬚魮科 Leptobarbidae
  • 裸吻魚科 Psilorhynchidae
  • 丁鱥科 Tincidae
亞目的地位未定的科:
  • 江漢魚科 Jianghanichthyidae
    • 江漢魚屬 Jianghanichthys Lei, 1987
      • 湖北江漢魚 Jianghanichthys hubeiensis (Lei, 1977) [5]

支序演化樹

以下為鯉形目各科的支序演化樹簡化示意圖。[6][7][8][9][10]

鯉形目
鯉亞目
鯉超科

鯉科

裸吻魚科

鰍亞目維基數據Cobitoidei
亞口超科

亞口魚科

雙孔超科

食藻鰍科

鰍超科英語Loach

沙鰍科

梵條鰍科

鰍科

爬鰍科

低唇魚科英語Ellopostomatidae

條鰍科

參考文獻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